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學時,我們很少說《故鄉(xiāng)》這篇散文如何,《春姑娘》這首詩如何。它們一律被稱為“課文”。它們是天然存在的,是白紙黑字,是印刷品,似乎不是“人”寫的。
我上初中時才知道了哪些課文是魯迅、朱自清、老舍寫的,但其他課文仍然“天然”地存在著,似乎那和某個人的思想、情感都沒關系。當然,更從未想過,自己也可以寫出“課文”那樣的東西。
直到去年,我才知道課文《火燒云》是蕭紅寫的,選自《呼蘭河傳》?!逗籼m河傳》并不像火燒云那樣炫美,它還有憂傷、寂寞、悲憫。
在課文中,作者的名字,連同其他不屬于中心思想的東西,一起被咔嚓了。
于是陪孩子閱讀繪本時,我改變了策略。
我會從頭至尾全念給孩子聽,念題目、文作者、圖作者、編輯、出版社、印刷公司,念故事、念后記。
我想讓孩子知道,書是“活人”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這本書的人有喜怒哀樂。也想讓他知道,這樣一本書來到我們面前,需要很多人、機構的努力,優(yōu)秀的作家創(chuàng)作優(yōu)秀的作品,優(yōu)秀的出版社篩選優(yōu)秀的作品。也想讓他更好地體會“繪本”的設計美學。
我會告訴他關于書的盡可能多的細節(jié)。比如最不起眼的勒口,就是封面或護封折進去那一部分,大多一寸來寬,上面往往寫著作者生平、獲獎等等,這也很重要。比如環(huán)襯,就是翻開封面之后,有一張緊連著封面和內(nèi)文的襯紙,內(nèi)文之后還有一半和封底相連,這就是前后環(huán)襯,又被稱為“蝴蝶頁”。這是最容易被漏看的一頁!但它都是精心設計的,即使只是純色,顏色的選擇也要契合故事主題,比方說一個舞臺,要有氣氛,觀眾才投入。還有的精心繪制了和故事相關的內(nèi)容,比如“十四只老鼠”系列,環(huán)襯是用白描的手法畫了故事中出現(xiàn)的植物。
兒子每次都聽得很仔細。盡管他說不出什么,但這種閱讀法肯定可以影響到他對書的感情和理解。
呃,偶爾也會說一句,比如“呵!好厲害,文圖都是他!”“這本書設計真有心!”
有一天,他自己讀書時,也許會用手細心摩挲,有不一般的感受。他應該可以成為一名真正愛書、愛文字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