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西洋管樂傳入我國開啟了管樂教育的序幕,并以管樂團的形式在軍隊和宗教活動中發(fā)展起來,逐漸被人們接受和喜愛。特別到了民國時期,新式教育在已開埠的大城市中蓬勃興起,為西洋管樂在中國的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
管樂團;管樂教育;新式教育
中圖分類號:J60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93-02
20世紀初,西洋音樂文化開始迅速傳入中國,促成了“新音樂”文化在我國啟蒙。1912年,民國政府正式成立,開始了全新的文化教育制度變革。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提出了“教育為立國之本”指導思想,隨即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美感教育”的理論。從此,培養(yǎng)人才德、智、體、美全面和諧發(fā)展成為國民教育的新基準。同時,管樂藝術也隨著社會的轉(zhuǎn)型,經(jīng)歷了從雛形到發(fā)展的演變。[1]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藝術的繼承與弘揚,另一方面是對西方藝術的接納與排斥,構成了一種錯綜復雜的生動場面。我們通過回顧幾個大中城市的管樂團活動軌跡來了解這一時期我國管樂團發(fā)展的縮影。
上海是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20世紀初通商以來,逐漸成為中國經(jīng)濟和文化的中心。外國人聚居的租界成為西洋文化傳入我國的重要媒介,其中西洋管樂隊就是最早來到上海灘的“洋玩意”之一。清朝時期,天主教神父蘭廷玉就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徐家匯樂隊,所有的管樂器都不遠萬里地從法國運來,演奏員由中國人擔任,樂隊演出的主要目的是為宗教活動服務。隨后,上海工部局成立了一支銅管樂隊——上海公共管樂隊,由于精于管理和排練使得樂隊發(fā)展迅速,成為當時西洋管樂隊的標桿。民國三年(1914年),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樂隊外籍成員動蕩散亂無心排練,樂隊生存狀態(tài)一度堪憂。民國八年(1919年)工部局委任意大利音樂家梅百器擔任樂隊指揮重振樂隊,并加入了弦樂器,使得樂隊更加豐富完整。此后的十幾年時間里,上海工部局管弦樂隊活躍于上海的各種場合,定期舉辦音樂會及演出季,不時吸收西方優(yōu)秀管樂人才,為樂隊添入新的血液。[2]除了常規(guī)的“星期音樂會”外,樂隊還與訪滬的音樂家合作演出“特別音樂會”,以及圣誕節(jié)、復活節(jié)、兒童、學校等專場音樂會和廣播演出等。在梅百器的指揮下,樂隊素質(zhì)大幅提升,成為“遠東第一”,即使和當時歐美樂隊相比也絕不遜色。除了公共管樂隊外,當時活躍在上海的另外幾支管樂隊還有: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管樂隊,成立于民國十五年(1926年),樂隊共有25名成員,全部由俄國僑胞組成;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由時任上海郵政管理局法籍局長乍配林向社會各界籌資成立的上海郵電銅管樂團;由天主教創(chuàng)立的土山灣軍樂隊,成員全部由土山灣孤兒院的孤兒組成。上海良好的音樂氛圍吸引了大量國外音樂人才來此匯集,同時也為我國音樂家們提供了提高技藝和快速成長的沃土。
與上海相鄰的南京作為民國時期總統(tǒng)府所在地,文化、音樂的發(fā)展也是相當迅速??偨y(tǒng)府下除了設置了六個局外,還設有三室二處及二隊,軍樂隊就是二隊其中之一。隊長由何肇廉擔任,加上副隊長、分隊長總共十七人組成。通常他們的任務是在國家外交事務、迎送大使賓客時,銅管樂隊奏響國歌,或是在閱兵和紀念活動中,軍樂隊按照規(guī)定流程做儀式性的演奏。1935年,蔣介石發(fā)出整頓軍樂的指示,軍政部長何應欽開始著手選派合適的人員出國考察學習軍樂,當時在國立音樂院學習的洪潘因成績突出,被選派赴維也納學習軍樂。1941年洪潘學成回國,開始按照國外先進的管樂訓練方法整頓軍樂,并在蔣介石的支持下籌辦了一所軍樂學校,為各部軍樂隊輸送管樂演奏人才。1942年,隸屬于軍政部的陸軍軍樂學校在重慶正式成立,這是中國第一所培養(yǎng)管樂人才的專門學校,蔣介石親自擔任校長,任命洪潘為教育長并授予他上校軍銜。學校采用德派的管樂教學法及吹奏風格,經(jīng)過訓練,樂隊演奏的技巧性和音響效果較軍樂改革前有了質(zhì)的飛躍。1943年后,洪潘組建了中國歷史上最正規(guī)的軍隊管樂團。新的軍樂團除了為國家禮儀慶典服務外,開始排演國外優(yōu)秀曲目在劇院演出,成為舞臺上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許多國外的駐華大使看過他們的表演后都大為贊賞,也為中國有這樣一支管樂隊而感到驚訝。
