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文化南洋
出生在荷蘭的李偉漢,青年時突然對每個人的“根”產(chǎn)生了好奇,他開始幫助人們尋找自己的根。他的一位客戶是委內(nèi)瑞拉人,從外表上已經(jīng)完全看不出華人痕跡,但通過家譜,委內(nèi)瑞拉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家族其實來自福建某縣。照片展示了該家譜上的一位堂兄—一副地地道道的中國相貌。這是紀錄片《下南洋》中講述的一個故事。
在南洋,很多地方的華人還保留著按輩分起名的傳統(tǒng)。此外,每年的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是南洋特別重視的節(jié)日,節(jié)日氣氛遠超過國內(nèi)。在國內(nèi)逐漸被淡化的傳統(tǒng),在南洋土壤上擁有頑強的生命力?!啊Y失求諸野’,這是文化傳播中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中國在這一百年當中經(jīng)歷的動蕩和變革是東南亞國家沒有體會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大陸的文化受到了特別深刻的影響。”廣東省民族宗教研究院助理研究員汪鯨表示。
但另一方面,文化的保留并不意味身份的混淆。如今的南洋,華人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普遍較為清晰,“遇到國際體育賽事”,汪鯨說,“他們一定是希望自己的國家贏?!?/p>
缺失:國內(nèi)南洋研究尚無成熟敘事
在國內(nèi),南洋研究并非顯學。南洋研究的基本資料都在西方,而西方少以華人為研究角度;另一方面,國內(nèi)對南洋的研究基本都處于國際政治研究的框架下,一直沒有成熟的歷史敘事。
南洋的文化交融情況與國內(nèi)一線城市及西方有明顯不同。最簡單的例子,外地人進入大城市,被當?shù)貜妱菸幕目赡苄赃h大于他對當?shù)氐母淖?,這樣的文化傳播帶有傾斜度。在中國大陸,中華文明是主體,西方文明是外來者;在西方則正好相反。因此,無論是華人進入西方,還是外國文化來中國,最后總歸容易受當?shù)匚幕绊憽?/p>
南洋不是。
中國海域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nèi),由于海洋的阻斷,受中國的影響較中國領土接壤國家諸如朝鮮要小得多。然而,航海時代一開啟,東西方文化先后進入,南洋的文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澳涎笫侵袊ズM獾谋亟?jīng)之路,二者有很長的貿(mào)易傳統(tǒng),所以中國對它的影響很深刻?!睆B門大學南洋研究院教授吳鳳斌說,中國對南洋的影響方式主要通過經(jīng)濟貿(mào)易,西方對南洋的影響則主要靠武力入侵。
南洋更像一張白紙。對它來說,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全是外來者,在這個舞臺上,兩者是真正的、公平的、文明的競爭。這個時候,更容易看出來哪些東西是好的。南洋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分辨的機會。這是南洋對我們的最大的意義。
反思:從南洋會館和人情關系出發(fā)
在南洋,由于相關政策寬松,華人社團的數(shù)量相對人口總量值,要比國內(nèi)大得多。很多華人會同時加入多個社團,即便是不大熱衷參社的人,一般都會參加兩個社團:一是地方社團,一是宗親會。
這些會館有多重要?當?shù)厝A人舉例說明:早期,如果一個廣州人,哪怕是偷渡到的南洋—也什么都不需要帶,只要找到地方會館,對方聽出你的口音,就可以住下。安頓好后,地方會館會為新的加入者找工作甚至婚配。這樣一來,這些人的后代,一生都會受社團影響,也知道社團對自己家的幫助。一旦飛黃騰達,資助這個社團就是很自然的事情。
這些東南亞社團起源于中國民間,也有學者將其溯源到“天地會”(三合會)等反清組織在南洋的傳播。如今,“幫權(quán)政治”“華人會黨”都是華人研究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有組織的社會團體能協(xié)調(diào)各自利益”,“對華僑社會的各種組織都有影響,甚至起支配作用” (詳見《適彼叻土:歷史人類學視野下的新加坡華人族群》24-46頁,汪鯨著,廣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但另一方面,“一些社團諸如華人會黨也逐漸走向行業(yè)壟斷和犯罪領域。”汪鯨在書中寫道。
人情社會是中國及南洋共通的地方。劍橋大學社會人類學系教授麥克法蘭說,中國文化的根基是家族,西方文化的根基是商業(yè)。商業(yè)重視合同,血緣家族重視關系。在全球化進程中,跟西方現(xiàn)代文明接觸后,中國要學會怎樣將契約精神和血緣社會結(jié)合起來。
重視血緣是中華文化的糟粕嗎?當然不是。但是現(xiàn)在要融入現(xiàn)代文明,關系社會必須改變。南洋是非常好的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