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對于喜歡唱歌的朋友們,經(jīng)常困擾著他們聲音的有各種不同的問題,影響他們聲音的進步和達到高標準的演唱水平,我在這篇文章中介紹一些基本的解決和演唱的知識,供大家參考和借鑒。通常對于初學者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我在文中提到的三個方面,大家需要在這三個方面加強練習,打好基礎,會對今后的演唱有很大的幫助。呼吸是歌唱最重要的技術之一,對于呼吸的訓練不容忽視,要進行長期的訓練,耐心穩(wěn)步地練習才能逐漸看到效果和進步,也需要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一點一點進行。換聲點更是演唱中的難點之一,需要科學的指導才能解決,達到聲音的統(tǒng)一。因此初學者必須在專業(yè)老師的指導下,掌握一些基本的歌唱技巧,才能給自己插上歌唱的翅膀,唱出美妙的歌聲,這是我寫作本文的目的。
[關鍵詞]
聲樂演唱;換聲點;呼吸;咽腔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55-02
聲樂教育是一個由來已久的話題,由于聲樂藝術是以人體為發(fā)聲樂器的特殊學科,其學習方法常常是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的。尤其對于初學聲樂者,要改變?nèi)梭w生而俱來的種種生理習慣,使之適應于歌唱,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下我將從三個方面談談初學者應該注意的問題,供學習者參考和研究,使聲樂學習更加順利,也使得聲樂從“無形”到“有形”,使學習者更清晰地掌握學習規(guī)律,快速進入歌唱狀態(tài)。
一、正確氣息的建立和訓練
運用好氣息是學習聲樂的關鍵,歌唱時的吸氣是自然和放松的,而不是僵死的、生硬的,這是很多初學者經(jīng)常忽略的一點。許多學生認為吸氣必須盡量多吸,只有這樣氣息才夠用,實際上這是一個誤區(qū),吸氣過多、過滿會導致肌肉僵硬和緊張,從而無法控制橫膈肌的力量,導致聲音沒有彈性,并且遲鈍,也給下一次呼吸帶來障礙,有些上氣不接下氣的感覺。這時老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歌唱氣息的正確感覺,例如,聞花、打哈欠、吃驚,等等,來找到正確的呼吸狀態(tài)。讓學生在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呼吸,并注意不要吸得太多太滿!用這些感覺來練習吸氣比較自然,容易做到,慢慢讓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吸氣方法。而對于呼氣的訓練,老師往往要強調持久和均勻地控制氣息的呼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好聲音的統(tǒng)一和穩(wěn)定,才能完成長樂句的演唱并且唱夠時值。
在教學實踐中,大多數(shù)學生往往不能唱好每一句的最后一拍或最后一個字,這就是氣息控制的基本功欠缺的表現(xiàn),氣息不能夠保持住。一般情況下學生在吸氣后,腔體的肌肉處于興奮緊張的狀態(tài),呼氣是人體釋放壓力的自然生理要求,初學者沒有足夠的控制呼氣的能力,往往一張嘴唱出第一個音時,一半的氣息就跑掉了,后面的字就只能用憋氣的辦法唱完,甚至無法唱完就沒氣了,使聽歌的人有疲憊和憋悶的感覺。因此,初學者要著重練習氣息和控制呼氣的能力,控制呼氣的節(jié)奏,給歌唱以平穩(wěn)和持久的動力,才能逐漸完成好樂句。教師應給學生做一些輔助性的練習,如深呼吸,然后吹蠟燭練習,吹口哨等等方法,練習均勻地呼吸,并且不斷實踐和體會,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
另一個方面,無論是兒童還是成人,在練習發(fā)聲的過程中建議最好不采用大音量的練習,在氣息均勻的基礎上弱音唱,氣息用得越少越好,要用控制的氣息來歌唱。
二、打開喉嚨的訓練方法
