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精華,它起源于原始歌舞,經歷代發(fā)展,成為今天的集文學、舞蹈、音樂、美術、武術、雜技等眾多表演藝術于一身的舞臺表演藝術。戲曲音樂的發(fā)展與戲曲的發(fā)展緊密相連的,是戲曲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總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簡要分析遼寧戲曲音樂形態(tài),以期窺探民間音樂最具魅力的本質特征。
[關鍵詞]民間音樂;戲曲;遼寧戲曲音樂;音樂形態(tài)
中圖分類號:J6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7-0033-03
戲曲音樂是我國民間音樂的一種體裁,戲曲音樂主要以突出抒情、敘事、戲劇、烘托舞臺氣氛、制造統(tǒng)一的舞臺節(jié)奏等作用為其表現(xiàn)。戲曲音樂主要包括聲樂和器樂兩部分,其中聲樂分為念白和唱腔兩部分。念白即臺詞,主要是人物的心理活動、想法。而唱腔則是經世代發(fā)展從而產生諸多變化與改善。發(fā)展至今形成四大聲腔分別為:昆腔、高腔、皮黃腔、梆子腔。在戲曲音樂的器樂伴奏中,分為武場和文場。武場是指用打擊樂器(鑼、鼓、鈸、磬等)伴奏的場次,文場是指用管弦樂器(揚琴、笛子、二胡等)伴奏的場次??v觀整個中國歷史長河,我國戲曲音樂的發(fā)展隨戲曲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但在發(fā)展初期器樂伴奏不全面,并且形式簡單。但隨著朝代的更替,統(tǒng)治階層對文化藝術的大力發(fā)展,樂器種類逐漸增多,唱腔也有了明確的分類。戲曲音樂發(fā)展至今形成非常全面,形式多樣化,多劇種獨具特色的音樂形態(tài)。越來越多的音樂家開始對我國這種傳統(tǒng)的戲曲音樂進行研究,尤其是在戲曲音樂的地域性方面的重視,筆者作文從遼寧戲曲音樂入手,探究民間音樂獨特魅力。
一、遼寧戲曲音樂概貌
遼寧自新石器時代起,查海文化、牛河果紅山文化等發(fā)展,祭祀場所建造甚多,這些都使戲曲音樂獲得發(fā)展。商周時期,禮樂制度已傳入遼寧。秦漢時,遼為中原王朝的邊陲重地,據(jù)古文物壁畫《鳳凰閣下百戲圖》記載,當時的歌舞音樂已經融合一體,樂器伴奏已有鼓、簫等一些樂器。唐時期,中原與渤海交流頻繁,琵琶傳入東北民間,而且唐時期興盛的十部樂中就包括遼東的高麗樂。遼時期,遼陽為財賦中心,宮廷重視歌舞戲劇的發(fā)展。元時期遼寧大部分地區(qū)屬于遼陽行省,元時民間藝術活動較活躍,元統(tǒng)治者重視遼東的發(fā)展,據(jù)史料記載,元時建立了樂籍戶,促進了西區(qū)傳入遼東。明時期,中央政權加強了對遼東的控制,在遼東大辦官學,普及漢文化,大力興建廟宇,這些廟宇除了有文廟、北鎮(zhèn)廟外大多都是戲樓。且遼東地區(qū)為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這也促進了遼寧戲曲音樂的多樣性發(fā)展。清軍入關后沈陽稱謂盛京,清滿人注重對歌舞藝術的發(fā)展,他們對中原的戲曲有極大的興趣,滿人音樂與戲曲音樂結合,更是促進了戲曲音樂的發(fā)展?,F(xiàn)代遼寧戲曲主要有京劇、評劇、遼南戲、海城喇叭戲、二人轉拉場戲、凌源影調戲和阜新蒙古劇這幾種。其中,京劇與評劇這兩類戲劇是傳入遼寧并沒有做大范圍改動的戲曲形式。
