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唱法是聲樂演唱的一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把握不同的演唱風格,了解各地區(qū)的語言,用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充分地展現(xiàn)民族唱法獨有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民族唱法;民族風格;聲音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6)08-0039-02[HK]
民族唱法是聲樂演唱的一種形式。中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歷史的東方古國。我國人民根據(jù)自身獨有的審美習慣,根據(jù)各地區(qū)語言的咬字韻味特點,在很多戲曲唱腔和民間歌曲的基礎上,加以新的音樂元素和演唱技巧形成的。民族唱法常常給人們的感覺就是憑著自己的“好嗓子”, 用白聲扁扁地唱,或者把聲音“吊”起來, 擠緊喉嚨尖尖地唱,這些都是錯誤的、不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在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既要保留民族唱法的特色,又要養(yǎng)成科學的發(fā)聲方法呢?
一、民族唱法的訓練技巧
1氣息
歌唱的氣息是建立在無意識的呼吸運動基礎上的有意識的呼吸活動,這種有意識的呼吸運動必須靠后天的不懈努力去完成。首先身體要站立挺拔,挺胸,眼睛向前平視,身體較為放松,精神飽滿。接著用鼻、嘴一同吸氣,雙肩不要上抬,要感覺把氣吸到胸下部位、兩肋與后腰部位,使氣息在腰部、兩肋部找到支點,配合小腹收縮,使氣息在此支點支持的控制下緩慢呼出。在吸氣與呼氣時,自然要領會與掌握正確的方法。在我們的歌唱中,恰恰就依靠這種作用和前后、左右、上下對抗的力量來支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魯索的發(fā)聲方法,就是根據(jù)兩肋—橫膈膜聯(lián)合呼吸運動的調節(jié)來發(fā)聲的。
2發(fā)聲
發(fā)聲訓練是發(fā)展聲音的技能技巧,穩(wěn)定歌唱狀態(tài),培養(yǎng)歌唱風格,鍛煉發(fā)聲器官的堅韌耐力,充分發(fā)揮歌唱器官潛在的生理功能的最基本的一種練習。打開喉嚨,整體共鳴。打開喉嚨,混合共鳴緣于美聲唱法,而今也在民族聲樂延長中廣泛采用,且達成共識。在發(fā)聲時,用聞花香的感覺去輕柔地,安安靜靜地深深吸氣,(既平穩(wěn)寬松又有流動感,像大提琴練習長音時拉出的琴音)。使喉嚨保持在吸氣時的打開狀態(tài)。面部肌肉放松,下巴自然,不要僵硬,不能前伸或用力壓下巴,牙關松開,可用一手拇指和食指松弛地捏在兩側牙關處,用以輔助打開牙關。打開后,口腔略豎起來有“O”的形狀,舌尖平方在口腔內,舌尖輕輕抵在下牙齒內,用一種愉悅的心境使面部表情處于微笑狀態(tài)。這也是輔助喉嚨和咽腔處于打開狀態(tài),是聲音更易進入“面罩”,聲音有了面罩位置,才會有正確的頭腔共鳴。
發(fā)聲練習從自然聲區(qū)開始,喉嚨狀態(tài)、氣息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都要盡可能地符合前面所談到的歌唱技術要求。每個人的發(fā)聲器官的結構、嗓音條件、聲音類型、發(fā)聲習慣各不同,因此,在選擇發(fā)聲練習也要有所不同。對初學者來說,開始訓練一般選擇穩(wěn)定喉頭并與呼吸相結合的練習,當初建立起正確的發(fā)聲習慣后,才選擇一些五度至八度內音程組合的連音、頓音、跳音等練習,而這些練習也主要學習調節(jié)各肌肉器官,養(yǎng)成一種自然舒適的發(fā)聲習慣,學會正確的呼吸方法進行發(fā)聲,為今后的歌唱建立良好的發(fā)聲狀態(tài)。
二、民族唱法的演唱風格