民國初年天津的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成為當時亞洲的先進城市,吸引了各國的商人來此經(jīng)營謀求發(fā)展。特別是俄國十月革命后,深受沙俄迫害的猶太人從東北流亡到天津?qū)で笊?,他們聚居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租界地區(qū)。這些外來的“洋人”帶來了新人文風情和生活方式,見證了近代天津的繁榮與輝煌。早在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英國人羅伯特·赫德就組建了銅管樂隊,他自掏腰包從海外購買樂器,在天津本地招募當?shù)馗F苦青年加以培訓成為樂手,開創(chuàng)了中國人組成西式管樂隊的先例。隨后的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政府委任袁世凱在天津組建新軍,“袁世凱新軍軍樂隊”誕生,樂隊聽取德國教官的建議,將中國傳統(tǒng)的鼓吹樂隊變?yōu)槲鞣姐~管樂隊來操練新軍。辛亥革命后,天津警察局開始組建銅管樂隊,專為統(tǒng)治階級及社會各類慶典和禮儀活動演出。由于演奏形式新穎、曲目豐富,這支警察局銅管樂隊得到人們的熱烈追捧,逐漸被邀請參加許多私人的商業(yè)活動?;谒麄兊某晒ΓS多其他行業(yè)和學校紛紛效仿,開始組建西洋管樂隊。與此同時天津還出現(xiàn)了“天津音樂社”等一批以租賃銅管樂隊為盈利的組織,無論目的如何,這些組織的音樂活動無疑也為西洋管樂在當?shù)氐钠占捌鸬搅讼喈數(shù)耐茝V作用。隨后一些中小學開始效仿銅管樂隊組建配置較為簡單的鼓號隊,到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學校里的鼓號隊就更為普及,樂器的配置也更為完備。如南開中學音樂老師陳子誠組建的銅管樂隊,無論是人員及樂器的配置還是樂隊的演奏水平,在當時都保持著較高的水準,受到大眾的喜愛。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天津淪陷后,陳子誠老師又負責訓練天津第二中學的管樂隊,這是當時唯一活躍在淪陷區(qū)的學生樂隊,它不僅豐富了特殊時期學生們的業(yè)余生活,還培養(yǎng)了一批西洋管樂的演奏人才。有了這時期管樂活動的鋪墊,使得天津在解放后無論是政府、部隊還是工廠、學校都組建有銅管樂隊,參加文藝匯演、歌詠大會等大型活動,受到人民群眾的好評。
北方城市哈爾濱同樣是受西方文化影響較多的城市之一,尤其是俄羅斯的音樂文化。它作為中東鐵路的樞紐,東西連接俄羅斯,向西通過滿洲里,越過烏拉爾山直抵歐洲。鐵路連接起中俄兩國文化和藝術的交流,民國初年就有許多前蘇聯(lián)的藝術家來到這里組建藝術團體,把歐洲的古典音樂、芭蕾舞、歌劇等各類音樂形式帶到了哈爾濱的舞臺上。其中“哈爾濱吹奏樂團”是管樂的代表,樂團匯集了三十幾位前蘇聯(lián)著名的管樂演奏家。但是由于當時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九一八”事變后哈爾濱成為偽滿洲國,因此樂隊常演奏“親日”的曲目,直至1945年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這支樂隊也就此不復存在了。哈爾濱解放后一支由我們中國人自己組成的管樂隊——哈爾濱市府管樂隊成立。樂隊用于每周為市政府“朝會”時伴奏及周末的音樂會。同時,俄羅斯音樂家創(chuàng)辦了高等音樂專科學校,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隨著全國解放的步伐從哈爾濱走向了全國。
由此可見,民國時期是中國音樂藝術發(fā)展的演變進化期,在它不長的38載春秋里,呈現(xiàn)了形態(tài)各異的音樂文化及藝術形態(tài)。它為新中國音樂藝術徹底擺脫封建主義文化束縛打下了堅實基礎,也是我國管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有著洋為中用、承前啟后的時代意義。同時也預示著新中國空前繁榮的音樂藝術即將展現(xiàn)更大的宏圖。
[參 考 文 獻]
[2]陳建華.西方管樂藝術論稿[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1:61—62.
[3]王鐵.哈爾濱音樂簡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5.
[4]劉灝.西方管樂藝術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7.
[5]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