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是雕塑的一種,為我國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它歷史悠久,源遠(yuǎn)流長,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雖其工藝出現(xiàn)較早,還被廣泛制作成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guān)的日用品、工具等,但直至明清時期,才形成了獨(dú)具特色的工藝技法,同時得到了上層社會的關(guān)注。此類現(xiàn)象,從世界五大宮之首的北京故宮內(nèi)珍藏的木雕中,我們就可找到完美的答案。
北京故宮藏中國古代木雕珍品,數(shù)量眾多,種類齊全,品質(zhì)上乘。不提規(guī)模龐大的明清建筑、精工細(xì)作的家具上的大件木雕,僅陳設(shè)品、文房用具、玩賞器物等小件木雕,就讓人嘆為觀止,疑為天作。它們精微工巧,巧奪天工,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的時尚和審美取向,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和收藏價值。
下面,就請大家追尋著歷史的足跡,來一睹北京故宮藏中國古代木雕珍品的奕奕風(fēng)采吧!
元·黃楊木圓雕鐵拐李像(圖1) 高35.7厘米。
該像為后人研究元代小型木雕藝術(shù)提供了寶貴的實(shí)物資料。像為立姿,瘦骨嶙峋,虬髯連連,身著破衣,肩掛葫蘆。左臂手捏一只蜘蛛向上抬起,右腋下架有一拐。赤著的雙腳,一腿直立,另一腿跛起。腰圍百葉裙,后衣裙下方陰刻“至正二年制”隸書款。
明·張希黃制沉香木刻東坡游赤壁圖酒斗(圖2) 高9.4厘米。
該酒斗是按照沉香木的天然形狀隨形雕刻而成。器表刻畫采取了線浮雕的技法,描繪了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畫家蘇軾“夜游赤壁”的故事。器物木雕技法超群,所刻人物和景致栩栩如生。根據(jù)口沿處所刻的“東坡游赤壁圖”六字書法,以及“希黃子”三字款識,可知該酒斗出自名匠之手,為明代雕刻高手張希黃的傳世佳作。
明·紫檀雕荷葉枕(圖3) 高9.8厘米,長24.5厘米,寬15.6厘米。
該枕為研究中國古代民間各種睡枕的藝術(shù)提供了珍貴的實(shí)物資料。蒸栗色,紫檀木質(zhì),形似荷葉卷攏成的包袱狀。橢圓形,翻卷成花瓣?duì)畹娜~邊,平潤細(xì)膩的枕面。為了用枕者側(cè)臥時放耳,枕上還鏤雕了一個蟲蛀狀的小孔,可謂匠心獨(dú)運(yùn)。該枕以一莖葉邊向上縮卷的荷葉為題材,采取了圓雕鏤空、淺刻的手法,使得葉邊內(nèi)外翻卷,葉片向上收攏;同時幾處蟲蛀后留下的斑痕,更加令睡枕的形態(tài)逼真、自然、傳神。
明·紫檀木雕云紋倭角方盒(圖4) 通高5.5厘米,徑14.7厘米。
該盒方形,扁體,倭角,花瓣式四出,矮足。通體剔地浮雕如意云紋,飾一周在盒身外壁,飾兩周于蓋面,且有一“十”字紋飾于蓋面中央。同時采用漆器中的剔犀風(fēng)格裝飾,以紅、黑等數(shù)種色彩相間,層層髹于胎骨上;另用刀剔雕云紋類圖飾,使相間的異色線紋在刀口立面可見。該盒紋飾別致,刀法磨工俱佳,在紫檀木雕中別具一格。