中國是一個民族眾多、歷史悠久的國家,豐富多彩的民歌、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和幾千年積淀的歌唱藝術理論是民族聲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我國人民根據(jù)自身獨有的審美習慣,根據(jù)漢語的咬字歸音特點,在許多戲曲唱腔和民間歌曲的基礎上,加以新的音樂元素和演唱技巧形成的,是我國各民族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中創(chuàng)造出來并逐步形成的,民族民俗性特點極強。每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審美標準、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因而創(chuàng)作出的音樂也是各具特色,便形成了不同風格和特點的地方民歌。南方地區(qū)的民歌一般較為委婉、柔美、淳樸、動聽,而北方地區(qū)的民歌則嘹亮、粗獷、高亢、豪放。這些不同風格的民族音樂,孕育了不同風格的民歌唱法,體現(xiàn)了我國民族唱法的多樣性
風格是指一個時代、一個民族、一個流派或者一個人的文學或藝術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主要思想特點和藝術特點,它既是審美主體對于客體的具有創(chuàng)建性的表現(xiàn)結果,又是欣賞者對于審美對象的綜合把握,它的主要特點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中國民族聲樂的風格多種多樣,本文按照聲樂作品題材和特點將民族聲樂風格分為四類。
1.傳統(tǒng)民族風格
這些歌曲從題材上講,多數(shù)描寫小橋流水、翠竹青山、草原家鄉(xiāng)等自然景觀,或者描寫兒女情長、離愁別緒、表達個人情思,或是詠敘江南小調和山野民歌。這類風格的民歌一般來自民間音樂,演唱好這類民族聲樂的作品技術上一般要求用假聲高位置咬字,吐字清晰自然,腔體在細長的通道出字。這類風格的歌曲多是民間民歌的演化和地域風格突出的民歌,如《洞庭魚米香》、《再見大別山》、《繡荷包》等等。
2.頌歌民族風格
此類歌曲的特點是歌頌性很強,一般以歌頌愛國,愛黨、愛人民的主題為主,它突出表現(xiàn)當代重大政治題材,往往表達大愛大恨的情感。通過這類歌曲,欣賞者感受到的是積極向上的力量與高尚純潔的情感。這類歌曲在演唱方法上要求將共鳴腔體充分打開,聲域寬廣,音色明亮,更多地接近于西洋美聲唱法。這類民歌以歌頌黨、歌頌人民的主旋律為主。這類歌曲有《大黃河》、《祖國之戀》《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在希望的田野上》等等。
3.當代民族風格
這類歌曲多表達親情、友情、愛情為主,主要表達了對親人的感恩之情、對友人的感激之情,對情人的眷戀之情等,風格細膩,節(jié)奏舒緩。從演唱的角度分析,這類歌曲由于抒情性強,所以要求演唱者在打開腔體時注意上下支點的平衡、聲帶的穩(wěn)定、聲音通道的通暢自然。這類歌曲有《父親》、《母親》、《楓橋夜泊》、《兒行千里》等等。
4.古典民族風格
古典民族歌曲多選自于我國燦爛的古典詩詞歌賦,其風格詩意十足,韻味悠長;其格調高雅美正,含蓄蘊藉。著名歌唱家吳雁澤說:“在完善我的唱法中,我不僅學習了西洋科學發(fā)聲,還從我國京劇、昆曲地方戲曲以及曲藝中的京韻大鼓、單弦唱段的學唱中尋求到很多寶貴的演唱方法。”有表達與朋友離別時依依不舍的《陽關三疊》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有抒發(fā)落寞失意情懷的《楓橋夜泊》,有吟詠田園秀麗風光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等。
隨著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fā)展,我們看到了民族聲樂發(fā)展變化的軌跡,民族聲樂的題材、演繹方式發(fā)生了悄然變化。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研究學習,使民族唱法深深地植根于民族藝術文化的沃土之中。此外,我們也還必須向國外聲樂藝術學習,吸收其有益的東西,不斷為民族聲樂注入新鮮血液,使民族聲樂永葆青春。
[參 考 文 獻]
[1]黃金中.大西北之戀聲樂作品選集[G].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3.
[2]唐明務.論聲樂作品的風格問題[J].蘇州大學學報,2009(05).
[3]張艷林.民族聲樂風格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01).
[4]崔春榮.淺談民族聲樂的科學性、民族性、藝術性及時代性[J].廣播歌選,2009(03).
[5]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383—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