打開喉嚨的訓練,要求學生在歌唱時利用氣息的控制與咽喉部肌肉群的力量,將喉頭向下與軟腭抬起有機地配合,獲得統(tǒng)一的腔體和共鳴。在進行這一訓練時,應當同時進行兩個動作,一個是喉頭向下,另一個是軟腭抬起。第一個可以做到,外部也可以看到,也可以摸到;但是第二個動作往往被忽視,因為軟腭在人咽腔內(nèi),不容易觀察到,因而會忽視了這個動作,它只能靠歌唱者的感覺來做。兩個動作同時做才能有效地打開喉嚨,獲得飽滿的聲音,這才是歌唱的聲音。那么,初學者如何能較快地掌握打開喉嚨的方法呢?可以體會輕輕打哈欠時喉嚨的感覺,來找到這個狀態(tài)。還要注意動作的適當,因為動作過大會引起聲門閉合緩慢,沒有張力,動作過小又無法使喉嚨充分打開,也就不能獲得共鳴腔體。
因此對于初學者而言比較難把握,運用氣息的配合對打開喉嚨有很大幫助,也是捷徑。在吸氣的過程中喉嚨可以輕松地打開到合適的位置,保持呼吸便可以控制好喉頭向下與軟腭抬起的力度。高音區(qū)的演唱喉嚨打開的大,低音區(qū)時喉嚨打開就小,從而得到有彈性的聲音。氣息的控制與喉部肌肉的作用力需要很好的協(xié)調,也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反復練習,身體各器官有機合作,各種力量配合協(xié)調,才能獲得好聽的聲音。
三、換聲區(qū)的訓練
換聲區(qū)就是歌唱者在自身的聲樂條件下,從一個聲區(qū)換到另一個聲區(qū)的銜接地方的訓練。在沒受過專業(yè)聲樂訓練的情況下,每個人都有自然音區(qū),人們說話的音調就是自然的聲區(qū),也是真聲區(qū),但當我們歌唱時,會有高音和低音的音區(qū),那么光有自然音區(qū)是不夠的,無法適應歌唱時所要求的寬廣的音域。
初學者在歌唱的過程中由于不知道如何換聲而出現(xiàn)聲音不統(tǒng)一和音色的變化。唱高音時聲音會發(fā)炸或者尖厲,不好聽,并且無法控制聲音,出現(xiàn)兩截不同的聲音色彩。另外就是換聲區(qū)感覺聲音使不上勁,聲音不穩(wěn)定、不干凈,這些現(xiàn)象都是換聲區(qū)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可以用真假聲混合訓練、氣息訓練來解決。實踐證明,氣息的支持是歌唱的基礎和關鍵,換聲時加強氣息的支持,以小腹保持腰部擴張的共同作用力下,給予聲音支持,可以實現(xiàn)換聲區(qū)的平穩(wěn)和統(tǒng)一。每個聲部的換聲區(qū)都必須注意使用氣息的支持來得到統(tǒng)一的聲音,換聲區(qū)一般來說有三個音組成,它們是換聲點那個音,再加上它的前一個音和后一個音,例如: 3 4 5 ,其中4 音是換聲點,那么它的前一個音就是3,后一個音就是5。這樣一組音區(qū)就是換聲區(qū)。那么在解決換聲區(qū)的問題時,從3開始就要做換聲準備,直到過了5這個音換聲才結束,所以不要認為換聲只是一個音的問題。進入到換聲區(qū)時,聲音要更加豎起來,不要橫著唱,豎著唱過渡會更容易,聲音會有統(tǒng)一感,音色也會保持統(tǒng)一。每個歌者聲音狀況和聲部不同,老師需要因人而異,找到適合歌者的合適的方法來訓練他們的換聲區(qū)。給初學者打下良好的歌唱基礎很關鍵,不能急于求成,每個方面都要下很大的功夫,同時根據(jù)自己的具體情況加強薄弱環(huán)節(jié)的訓練,最后達到換聲自如。
實踐證明,初學階段的訓練對于每一個歌唱者來說都是很重要的,必須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嚴格細致的訓練。這就需要老師因材施教和循序漸進,學者也需要大量的實踐和練習來配合老師,希望廣大熱愛聲樂藝術的初學者,在學習的過程中能持之以恒,在歌唱的道路上更加順利和進步更快。
[參 考 文 獻]
徐小懿.聲樂演唱與教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
[2] [英]富蘭克林.嗓音的訓練[J].楊韻琴譯.聲樂譯叢,1980.
[3]石惟正.聲樂教學法[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
[4]馬臘費奧迪.卡魯索的發(fā)聲方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