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聲樂藝術的發(fā)展經過歷史的沉淀,現如今已具有自己獨特的民族風格,這離不開歌唱家和作曲家的配合與合作,也離不開電視、網絡、期刊等傳播媒介的推廣。當然,對于藝術發(fā)展而言,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欣賞和支持。2015年年底,央視推出“80后”歌唱家精彩綻放音樂會,對節(jié)目雖然不像真人秀那樣轟動,但也引起了不同年齡階層和聲樂愛好者的強烈反響和一致好評。節(jié)目播出之后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作者通過本文進行一些思考。
[關鍵詞]“80后”歌唱家;社會反響;文化思考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7-0080-02
一、“80后”歌唱家光榮綻放2015年11月23日,由音樂頻道策劃的《光榮綻放——2015十大“80后”歌唱家音樂會》在北展劇場錄制播出。本場晚會主要以“留住經典、再現輝煌”為主導,匯集了十位80歲以上的老一輩歌唱家。帶著引號的“80后”有兩重含義,第一層是年齡在80及80歲以上的老一輩歌唱家,第二層是真正出生在上世紀80年代后的青年歌手。
節(jié)目選擇再次將這十位老一輩藝術家聚集,當他們的光榮在舞臺上綻放,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他們在過去的年代里創(chuàng)造屬于他們的輝煌,屬于他們自己的代表作。他們不僅是中國音樂界最璀璨奪目的光輝,更是中國文化建構的參與者、建設者和傳播者。是他們用動人的旋律和美妙的音符刻畫了中國樂壇每一個經典而難忘的時刻。從杖朝之年的于淑珍老師,到年入耄耋的郭蘭英老師和李光曦老師,他們在本次晚會獻唱的歌曲都是具有標志性的成名代表作。除了老藝術家的精彩獻唱,這場音樂會還有強大的演奏陣容,由青年指揮家夏小湯擔當指揮(也是一位80后),中國愛樂樂團現場演奏,中國國家交響樂團合唱團現場合唱,還有佟鐵鑫、劉和剛、王麗達等眾多年輕的歌手到場助陣。眾多音樂家們的精彩演出將本場音樂會打造成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與此同時我們要感謝歲月的饋贈,能將如此多美妙的旋律傳承,讓我們得以再次聆聽歲月留給我美好的記憶。在觀看節(jié)目的過程中,不難看出老一輩藝術家多次真情流露,他們都為多年之后能夠再次同臺,再次為祖國共同歌唱而激動不已,潸然淚下,現場的觀眾們也不由地感動得熱淚盈眶。
二、“80后”精彩綻放的社會反響
作為90后的我們,偶然看到“80后”歌唱家精彩綻放這個節(jié)目,就一下被強烈吸引,在不知不覺中欣賞完整場音樂會后心中仍覺得蕩氣回腸。我雖然無法切身體驗那個年代的生活,但是當我的父母、爺爺奶奶看完這臺音樂會時,都不自覺地發(fā)出贊嘆,舉起大拇指為藝術家們的精神點贊并讓我把音樂會分享給更多的人。當我把音樂會分享在朋友圈后出乎意料的不僅是老一輩人喜歡這種新穎的音樂會形式,中年人、青年人也討論得不亦樂乎。
對于“80后”的老一輩觀眾來說為找回屬于他們的紅巖文化記憶點贊,藝術家們在光榮綻放的舞臺上從戰(zhàn)爭前唱到和平時期,一些退伍的老紅軍聽到熟悉旋律響起時,回憶起在戰(zhàn)爭年代為了祖國的解放而奮不顧身流下激動的眼淚,后代子孫聽著他們的故事,為有這樣的親人而感到驕傲;對于80年后的中青年人來說,為老藝術家的演唱技巧和方法點贊。這對青年教師的教學有很大的指引作用,我國民族聲樂從建國初期的初步發(fā)展到改革開放的逐漸復蘇,再到現如今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從本土到中西結合離不開老藝術家千錘百煉的鉆研和創(chuàng)新;對90后的年輕人來說,為老一輩藝術家的刻苦創(chuàng)新精神點贊。在演唱的過程中不只是要唱歌詞,更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底蘊才能更好的詮釋一首歌曲。在真正的的藝術領域中,歌唱家在精神和情感方面要比常人付出的更多,才能更好地把歌唱藝術真正的融入到大眾文化需求中。作為晚輩的我們應該像老一輩藝術家一樣對聲樂有堅持不懈的追求,傳達更多正能量。
三、“80后”精彩綻放文化思考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伴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通過不斷的傳承文化并創(chuàng)造出絢麗迷人的音樂藝術,它對人們精神生活的貢獻毋庸贅述,它通過不同的媒介傳播并產生不同的現實價值,成為文化大熔爐中一朵芬芳馥郁的奇葩。歌唱家用歌聲刻畫了歷史,歷史也用歌聲傳承了他們的藝術。每一首歌中我們聽到的不僅是歌曲的魅力,更多的是光榮文化、傳承文化、藝術精神的接力。這些具有濃郁民族氣息的歌曲,是老一輩藝術家用幾十年的歲月沉淀激勵年輕一代要銘記的歷史,傳承的文化。在光榮綻放的舞臺上,十位老藝術家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永不凋謝的花朵,什么永不褪色的青春。歌唱家們用歌聲見證著歷史,歷史也用歌聲見證著他們。他們高超的演唱技能經過歲月的沉淀和積累不僅沒有被消逝,相反都各自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
歌聲本身就是最真實的歷史,文化是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藝術文化飛速的發(fā)展的21世紀,我們傳承民族聲樂文化藝術不僅是要“往前看”,更要把過去的經典保存學習并傳承。學者郭建民在書中寫道:當“經濟一體化、文化全球化”的口號日益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對待自己的民族文化樣式應當持有的態(tài)度時,我們對于20世紀不斷涌現的民族聲樂各種表演形式及相應的新的思潮,就要從文化意義上進行歷史層面的審視和解讀。[1]本臺晚會中歌唱家們用自身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發(fā)揚藝術文化既要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又不失開放精神,要用寬容的心態(tài)廣吸博納、為我所用。正是有這這樣的精神才促成了經典文化藝術的傳承。事實上,“中國民族聲樂文化之所以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正是因為它是多元世界文化中的一員,因為它具有獨特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品格”[2]時代的記憶,生命的接力,新一代的傳承。
光榮綻放的老藝術家們告訴我們青春是什么,青春就是一首永不退色的歌,青春就是一條永不干涸的河,青春就是歲月刻下的每一個足跡,青春就是經過風吹雨淋時間的檢驗,青春就是一路留下含苞待放的花蕾,向著世界展現出豐饒的姿態(tài)。青春對于老一輩藝術家來說就是他們傳唱的經典歌曲以及對藝術執(zhí)著的追求。讓我們向他們致敬!同時我們也要在之后藝術探究的道路上堅定地樹立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聲樂文化審美導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化和物質文明的步伐,推波助瀾、勇往直前、與時俱進!把多元化的中國聲樂藝術推向世界,增進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流,讓中國聲樂藝術發(fā)展更加繁榮昌盛!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聲樂文化學[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2007:323.
[2]郭克儉.傳統(tǒng)聲樂文化特質及其當下意義[J].音樂研究,2004(04):90.
(責任編輯:劉申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