但是,需要說明的是京劇傳入遼寧后與遼寧戲曲音樂相互結合,形成了具有遼寧特色的戲曲音樂,符合遼寧人民的觀賞習慣。遼寧京劇唱腔包括二黃、反二黃、西皮、南梆子、高撥子、雜腔小調。遼寧京劇唱腔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1在唱腔處理上形成統(tǒng)一的整體風格,這種風格的形成與梆子在遼寧盛行有一定的聯(lián)系,也與遼寧地區(qū)人民長期的觀賞習慣有關。好嗓子是遼寧京劇唱腔必備的基本要素。2“兩下鍋”、“風攪雪”豐富多彩。在遼寧京劇的表演中梆子、皮黃兩下鍋的情況顯見。遼寧京劇演員擅長兼演多種行當,并且在演出中經常是一位演員對各個行當融合著唱,這樣一來使演員在塑造人物、創(chuàng)作唱腔時,有了很多可以借鑒的素材和手段。3不拘一家。遼寧京劇對外來流派的音樂兼容并蓄,京派、梅派對遼寧戲曲的發(fā)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4遼寧京劇的唱腔在旋律上多追求明快、大方,很少用花腔。在板式上,大慢板使用的較少些。從而形成了善于走高腔、在行腔上講究對比、善用拖腔的風格特點。6善于運用大段道白和板。7聯(lián)彈運用較多。8在語音運用上融入非常多的遼寧地方口音。在伴奏樂器上,建國前的遼寧京劇團多采用傳統(tǒng)編制,海笛(主奏)、曲笛、大嗩吶、笙、二胡、大低胡、月琴、三弦、秦琴、板鼓、大鑼、鈸、小鑼、南梆子、花盆鼓、小堂鼓。有些劇團還加入了阮、琵琶、中胡、九銀鑼等。
其次便是遼寧的評劇。遼寧評劇的唱腔包括:正調(慢板、二六板、垛板、流水板、散板)、反調、越調。評劇傳入遼寧后,專業(yè)的音樂工作者陸續(xù)參與了評劇唱腔的改革,他們在堅持傳統(tǒng)的基礎上,吸收說唱音樂、民歌的特點,極大的豐富了評劇唱腔。并且對評劇音樂的節(jié)奏、結構、旋律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創(chuàng)新。60年代后,隨著現(xiàn)代劇目的不斷增加,專業(yè)音樂家繼承傳統(tǒng)評劇魅力,充分運用作曲技法創(chuàng)造出了許多新的唱腔與板式。在樂器伴奏上,最初的評劇伴奏樂器多為竹板和節(jié)子、板胡或二胡、嗩吶或笛子。清光緒年間,評劇樂隊改革,出現(xiàn)文場使用板胡、笛子,武場去掉竹板而改用板鼓和梆子擊節(jié)。20世紀20年代將中型板胡胡瓢改用小型胡瓢。30年代初,還加入了越調二胡。建國后,三弦、琵琶、低胡、笙、簫等樂器的增加使評劇音樂逐漸向健全的戲曲民族管弦樂隊發(fā)展。[BW(S(S,,)]
二、遼寧特有戲曲音樂
1.遼南戲
遼南戲形成于遼寧蓋縣,又名影劇、影調戲、蓋平戲,是建國后在遼南皮影戲的基礎上發(fā)展形成的新劇種。遼南戲唱詞變化多樣,豐富的唱詞為遼南戲唱腔帶來多種處理方式,并形成板腔體和曲牌連接的方法。同時,遼南戲的唱腔與曲調吸收借鑒了河北灤州皮影戲的成分,同時融入遼南民歌、民樂、曲藝音樂的內容。后,經戲曲藝術家們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進一步形成了具有遼寧特色的遼南戲。遼南戲唱腔分為主體唱腔(平調、二龍松)、輔助唱腔(大悲調、梅花調)、雜腔小調(打棗、鋦大缸、喇叭牌子)。以板式變化體為主,唱腔分為男女兩大系統(tǒng),生旦凈丑各有自己的旋律和基調。形成最初,只選用蓋州影調音樂中最具特色的平調,采用“老調裝新詞”的方法。20世紀70年代,遼南戲受京劇影響,從而在唱腔上采用新技術進行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唱詞以齊言體上下句式為主,以長短句話為輔。其中,齊言體包括十字句、七字句、五字句三種,長短句包括三頂七、搭拉句子?,F(xiàn)如今遼南戲改稱為遼戲,具備獨特的唱腔曲牌〔二龍松〕、〔雞啼令〕、〔節(jié)節(jié)旺〕。遼南戲在器樂伴奏上,文場初期以四胡、二胡、三胡、揚琴、竹笛、嗩吶為主。1963年改四胡為銅筒蒙以蟒皮的高音四胡,并且增加了中音四胡笙與大提琴。70年代后期,遼南戲音樂部分受京劇的影響增加了高胡、琵琶、阮,剔除高音四胡。武場起初使用板鼓、大鑼、鈸、堂鼓。1959年加入了花盆鼓,70年代后期改花盆鼓為定音花盆鼓,并且增加定音堂鼓、三角鐵、水釵、篩鑼。在現(xiàn)代的演奏中還加入了古箏、二胡、板胡、提琴等樂器。