明·紫檀木福壽祿螭梅紋六方倭角杯(圖5) 高8.2厘米,口徑7.8厘米,足徑6.8厘米。
倭角六方形紫檀木雕杯,花形矮足。其上下鑲嵌了銀絲回紋的口沿和底邊,六面通體嵌有銀絲“?!?、“祿”、“壽”字的杯身,但字體的書法不盡相同。同時杯身和杯柄,還分別鏤雕有梅枝與蟠螭紋飾。杯底嵌銀絲楷書,內(nèi)容為明代畫家孫克弘的“云間雪居仿古”六字方印。該杯寓意福壽雙全、官運(yùn)亨通,為中國傳統(tǒng)的吉祥圖飾。而嵌銀絲的技法、雕飾的紋樣,再加上氣派的造型、深沉的色調(diào),讓該杯盡顯標(biāo)新立異、富貴吉祥。
明末·紫檀木雕彌勒佛(圖6) 高17.2厘米,底徑22—13厘米。
紫檀木質(zhì)的佛像,明末木刻圓雕精品中的佳作。由上至下,閉目養(yǎng)神,大耳垂肩,笑口半開;左手抓布袋,右手撫膝,袒胸露腹,盤腿曲肱而坐。該彌勒佛像用一塊老樹根,以精細(xì)的圓雕技法,將大腹便便的彌勒佛悠閑自得、隨遇而安的神情,雕刻得自然流暢、淋漓盡致。
明末·黃楊木雕觀音(圖7) 高23.5厘米,底徑6.1—5厘米。
黃楊木雕觀音造像。觀音發(fā)髻高挽,胸垂瓔珞,身披天衣,肌圓體潤,長身玉立,呈“S”形形態(tài),于莊嚴(yán)中不失女性的嫵媚。其左手?jǐn)n衣角,右手捧經(jīng)卷,身形微側(cè)轉(zhuǎn),衣袂輕揚(yáng),赤足,于不經(jīng)意間顯露出慈祥的神情。微合雙目,面容安詳,如入物我兩忘之境。而雕像中最出彩的地方,是繁復(fù)、華麗的衣紋處理,使衣衫的質(zhì)地、垂感等,皆完美地得以表現(xiàn)。
明末清初·紫檀鏤雕松下老人圖筆筒(圖8) 高14.7厘米,口徑15.8厘米,底徑14.2厘米。
圓筒式的紫檀木雕筆筒。深雕、鏤雕的技法使用,體現(xiàn)了高士自娛的悠閑情形。峭壁陡立的鏤雕山石,在筆筒中大面積刻畫,巖石下一株蒼松虬枝古拙、旁逸斜出,獨(dú)撐一片小洞天;松下老人雙手撫膝,側(cè)首冥想,獨(dú)處其中,悠然自得。而不遠(yuǎn)處的另外一面,一小童正抱琴匆匆趕來,形象刻畫十分生動,焦急卻又怕失手的神態(tài)溢于言表。雖筒壁色調(diào)深沉,但鏤刻空靈,沒有絲毫壓抑感。特別是松下老人與小童懷抱中的古琴,靜中有動,畫中有聲,似將傳出優(yōu)雅的琴聲。
清雍正·黃楊木靈芝小盒(圖9) 通高2.9厘米,口徑7.4—5.7厘米。
作靈芝形狀的黃楊木雕小盒。小盒別致精巧,隨黃楊木形雕刻,所雕靈芝宛若天成。盒蓋與盒身相疊,蓋身子母口相合,盒體器壁很薄。外底有“雍正年制”四字陰刻楷書款識。該盒在存世不多的雍正時期黃楊木雕制品中極為突出,其造型和工藝均極富時代特點(diǎn)。
清乾隆·紫檀木雕松竹紋書式盒(圖10) 高5.3厘米,長19.5厘米,寬14.85厘米。
施以雕刻的書本式紫檀木制盒。作品采用了鏤雕與深雕相結(jié)合的雕刻技法,細(xì)膩深峻,地子為深雕的樹干,構(gòu)圖得當(dāng),樹干上再鏤雕蒼松、秀竹、靈芝等,層次分明。該盒還采取了平刀、圓刀融合互見的刀法,逼真地表現(xiàn)了松、竹的自然特性。而附于盒內(nèi)的董誥著《義闡天心》冊頁,更顯意境清雅。
清乾隆·紫檀雕鶴鹿圖筆筒(圖11) 高13.5厘米,筒徑12厘米。
圓形的紫檀木雕筆筒,嵌底,有三個矮足。松竹梅、鶴鹿、山石、靈芝花卉等紋飾,凸雕于筒壁,并陰刻“芝蘭千載茂,鶴繞萬季青”、“三多”、“九如”的行書方印,寓意長壽多子、吉祥如意。筆筒構(gòu)圖繁密,紫檀的紋理與雕刻的景致相映成趣。而通體刀法嫻熟、線條流暢的雕刻,深淺不一,層次清晰。
