胡曉霞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內外結合治療外陰白色病變60例
胡曉霞
廣東省中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120
目的:觀察我院名老中醫(yī)梁君兒教授的祛白止癢酊配合祛白方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臨床療效。方法:將外陰白色病變患者60例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32例,采用祛白止癢酊外用配合祛白方口服;對照組28例外用1%膚輕松軟膏、2%丙酸睪丸酮魚肝油軟膏及口服維生素E治療,3個療程后評價療效。結果:中藥治療組療效與西藥對照組相當(P>0.05)。治療組在改善外陰癥狀和體內IgG的療效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P<0.05),而且中藥治療組無副作用,并能改善患者全身癥候。結論: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療效肯定,且在改善外陰癥狀和體內IgG的療效方面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
外陰白色病變;祛白止癢酊;中醫(yī)藥療法
外陰白色病變(外陰上皮非瘤樣變)指女性外陰皮膚和黏膜組織發(fā)生變性及色素改變的一組慢性疾病,包括外陰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外陰硬化性苔蘚以及二者同時存在的混合性外陰白色病變[1-3]。由于確切病因不明,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治療方案單一,主要以激素類藥物局部治療及口服為主,效果不甚理想且副作用多。對該病外陰病灶的手術切除或單純外陰切除,雖可奏效一時,但手術治療后約50%的患者有遠期復發(fā)的可能,目前已認識到此病的癌變可能為2%左右[4],因此主張對此病以藥物治療為主。長期以來,外陰白色病變一直困擾婦女同胞。臨床表現(xiàn)為:外陰奇癢、皮膚黏膜色素減退、表皮粗糙增厚或變薄、干燥易皸裂、失去彈性、陰蒂萎縮與包皮粘連、小陰唇萎縮與大陰唇粘連、陰道口攣縮狹窄等,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對患者工作和家庭造成傷害。因此尋求一種無創(chuàng)傷、安全有效的治療手段尤為重要。本研究運用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取得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將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廣東省中醫(yī)院婦科門診就診的外陰白色病變(外陰上皮非瘤樣變)患者60例,隨機分為中藥治療組(中藥綜合治療32例)及對照組(西藥對照組28例),治療組患者年齡22~70歲,平均(44.12±3.87)歲;平均病程(3.05±1.41)年;病理類型:增生型20例、硬化性苔蘚型6例、混合型6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0~68歲,平均(43.46±2.80)歲;平均病程(2.85±1.29)年;病理類型:增生型19例,硬化性苔蘚型5例,混合型4例。2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5]癥狀:外陰瘙癢,甚至癢痛難忍,嚴重者坐臥不安,影響睡眠,甚者出現(xiàn)性交困難,或排尿困難。體征:病變范圍不一,病變早期皮膚暗紅或粉紅,角化過度部位呈白色。病變晚期則皮膚增厚、色素增加、皮膚紋理明顯,出現(xiàn)苔蘚樣變,似皮革樣增厚,且粗糙、隆起。硬化性苔蘚可表現(xiàn)外陰萎縮,皮膚彈性差,常伴有皸裂或脫皮。
1.2.2 病理診斷標準 1)增生型;2)硬化性苔蘚型;3)混合型:同一患者外陰不同部位取材,上述2種病變類型同時存在。
1.2.3 中醫(yī)診斷標準[6]1)主證——肝腎陰虛證:陰部干澀灼熱瘙癢,病變皮膚多萎縮變薄,甚則干裂疼痛,帶下量少,色黃或混有血絲,五心煩熱或時有烘熱汗出,頭暈目眩,口干不欲飲,腰酸耳鳴,舌紅,苔少或薄黃,脈沉細或細數(shù);2)可兼有血瘀證:外陰肌膚甲錯,或粗糙變硬,或萎縮粘連,舌底靜脈曲張;或伴有痛經(jīng),經(jīng)血有塊等。
1.3 納入標準[7]納入:1)符合外陰上皮非瘤樣變(外陰白色病變)的西醫(yī)臨床診斷標準者;2)符合中醫(yī)辨證標準的肝腎陰虛型或肝腎陰虛夾瘀型者;3)年齡>18歲者;4)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排除:1)凡病理檢查確診為原位癌,浸潤癌者;2)外陰白癜風,外陰白色念珠菌感染,慢性外陰皮炎,外陰牛皮蘚等;3)合并有心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4)凡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或資料不全等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
