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喉嚨生理結構的闡述分析,說明喉嚨的位置與狀態(tài)訓練在聲樂教學中不可回避的地位,并通過借鑒傳統嗩吶訓練方法,提出吸管式訓練法,將喉嚨打開的技術與呼吸訓練合二為一,既達到了打開喉嚨的目的,又避免了壓喉和撐喉的現象。文章將解剖融合傳統的訓練手段,互相取長補短,可以更好地指導聲樂教學
[關鍵詞]
聲樂藝術;演唱教學;喉嚨位置;吸管式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11-0052-03
很多歌唱家往往會持有這樣的觀點,認為歌唱時正確的喉嚨狀態(tài)就是感覺不到喉嚨的存在。他們在感覺上喉嚨是放松的,好像音完全不再是發(fā)自喉嚨,而正是這個錯覺使那極具描述性的誤稱——頭聲,得以流行。但是正確的歌唱感覺是不是就真的意味著喉嚨是完全放松的呢?人們在死亡之前從來也不會完全放松。人在發(fā)聲中喉嚨的本能是上提鎖緊的,因此喉嚨在歌唱中必須通過訓練,正確地運用,才會得到松弛的感覺。
強調喉嚨位置的歌唱者或教師,通常會以喉頭的位置來判斷歌唱者方法的標準。往往會造成學生過分壓喉,通過喉嚨外部肌肉的力量迫使喉嚨處在低位置上。有的甚至越想讓喉嚨放下喉嚨反而越向上。就像有人說的那樣: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哪里的肌肉就會緊張,聲音就會從哪里發(fā)出。
歌唱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和某些體育運動或者舞蹈有著極為類似的規(guī)律,都可以被視為一種肌肉的練習,學習聲樂技能實際就是學習一種固定的肌肉動作。但是聲樂學習難就難在它所運用的肌肉和器官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因此沒有視覺的幫助,大腦很難控制肌肉的運動和判斷正確與否,沒有視覺的幫助就很難得到及時的反饋。在學習聲樂的過程中,了解歌唱器官的結構和運動原理,無疑對聲樂學習起到了很好的輔助作用。某些嗓音科學家甚至認為,如果我們能夠方便地看到聲門,我們甚至可以明確地控制喉肌。
一、喉嚨的生理構成與運動能
喉嚨是人體主要的發(fā)聲器官,喉嚨的結構主要有軟骨、附著在軟骨上的肌肉以及韌帶。喉嚨的運動就是由軟骨相互之間銜接的關節(jié)作為力的作用點與支點,通過肌肉的收縮與放松改變軟骨的位置,形成運動。喉嚨最主要是由五塊軟骨組成(如圖一):環(huán)狀軟骨、甲狀軟骨、杓狀軟骨(兩塊)、會厭軟骨。環(huán)狀軟骨是喉嚨的下底座,像一枚前窄后寬的指環(huán),位于氣管的上方、喉嚨的底部,是連接氣管與喉嚨的關節(jié)。位于氣管的上方,像一本翻開立起的書一樣的,是我們唯一從外部可以摸到的喉嚨的部位,就是甲狀軟骨。它通過關節(jié)附著在環(huán)狀軟骨上,可以上下移動。在甲狀軟骨的內部一個可以直立和彎曲的,像樹葉形狀的是會厭軟骨。聲帶是由有彈性的韌帶組成的,韌帶外均勻地包裹了一層黏膜,左右各一條,位于喉頭之中。聲帶的前部會和在一起固著在甲狀軟骨前部中央內壁,后端分別固著在兩塊三角形的軟骨——杓狀軟骨上,在杓橫肌的牽動下,可以轉動,從而帶動聲帶后端打開與閉合。聲帶像刃部相對的兩把厚背刀,刃部較薄,背部較厚,刃部游離,背部固著在甲狀軟骨的左右內側壁上。聲帶也叫聲裂,聲帶之間的部位叫聲門(如圖二)。
喉嚨的運動是由附著組成喉嚨軟骨上的肌肉的收縮或拉伸來實現的。喉嚨周圍的肌肉細小復雜,但幸運的是,肌肉的名字是由連接的兩個軟骨的名字組合而來的。最重要的有三個肌肉,它們分別是:甲杓肌、環(huán)甲肌、環(huán)杓肌。它們都是喉內肌。此外還有比較重要的操縱會厭軟骨的肌肉,和那些使舌骨和甲狀軟骨靠近的肌肉。在喉頭的左、右外側和前部有兩條連接甲狀軟骨和環(huán)狀軟骨的肌肉,叫環(huán)甲肌,它的收縮一起,甲狀軟骨的前端以關節(jié)為軸向下旋轉從而牽動聲帶前端向前,于是聲帶被拉長、繃緊。杓肌中還有杓橫肌和杓斜肌,它們的收縮使兩塊杓狀軟骨水平靠攏,環(huán)杓側肌收縮時拉動杓狀軟骨的肌突向內旋轉,使聲帶閉合。這三種肌肉收縮合成一股合力,都是關閉聲門。環(huán)杓后肌的收縮牽動杓狀軟骨的肌突向外翻轉,使聲帶從后端向兩側運動,聲門就打開了。
