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為了占領(lǐng)荷屬東印度群島(今印度尼西亞)的油田,日本軍隊發(fā)起了爪哇海戰(zhàn)役。在這場被稱為“自1916年日德蘭海戰(zhàn)以來最大規(guī)模的海戰(zhàn)”中,由荷蘭、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艦艇組成的ABDA聯(lián)合艦隊被兇悍的日本海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兩艘巡洋艦、三艘驅(qū)逐艦被擊沉,到最后駐爪哇島的荷蘭皇家海軍只剩下四艘尚有活動能力的艦艇。
四艘軍艦眼見大勢已去,遂決定集體突圍。從地圖上看,它們離盟國澳大利亞的港口最近,于是四艦全速向那里急進??墒牵麄€爪哇海域都被日本人控制了,到處都是懸掛著旭日軍旗的日本戰(zhàn)艦,荷蘭人很難躲開敵人的追擊。十幾個小時里,四艘荷蘭軍艦中的三艘都被日本海軍游擊部隊打沉了,只剩下掃雷艦“亞伯拉罕·克里賈恩森”號利用夜暗躲到一座荒島附近。
怎么辦呢?包括艦長在內(nèi)的45名水兵來了一番“頭腦風暴”。經(jīng)過討論,艦長做出決斷:“大家跟我上岸砍樹去!”一頭霧水的水兵們顯然沒跟上艦長的思路,艦長只能耐心地給手下解釋什么叫作“磨刀不誤砍柴功”:“我們到島上去砍樹,不是為了給艦上的蒸氣鍋爐當燃料燒,而是要給整條軍艦穿上‘新外衣’,以便能在日本人面前瞞天過海。”
恍然大悟的水兵們立刻涌上小島,熱火朝天地當起伐木工。忙活了一天后,“亞”號掃雷艦的甲板上堆滿了連枝帶葉的樹干。艦長命令把它們捆扎成“叢林模型”,盡可能遮蓋住暴露在外的艦體,那些實在蓋不住的地方,就用油漆噴涂成巖石或峭壁的樣子。
到了天亮的時候,停在海面上的“亞”號幾乎從人們的視野里消失了,而在原來的位置上突然冒出一座綠樹如蔭的“小島”,這就是艦長給軍艦穿上的“新馬甲”。要知道,印尼海域的大小島嶼加在一起據(jù)說有1.8萬座,像這座由荷蘭軍艦扮演的“小島”,日本人看都不會看一眼。不過為了謹慎起見,“亞”號艦長仍然命令軍艦只在夜間慢速行進,在日出之前會??吭卩徑鼚u嶼周圍,繼續(xù)當起“臨時小島”的角色,以防日本人起疑心。
就這樣,小心翼翼的“亞”號掃雷艦用了整整八天時間,終于到達澳大利亞西部的弗里曼特爾港。在此過程中,耀武揚威的日軍戰(zhàn)艦幾乎與它擦肩而過,還有幾十架日本偵察機從荷蘭軍艦頭上飛過,但誰都沒發(fā)現(xiàn)這座“小島”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