1.5 治療方法
1.5.1 中藥治療組 1)局部用藥:祛白止癢酊(院內制劑-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批號:160101,規(guī)格:150 mL/瓶)。藥物組成:補骨脂、仙靈脾、當歸、苦參、蛇床子;功效:補益肝腎、養(yǎng)血活血、祛白止癢。祛白止癢酊制作及應用方法:(1)以95%乙醇蒸餾水調配成60%的乙醇溶液。(2)取處方中藥材補骨脂、仙靈脾、苦參各0.9 kg、當歸、蛇床子各0.6 kg加入240 L60%乙醇溶液,攪拌,密封浸泡10天濾過。(3)藥渣再加入240 L60%乙醇溶液第2次浸泡7天,濾過,合并2次濾液。(4)濾過,調節(jié)乙醇溶液使成55%,配成450 L,攪勻,分成每瓶150 mL,即得。用法:取1瓶藥液,加入9倍溫水稀釋后坐浴,2次/d,15~20 min/次。2)內服中藥: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祛白方,藥物組成:補骨脂15 g,仙靈脾15 g,當歸10 g,女貞子20 g,旱蓮草20 g,白芍15 g,雞血藤15 g,山萸肉10 g,牡丹皮10 g,菟絲子20 g,桑寄生15 g。1劑/d。
1.5.2 對照組 1)清洗外陰局部后用1%膚輕松軟膏(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1637)、2%丙酸睪丸酮魚肝油軟膏(天津金耀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1189)外涂,交替使用,3~4次/d。2)口服維生素E(浙江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新星制藥廠,國藥準字H20003539),50 mg/次,3次/d。
2組均經(jīng)期停藥,1個月為1療程,3個療程后評定療效,觀察期間不得服用對主癥起治療作用的其他藥物。
1.6 觀察指標于治療后第1、2、3個月到門診隨訪。婦科檢查原病變區(qū)域皮膚顏色、彈性及病變面積縮小程度,具體包括:相關癥狀、體征變化情況;2組患者在治療前1天及治療3個月后分別作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以及補體(C3、 C4)檢測。
1.7 療效判定標準
1.7.1 疾病輕重程度評分標準[6]根據(jù)病損皮膚的范圍評分:1)皮損累及外陰1分,累及小陰唇每側各1分(1~3分);2)皮損累及外陰1分,小陰唇每側各1分;陰唇溝每側各1分;大陰唇每側各1分(4~7分);3)皮損累及陰體蒂、小陰唇、大陰唇、會陰、肛門(前面?zhèn)€項計分同前,后兩項各1分)(8~10分);4)皮損累及整個外陰甚至陰道,陰道壁每側各1分(11~12分)。根據(jù)外陰皮膚色素減退程度評分:白色4分、花白色3分、淡紅色2分、淡褐色1分。
1.7.2 根據(jù)陰部癢、痛程度評分 陰癢:1)持續(xù)劇癢,不分晝夜,難以忍受,嚴重影響工作和休息者3分;2)陰癢晝輕夜重,或晝重夜輕,影響工作,睡眠之一者2分;3)陰癢時發(fā)時止,不影響工作、生活者1分;4)無陰癢0分。陰痛:1)皮膚撕裂、潰破、明顯觸痛、活動受限 3分;2)因皮膚萎縮干裂而致性交痛、排尿障礙之一者3分;3)肌膚皸裂、輕度疼痛2分;4)肌膚皸裂、無疼痛 1分;5)皸裂、輕度隱痛1分。
1.7.3 根據(jù)組織學改變評分 1)組織學觀察病變局限在表皮下1/3者為1分;2)累積1/3~2/3為2分;3)超過2/3為3分。
1.7.4 療效標準[3]臨床痊愈:癢痛癥狀消失,外陰皮膚黏膜顏色、彈性恢復正常,或基本恢復正常。顯效:癢痛癥狀減輕至0~1分,病損范圍明顯減少,治療后積分較治療前積分降低2/3以上,色素明顯加深,較治療前積分降低2/3以上。有效:癢痛癥狀減輕至2~3分,病損范圍及顏色治療后積分均較治療前減少。無效:治療3個月后,癥狀和體征均無改善者。
總有效=治愈+顯效+有效。
1.8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采用SPSS 17.0軟件包雙人錄入,計算機邏輯審查核對無誤后鎖定數(shù)據(jù)庫備用,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
2.1 各癥狀評分及證候總分治療后2組患者外陰皮膚顏色、陰癢、病損范圍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2組在改善外陰顏色、陰癢、病損范圍等方面療效相當。治療后2組陰痛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治療組改善陰痛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治療后2組證候總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1。