會厭軟骨與舌骨相連,正常呼吸的情況舌骨放松,會厭軟骨抬起,將喉嚨完全漏開,氣息可以順暢地進出;在吞咽時,舌骨下降迫使會厭軟骨卷曲覆蓋在喉嚨上方,保護防止食物滑落喉嚨。但此時呼吸是不暢通的。另外還有一些喉外肌,在喉嚨與幾個外部附著點(如頭顱、下巴、胸骨)之間扯動。
二、高喉位與低喉位
在大多數的未經過訓練的歌手中,發(fā)音總是以全面扯緊的方法并把喉上提來開始的,這受到氣管中上壓氣息的輕微幫助,伴隨而來的是喉嚨的緊張。因此高喉位也就等同于喉嚨緊張(喉外肌緊張是拉緊聲帶的本能方式);當喉嚨或舌頭緊張的時候,會發(fā)出刺耳的音質。
喉嚨的上提或者下降大部分是由喉外肌引起的,這些使得喉嚨向上和向后的肌肉我們可稱之為舌肌,這些肌肉大部分出于喉嚨的上方,也可稱為提舌骨肌或提喉肌。喉下肌則不多,但它們都較大。一般地說,喉嚨下降是提喉肌放松而產生的消極動作的結果。通過對專業(yè)歌手的研究揭示出他們都把喉嚨保持低位并靠近脊骨。迫使喉嚨下降自然是無益的,但是學生們必須意識到喉嚨的位置。喉嚨下降是喉內肌獨立于喉外肌系的明確的跡象,這時聲帶會自如地起作用。
喉嚨位置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歌唱共鳴的質量。歌唱共鳴腔體是由胸腔(大氣管)、咽腔(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口腔、鼻腔組成的。在這些共鳴腔體中最重要的,也是唯一能夠調節(jié)的共鳴腔體就是咽腔。喉嚨位置直接決定咽腔的長度。因此,在演唱效果上低喉位的演唱共鳴更為渾厚、柔和。
喉嚨下降,環(huán)甲肌的收縮,使得聲帶拉緊,能夠很好地使聲帶與氣息形成一種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從而有效的與吸氣形成對抗,而發(fā)出有力量、集中并很穿透的聲音。如果喉嚨環(huán)甲肌力量薄弱,喉嚨位置不穩(wěn)定,會造成歌唱時喉嚨隨著氣息的方向移動,這時聲帶不能有效地形成擋氣,因此也就無法形成有方向性、有穿透力的聲音,就像擊掌的時候,只有兩只手同時用力才會拍響,否則一只手用力,另一只手躲,那就不會拍響。
另外,喉嚨穩(wěn)定在較低的位置,這時甲狀軟骨與舌骨分開,互不干擾,才能使舌頭咬字靈活自如,而且無論怎樣的舌位去發(fā)何種元音都不會影響聲音的質量。以上的這些因素,決定了科學的歌唱方法必須選擇運用低喉位的狀態(tài)來歌唱。
三、喉嚨問題的解決
一般來說,有三種方法可以使喉嚨自然降低:吸氣、打哈欠、吞咽之后,通過反射作用,喉便下降了。這些應該都是在課堂上常用的體會喉嚨打開的方式,并不陌生。但是單純依靠這三種感覺就能運用在歌唱當中嗎?我遇到的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在準備的時候學生往往還可以找到打開的感覺,但是起音的一瞬間,所有的狀態(tài)都土崩瓦解了?;蛘哂械膶W生在自然音域還可以保持打開的狀態(tài)歌唱,但一到換聲區(qū)或者高聲區(qū),喉嚨立刻上提鎖緊。所以,喉嚨的訓練必須是在正確的手段下針對性地、長時間反復練習,才能很好地控制好喉嚨周圍的肌肉。
(一)無聲練習基礎
很多人愿意說深吸氣的時候喉嚨就是放下的、打開的。所以不要去刻意放下喉嚨,那樣會導致壓迫喉嚨的現象產生。這個道理看似很容易,但是做起來仿佛并沒那么簡單,首先就是深吸氣到底深到什么程度,學生認為的深吸氣是不是就是正確的深吸氣。從某種角度來說喉嚨位置降低會有助于氣息充分吸入,那么吸氣和喉嚨放下到底何為因,何為果?我覺得還是因人而異,因此簡單的用深吸氣的方法來代替喉嚨的訓練,還是太想當然了。因此,在訓練低喉位歌唱之前我們應該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練習。
1.嘔吐的感覺體會喉嚨的下降。
2.照鏡子看喉嚨上下的運動。