清乾隆·紫檀竹節(jié)式盒(圖12) 通高4.4厘米,盒徑最大12.6厘米。
竹節(jié)式的紫檀木雕盒。盒壁的松竹紋以深雕法刻出,刀法嫻熟,雕工精細(xì)入微。特別是雕刻的松針與竹葉,其剛勁有力的線條,充分表現(xiàn)了松和竹的自然之勢。該盒構(gòu)思極為巧妙,即便是竹節(jié)的節(jié)痕和根須,也刻畫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xiàn),清雅之趣十足。
清乾隆·紫檀雕聚寶盆紋圓盒(圖13) 口徑9.1厘米,底徑9.9厘米,高5.1厘米。
圓形的紫檀木雕盒。蓋面微微鼓起,直壁,平底,有圈足,器型規(guī)整。以回紋為地的蓋面,雕飾了聚寶盆、大吉葫蘆和各式祥云;而以回紋為上下邊欄的盒壁,飾有精美的八寶紋,圖案細(xì)膩。
清嘉慶·硬木百寶嵌三羊(陽)開泰倭角方盒(圖14) 通高8.6厘米,盒徑22.3厘米。
倭角方形紅木制盒。盒蓋和盒體的口沿銜接處,有一別出心裁的小凸沿。倭角、方圈足的底部。盒蓋面中央構(gòu)圖飽滿,三羊開泰圖以青玉雕琢之,刻工精細(xì)。而蓋面嵌雕的各種紋飾,亦搭配得當(dāng),交相輝映;特別是玲瓏精巧的云蝠紋飾,尤顯流暢舒展,品位不凡。
清·黃楊木雕梅竹筆筒(圖15) 高15厘米,口徑最大6.1厘米,底徑最大7厘米。
新老竹干叢生狀的黃楊木雕筆筒,色微黃,是黃楊木筆筒中不可多得的佳作。木雕用一截老竹作主體,又用三枝粗細(xì)不均的嫩竹作陪襯,還鏤雕了一株梅干和竹與之并立,可謂“煞費(fèi)苦心”。同時梅、竹干間多處鏤空,還“大費(fèi)周章”地穿插了梅枝、竹葉,故筆筒別具一格,精巧玲瓏。而鏤雕、高浮雕、淺浮雕和陰刻等相結(jié)合的工藝技法,又使得筆筒的構(gòu)圖虛實(shí)應(yīng)和,疏密得當(dāng)。拍案叫絕的,是老干剛勁挺拔,嫩竹、梅干則微顯屈曲旖旎,此兩相對照更添神韻,耐人尋味。
清·黃楊木雕達(dá)摩立像(圖16) 高19.8厘米。
黃楊木立式雕像。由上至下,隆顙虬髯,高鼻深目,似印度達(dá)羅毗荼人面目,但衣飾卻絕對是漢人裝束。其凝神回首,慈眉善目,左手捧蝠,寓意有“福”,而衣袂鼓蕩,線條流暢,為中國傳統(tǒng)的羅漢式造型。
清·黃楊木雕臥牛(圖17) 通高8厘米,長12.3厘米。
該小品搖曳多姿,布局精當(dāng),是較為突出的黃楊木雕傳世佳作。臥牛為圓雕,高聳如瘤的脊背,肋骨嶙嶙,四肢伏地隱現(xiàn)。顧盼回首之際,一小獸嬉戲于其身旁,與臥牛之首作親昵狀的眼神對望交流。小獸嬉戲臥牛之尾,牛尾則自然搭于小獸之身,互相呼應(yīng)的動勢構(gòu)圖十分巧妙。木雕對臥牛的尾鬃刻畫非常精細(xì),但對其頜下的褶皺、壓于腹底的后肢,卻只作象征性的表現(xiàn),可見繁簡之精妙、高超之匠意。
清·黃楊木雕筆掭(圖18) 高6.5厘米,長8.7厘米。
筆掭器型稍扁,不僅經(jīng)打磨后有象牙般的光潔肌理,而且雕刻圓潤輕巧,為文房器物中的黃楊木雕佳作。其折枝的葉片為圓雕手法,兩側(cè)邊緣翻卷;而另一側(cè)彎轉(zhuǎn)疊壓的葉柄為鏤雕,還有一側(cè)伏于其上的小蟬為浮雕;數(shù)條葉脈陰刻于正面,與用淺浮雕棱線的背面相呼應(yīng)。器背面有陰刻“以蟲鳴秋,何為寂寂,金風(fēng)其涼,獨(dú)解止息”的楷書題銘,清新雅致。
清·紫檀雕菊花“曲肱枕”臂擱(圖19) 長24.1厘米,寬5厘米。