2.2 IgM、IgA、C3、C4變化情況經(jīng)t檢驗,治療后2組患者IgM、IgA、C3、C4比較,其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烧J為2組在改變體內IgM、IgA、C3、C4水平方面的作用無明顯差異。治療后2組患者體內IgG比較,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治療組在改變體內IgG水平方面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見表2。
2.3 臨床療效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000,P=1.000),可認為2組療效相當,見表3。
表1 2組治療后各癥狀評分及證候總分比較 分
表2 2 組治療后IgM、IgA、C3、C4 變化情況 g/L
表3 2 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外陰白色病變又稱外陰上皮非瘤樣變,是一種以女性外陰皮膚和黏膜組織色素改變和變性為主要病理表現(xiàn)的慢性疾病,包括鱗狀上皮細胞增生、硬化性苔癬及其他皮膚?。?]。外陰白色病變確切病因迄今不明,尚無有效治療方法。過去認為此病是癌前病變,癌變率可達2%~5%[4],因而均施行手術治療,但會損害泌尿系統(tǒng)、生殖系統(tǒng)的功能,且復發(fā)率高。但是,近lO年來有關文獻發(fā)現(xiàn)其中僅少數(shù)可進一步演變?yōu)榉堑湫托栽錾M而發(fā)生癌變。故目前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主要手段以保守治療為主,目的主要是緩解臨床局部及全身癥狀,改善患者生存質量,逆轉病理改變,阻止其進一步發(fā)展。長期以來,臨床采用激素藥膏、激光、冷凍法等多種治療方法,有一定療效,但仍存在諸多副作用,短期效果較好,如長期使用高效類固醇制劑,可導致局部皮膚萎縮,且在采用丙酸睪丸酮時出現(xiàn)毛發(fā)增多或陰蒂增大或閉經(jīng)等男性化反應[8]。到目前為止,尚無能徹底治愈該疾病的方法,完善的治療方法仍在探索中。
本研究觀察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祛白方與祛白止癢酊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臨床作用,結果表明:1)中藥治療組與對照組(西藥組治療方案是目前常用的治療方案)總體療效相當。但是中藥治療組在改善陰痛及IgG等方面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并能改善患者全身證候。由此肯定了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在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方面的療效,較西藥組有一定的優(yōu)勢。本研究結果為治療外陰白色病變提供了臨床依據(jù)及可行性方案。2)治療后2組IgG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認為治療組改善IgG水平的作用優(yōu)于對照組。腔道黏膜是具有免疫功能并與全身免疫系統(tǒng)密切相關的外周淋巴器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參與外陰白色病變的發(fā)病過程[9]。免疫球蛋白(Ig)是一組具有抗體活性的球蛋白,由B淋巴受抗原刺激后增值分化的漿細胞合成和分泌,其中IgG約占70%~80%,IgA占10%~15%,IgM占5%~10%。相關文獻報道及本研究結果提示外陰上皮非瘤樣變(外陰白色病)范圍的表皮有淋巴細胞浸潤,提示局部組織有免疫反應[10]。而且相關文獻報道本病的發(fā)生與免疫球蛋白(Ig)關系密切,較之其他檢查指標,免疫球蛋白(Ig)能較靈敏地反映出外陰上皮非瘤樣變(外陰白色病變)患者疾病的程度。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中藥治療組能較明顯改善體內免疫反應的程度。而對照組治療方案是目前常用的較規(guī)范治療方案,此數(shù)據(jù)說明治療組運用祛白止癢酊和祛白方治療本病的作用是有臨床意義的。
外陰白色病變屬中醫(yī)“陰癢”“陰痛”等范疇,主要病機是肝腎陰虛、肝腎陰虛夾瘀[11-12]。在治療本病方面,中醫(yī)學以“補腎益肝,益精養(yǎng)血,佐以化瘀”為法,注重從肝腎論治。