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臍,中醫(yī)稱之為“神闕穴”,是全身361個穴位中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穴位,其特殊性及與全身的廣泛聯系,是其他任何穴位無法比擬的。
神闕穴具有溫通陽氣、健脾和胃、強壯祛病、養(yǎng)生延年的功能,廣泛應用在內、外、婦、兒等疾病的治療上?,F代研究也表明,穴位及經絡都與神經末梢、神經束、神經節(jié)有著密切關系。這也就是臍療能促進人體神經、體液調節(jié),從而改善組織器官功能的道理所在。
臍療的方法包括灸臍、敷臍、貼臍、滴臍等法,但禁止針刺,以免發(fā)生感染。
灸臍法:一般用艾灸或隔姜、隔附子餅灸10~30分鐘,能溫中散寒、溫補下焦,治療虛寒腹痛,脾胃虛寒引起的呃逆、反胃、嘔吐及脾腎陽虛導致的腹瀉、水腫等。
敷臍法:神闕與任、督、沖、帶脈相通,因此用藥敷肚臍能通過全身各經脈發(fā)揮作用。貼敷肚臍的藥物多為辛香藥物,可以迅速滲透,到達組織及微循環(huán),獲得調和陰陽、治療疾病的目的。例如,敷黃連粉、牛黃粉能退燒;敷珍珠粉、丹參粉治失眠;敷砂仁、枳實能治療消化不良;用吳茱萸、川芎各半研粉敷臍能降血壓。
貼臍法:將藥物貼于臍部(常以膏藥或軟膏的形式)以治病。如治便秘,用大戟、棗肉搗如膏,貼臍取瀉。
滴臍法:是將藥物溶于液體,滴于臍中。此法有利于藥物在臍部吸收,以迅速發(fā)揮藥效。
肚臍是養(yǎng)生要穴,也是最怕著涼的地方。肚臍和腹部其他部位不同,臍下無肌肉和脂肪組織,作為腹壁的最后閉合處,皮膚較薄,屏障功能較差,易受涼或染風寒。有的女士趕時髦穿低腰褲、露臍裝,有可能因受涼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導致嘔吐、腹痛、腹瀉等。有的人覺得肚臍臟,喜歡摳它,這樣做可能引發(fā)感染,因此應避免。正確的清潔方法是用潮濕的棉簽輕輕擦拭,將肚臍邊緣部位擦拭干凈即可。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