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會地位一高,便喜歡附庸風(fēng)雅。什么琴棋書畫呀,搞搞收藏呀,搞搞攝影呀……不一而足。只要涉獵了哪個圈子,準(zhǔn)會有一眾捧臭腳抬轎子的給你舉到某某家的位置,會寫兩筆字就是書法家,會拍兩張照片就是攝影家,淘回家兩個瓶瓶罐罐就是收藏家。弄好了,還能輕而易舉搞個某協(xié)主席、名譽主席當(dāng)當(dāng),當(dāng)然,這主要取決于你的官位。
其實,官員的“雅好”古已有之,可能因為古代八股取士,當(dāng)官的主要都是文人,本身就是某領(lǐng)域的行家。即便如此,他們也有被蒙騙的時候。
翁同龢在擔(dān)任軍機大臣的時候,有商人抱著一只古瓶上門求售。翁同龢看得非常仔細(xì),憑經(jīng)驗,覺得這只瓶子像是秦漢以前的古物,非常喜歡。商人要價三千兩銀子,翁同龢說高了,還半價,商人不肯賣,拿了瓶子想走。翁同龢實在是太喜歡了,于是花兩千兩銀子買了下來。如獲至寶的翁同龢在古瓶里盛水養(yǎng)花,作為點綴,然后邀請賓客上門賞玩。欣賞過程中,一個客人驚訝古瓶怎會漏水,想拿起來細(xì)看,瓶子卻當(dāng)場在他的手里斷成了兩截??腿吮粐樀妹嫒缤辽?,細(xì)看古瓶的材質(zhì),原來是用漿硬的厚紙板描繪上花紋,再經(jīng)過熏染制成,所以看起來古色古香。圍觀眾人轟然大笑,羞愧難當(dāng)?shù)奈掏樬s緊把這個兩千兩銀子買來的爛紙瓶扔了。
光緒年間,張之洞到北京朝見光緒帝。在京都逗留期間,一天,他偶然到琉璃廠去走走,見到一家古董店,庭院里擺著一只巨甕,陶制,形狀奇特,色彩斑斕。旁邊立著玻璃大鏡屏,陶甕映入鏡屏,光怪陸離,絢麗奪目。張之洞看了又看,發(fā)現(xiàn)甕的四周還都刻著籀文,好像蝌蚪一般,不可細(xì)辨。一時間,竟不忍離去,便向店家詢問陶甕售價,店主回答說:“這是一位大官家的故物,我們特地借來陳設(shè),擺擺闊氣,不是要出售的?!边^了幾天,張之洞又約了幾位愛好古玩的幕僚,同至琉璃廠去看那只陶甕。大家審視后,也都肯定這是一件古代器物。這時,他又想買下這件古物,便慫恿店主去與陶甕的主人商量。不一會兒,店主領(lǐng)著大官家的管事來了,要價三千金,張之洞感到索價太高,想打聽打聽這位官家情況,管家卻一點都不透露。經(jīng)過幾次討價還價,總算付二千金買了下來。陶甕運回,張之洞先雇工人將甕上的籀文拓印數(shù)百張,分送給同僚親友,隨后放在庭院內(nèi),注滿了水,養(yǎng)起幾條金魚。有晚,遇到一場大雷雨,第二天早上,大家去看陶甕,甕壁上的篆刻籀文和斑讕色彩全都被大雨沖刷掉了。撿起落在地上的碎屑,才知道“蒼然而古者,紙也,黝然而澤者,蠟也”。古董商人用紙和蠟在甕的外壁偽飾了“形奇詭,色斑斕”和一些誰也不識的怪字,竟也騙得高價,瞞過了行家。
以上兩位,是世所公認(rèn)、正經(jīng)八百的藏家,而且浸淫其中幾十年,經(jīng)驗不可謂不豐富、閱歷不可謂不廣泛,卻都有打眼的時候,遑論現(xiàn)在的一些附庸者了。不過,現(xiàn)在那些有“雅好”的官員倒是不怕被騙的,因為他們的目的根本就是“雅賄”。古人是被自己的“雅好”騙了,而今人卻在利用“雅好”騙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