3.把一個手指放在咽喉的位置(環(huán)甲肌的位置),然后感覺喉嚨下降使手指處的肌肉(環(huán)甲?。┦湛s與緊繃(就像傳統的雜技團咽喉定鋼筋似的,訓練咽喉處肌肉的力量)。男孩子可以通過移動凸起蘋果骨觸碰他的領帶。
進行無聲練習的時候要注意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檢查舌骨周圍的肌肉,正確的放下喉嚨的動作,舌骨周圍的肌肉是放松的,舌骨的運動是向斜上后方的。如果喉嚨放下的同時舌骨肌肉僵硬,舌骨向下壓,那么這種就是壓喉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初學者做這些練習的時候要無聲練習,反復重復,一開始肌肉動作一定是笨拙的不舒服的,但通過不斷的重復,使得肌肉能夠很好地被大腦的指令控制。
(二)吸管吸氣練習法
歌唱的呼吸需要在日常吸氣的基礎上吸入更多的氣息,低喉位的吸氣有助于增加吸氣量,從而滿足歌唱的需求,同時也有助于演唱時的氣息控制。在練習中可以借鑒用吸管吸水的狀態(tài)。這種方法的靈感來自于電影《百鳥朝鳳》吹嗩吶的訓練方法。嗩吶王不讓初學嗩吶的徒弟碰嗩吶,反而給他一只蘆葦稈讓他用這只蘆葦稈把河里的水吸上來,最后學生吸了很多天之后終于吸上來了,然后興高采烈地告訴師傅,師傅一言不發(fā)只給他拿了一只更長的蘆葦稈繼續(xù)吸河里的水。當我們用吸管用力去吸的時候我們的喉嚨會被準確地吸下(舌骨上提、喉嚨放下才是正確的放下喉嚨的狀態(tài))同時橫膈膜下沉。吸的阻力越大,肌肉的力量越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展。這種力量要遠遠大于一般意義上的吸氣力量,可以說必須通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夠達到。正確的吸管吸氣法會感到胸腔、后背都有大幅度的擴張。喉嚨下降手指放在咽喉處會感到環(huán)甲肌有力的拉緊,同時感覺脖子的前部變短,后部變長,下頜微收的狀態(tài)。喉嚨內部充滿涼爽的氣息,這時感覺喉嚨的內部是空的。
(三)學會把音呼出來
在我們能夠很好地把喉嚨位置吸下來之后,在準備演唱之前我們需要進行的訓練更為重要。也就是說我們歌唱的時候唯一應該做的工作就是如何能夠保證演唱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吸完氣的狀態(tài),一直到歌唱結束。這個訓練似乎是歌唱中最難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首先,要求學生手指一直放在咽喉的位置,感覺膨脹的肌肉一直保持,不能變軟、上提。
其次,學會如何把音直接呼出來,而不是唱出來。或者感覺在吸氣結束后,正好在起音前,再“加吸一點”以保證喉嚨以放松的姿態(tài)進入起音。很多老師都提到的“吸著唱”的感覺也是保證喉嚨位置的很好的手段。
最后,在整個的歌唱過程中,要始終感覺喉嚨與氣息的交融,感覺用喉嚨不斷向下找氣。如果喉嚨感覺不到被氣息包圍著,那說明肌肉已經開始緊張了。
在聲樂演唱教學中,喉嚨問題客觀存在,無論歌唱時我們是不是能夠感覺得到喉嚨的存在,在教學中作為聲樂教師都必須明確喉嚨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不能單純地躲開喉嚨問題來談聲音的位置,當然也不能唯喉論、壓喉、撐喉。喉嚨的問題要永遠與氣息結合來訓練,吸氣中要注意放下喉嚨的位置,打開喉嚨要伴隨著呼吸,二者互為因果,缺一不可。
[參 考 文 獻]
威廉·文納.歌唱——機理與技巧[M].李文渤,譯.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00.
[2]林俊卿.歌唱發(fā)音的科學基礎[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62.
[3]石惟正.聲樂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