本研究中治療組選用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方中女貞子與旱蓮草配伍為二至丸,善于補肝腎陰、清虛熱,主治肝腎陰虛的目暗不明,腰酸耳鳴,陰虛發(fā)熱等,藥力平和,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能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和細胞免疫功能,有抗炎、抗癌等作用;當歸、雞血藤能補血活血,養(yǎng)血生肌,對于血虛血瘀之證療效明顯,長期應用,補而不膩,溫而不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能促進血紅蛋白和紅細胞生成,當歸能改善末梢神經(jīng)和血管功能,能增強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作用,具有鎮(zhèn)痛抗炎等作用;補骨脂、仙靈脾是常用的溫補腎陽藥,陰中求陽,治療腎虛所致腰膝酸痛,遺精,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13]補骨脂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營養(yǎng)局部肌膚組織、促進皮膚色素增生、斑塊縮小的作用;仙靈脾有增加肌體免疫作用。局部用藥方中苦參能清熱燥濕、殺蟲,主治皮膚瘙癢、疥癬,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其對局部皮膚感染有抑制作用;蛇床子亦可祛風燥濕止癢,其有類似性激素作用,對病菌有抑制和殺滅作用。
本研究表明中藥治療組與對照組總體療效相當。然而,在改善患者陰痛和提高IgG免疫方面,中藥治療組較西藥組有更好的療效及前景。中藥內外合治,不僅改善外陰癥狀,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良好的身心狀態(tài)又能促進疾病的恢復。研究表明梁君兒教授經(jīng)驗方是一種效果良好,值得推薦的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實用方。
[1] 丁鍔.78例外陰白色病變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1):31-32.
[2] 趙云霞,周萍,劉春梅.聚焦超聲聯(lián)合復方紫銀消炎膏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2,9(8):50-51.
[3] 陳曉君,朱麗敏.氟尿嘧啶與氟輕松治療外陰白色病變的臨床療效比較[J].中國當代醫(yī)藥,2009,16(14):173-174.
[4] 陸傳寶,劉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陰白色病變57例臨床分析[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12(10):612-614.
[5] 樂杰.婦產(chǎn)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231.
[6]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83-388.
[7] 萬明順.女陰部白斑的鑒別診斷[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9):1769-1770.
[8] 東敏,劉建華.外陰白色病變西醫(yī)治療研究進展[J].醫(yī)學信息,2009,1(5):238-239.
[9] 張璞,鄧新糧.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病因學研究進展[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3,10(12),146-148.
[10] Kazandi M,Sahin C,Terek MC,et al.Clinical evaluation of vulvar lichen selerosus:ease series[J].Eur J Gynaecol Oncol,2010,31(5):555-558.
[11]孫海艷.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陰白色病變40例臨床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2,34(5):702-703.
[12]雷明君,董耀,孫春霞,等.補腎清肝方配合中藥熏洗治療外陰白色病變39例[J].河北中醫(yī),2010,32(4):526-527.
[13]鄭占虎.中藥現(xiàn)代研究與應用[M].3卷.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24-76.
Empirical Formula of Professor LIANG Juner in Treating 60 Cases of White Lesions of Vulva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Therapy
HU Xiaoxia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China
B
1004-6852(2016)11-0104-04
2015-10-20
胡曉霞(1974—),女,碩士學位,副主任醫(yī)師。研究方向:女性生殖系統(tǒng)疾病的中西醫(yī)結合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