2.海城喇叭戲
海城喇叭戲是流行海城、營口、鞍山、遼陽一帶的民間劇種,其主奏樂器為嗩吶,因稱喇叭唱腔。這種海城喇叭戲包括柳子腔和雜腔小調兩部分,屬曲牌體結構。柳子腔又稱柳腔,它的曲牌大體分為紅柳子、鋦缸調、小上墳、羅羅四種。雜腔是外地傳入的樂種主要有喇叭牌子、搟面調、罵雞調。再者雜腔小調以東北民歌為主,唱腔語言以東北方言結合京劇梆子念白的特點形成獨特魅力。喇叭戲的唱腔旋律以五聲音階為主,旋律簡練平穩(wěn)、吟誦性較強。其唱腔為曲牌體結構,大量使用襯詞突出藝術魅力。在器樂伴奏上,由于早期的演出大多以秧歌為載體,所以主奏嗩吶一般兩人對吹,也用大鼓、大镲、小镲伴奏。后期受到京劇梆子評劇的影響,文場加入笛子、板胡、二胡,打擊樂增加了板鼓、大鑼、鈸。建國后增加了笛、笙、二胡琵琶、阮等樂器。
3.二人轉拉場戲
二人轉拉場戲是遼寧地方劇種,也稱蹦蹦、小秧歌。二人轉分為單場戲和拉場戲。它是在秧歌基礎上借鑒了民歌小調、海城喇叭戲、皮影戲、蓮花落、梆子的特點逐漸演化而來的。此戲曲形式的唱腔結構以曲牌體結構為主,一般有三種形式分別為:單曲體、多曲體、多只曲牌聯(lián)綴。此戲曲的曲牌包括常用曲牌、常用曲牌、專用小調、小曲、雜腔雜調。二人轉拉場戲的形成初期只有旦行與丑行,后來才衍生出生行。此戲曲音樂的樂器伴奏,主奏樂器是板胡,采用首調演奏法,大鼓、鈸、竹板等都是常規(guī)演奏樂器。后逐漸加入板胡、三弦、大鼓、堂鼓、笛子、笙、中胡、琵琶、大鑼、鈸、小鑼等樂器。
4.凌源影調戲
凌源影調戲是以20世紀50年代流行在凌源一代的皮影戲為基礎發(fā)展的起來的。此戲曲主要采用借鑒展衍曲調、變化旋律落音、拓寬演唱音域等方式來增添演唱形式。凌源戲的唱腔為板腔體,唱段由曲頭、曲身、曲尾三部分組成,它沿用了其母體皮影戲的唱詞轍韻的規(guī)范,分為平聲轍和仄聲轍。唱詞結構沿用了七字句、十字句、五字錦、三趕七、搭拉句子。凌源影調戲的唱腔主要是平調、凄涼調、悲調。其唱腔的板式主要有二六板、慢板、快板、散板、緊打慢唱。在器樂伴奏上,文場只有一把四弦和一把二胡。武場有鼓板、鑼、鈸、手鑼,至80年代樂器才逐漸增加。
5.阜新蒙古劇
阜新蒙古劇為遼寧少數(shù)民族劇種,此戲曲形式源于蒙古貞人。蒙古劇的唱腔語言用本族蒙古語。其短調曲牌以二四句式為主,長調曲牌講究句式對偶,其唱腔均為曲牌體。在器樂伴奏上文場使用四胡(主奏)、二胡、馬頭琴、笛子、笙、嗩吶、九音鑼、蟒號。武場用鼓、鈸、木魚、小鼓、大鑼。
總 結
通過研究,筆者逐漸深入遼寧戲曲音樂的自身規(guī)律特點。通過分析遼寧戲曲樂譜,筆者也進一步發(fā)現(xiàn)遼寧戲曲音樂在其他地方戲曲結合,吸取其他地方戲過程中的自我選擇。最為重要的便是,隨著研究的深入,筆者深深的感受到將民間音樂融入中小學課堂中的必要性。筆者在資料搜集過程中,在音樂文獻的閱讀過程中,在譜例唱腔的感悟中總是每每感覺中國音樂的廣袤精深。這些音樂應該得到廣泛的傳播與推廣,至少讓每一位少年,對于各地區(qū)、各地域的民間音樂有淺略的涉獵即可。如此一來,我們的一代代才不至于成為一位“無知”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凌瑞蘭.遼寧音樂理論志(上)、(下)[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1999(02,03).
[2]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戲曲志·遼寧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崔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