紫檀木制臂擱弧面,平底,四矮足。較薄的上下邊緣,圓潤的足部,上佳的磨工。用邊角構(gòu)圖的器表上,下方畫面淺浮雕蘭花、瑞草生于斜坡之上,右中畫面淺浮雕一叢菊花在湖石后盛開怒放。而左上畫面,有“曲肱枕”隸書題銘和“渺渺兮予懷”篆書印章。臂擱雕刻工細(xì),布局周密,畫意濃郁,功力非凡。
清·紫檀鏤雕瓜式盒(圖20) 高4.5厘米,口徑7.4厘米。
紫檀木雕南瓜對剖形狀盒。圓雕的葉藤瓜蔓纏繞于瓜身上,兩個小瓜結(jié)出枝葉之間,一只蝴蝶附身盒上,靜中寓動。鏤雕的藤蔓及枝葉的盤曲、過枝,表現(xiàn)亦恰到好處、可圈可點(diǎn),可見線條紋理清晰,雕刻精致規(guī)整。該盒景物處理巧妙,造型別致,于瓜瓞綿綿、子孫萬代的寓意之外,還透露著一絲清新自然的氣息,自然和諧。
清·沉香木雕菊花臂擱(圖21) 長26.9厘米,寬7.6厘米。
沉香木雕覆瓦式長條形臂擱,弧起較高。雖然通體如老樹枝干狀凹凸不平,但磨工極佳,使得入手光滑圓潤。一具湖石浮雕于其正面下部,狀物生動,野菊數(shù)莖、雜花若干伸展出其上,姿態(tài)秀逸。該作刀法頗富功力,隱起自然,細(xì)入毫末。而沉香木經(jīng)妙手點(diǎn)化,于色澤深暗蒼老之中卻盡顯明麗婀娜之致。
清·樺木雕靈芝長形鎮(zhèn)尺(圖22) 高4.5厘米,長25.6厘米。
樺木雕長條形靈芝狀鎮(zhèn)尺,為清代宮廷內(nèi)文房書案上的常設(shè)之具。其上部類物刻像,隨形順勢而為,鏤雕成各式大小靈芝,雕工簡約,底部平整。靈芝在古代被視為瑞物,故該鏤雕靈芝未留刀痕,可見作者刀法渾圓,打磨精到。
清·椰子木金漆葵花式筆筒(圖23) 高11.9厘米,口徑最大11.5厘米。
椰子木制十瓣葵花式筆筒。因受日本金漆蒔繪之影響,故其所用之漆藝十分奇特。髹黑漆的筒身描有金花卉紋飾,且長方形開光均在每一花卉凸瓣中留出,而開光內(nèi)在原木地上淺浮雕變體幾何紋樣,每瓣紋樣相同。黑漆滿髹內(nèi)壁,并以金漆描畫各式折枝花草紋,底部亦然。
清·硬木嵌珠寶鏡盒(圖24) 長28.8厘米,寬20厘米,通高53厘米。
由上鏡下盒組合而成的硬木雕鏡盒。其正面、背面、邊緣所用珍寶,皆極盡奢華,富麗堂皇,應(yīng)為清代皇太后或皇后所用。該鏡盒上的山石、花木,用銅鍍金片做成;而紅寶石、藍(lán)寶石、碧璽、翡翠、珍珠和青金石等各種珍寶鑲嵌粘貼在鏡盒上爭奇斗艷,形成了各種吉祥慶壽圖案,盡顯皇家氣派。
清·天然木雕如意(圖25) 長20厘米。
依其本形裁減冗枝的天然木雕。如意通體屈曲有致,如脈絡(luò)貫通的棱線突起,小枝旁逸,多自然孔穴,勝似人工鏤空。扁圓寬厚的首尾,其上有細(xì)小的坑洞密布,而稍粗重的肌理似布靈芝,和光滑修長的柄身互為映襯。作品不僅保留了大量的天然特色,而且營造了玲瓏的整體曲線效果。
清·天然木蟹式印泥盒(圖26) 通高3.9厘米,最寬10厘米。
略加裁剪雕刻的螃蟹式天然木根雕盒。該盒為一件極為奇巧的文房玩物,看似不事雕琢,實(shí)則頗具匠心。作品清晰可辨的口眼,參差的四足,粗糙的背部,光潤的腹底,均雕刻得玲瓏剔透、惟妙惟肖。螯舉橫擋,半環(huán)形的木枝令盒體安放穩(wěn)定,可謂設(shè)計巧妙。而出人意料的,是蟹背甲掀起即為盒蓋。另髹金漆的盒內(nèi)壁,可盛裝印泥,妙想天成。
清中期·檀香木嵌螺鈿海屋添籌圖圓盒(圖27) 通高4.8厘米,盒徑22.7厘米。
制作于乾隆時期的檀香木制圓形盒。盒內(nèi)口凸起,從下部開啟時與盒蓋壁重疊,“十全賡福”冊頁置于盒內(nèi)?!昂N萏砘I”圖嵌螺鈿于蓋側(cè)面,白浪翻涌,海水澎湃。正中畫面為從海中升起的祥云,云中一幢樓閣露出重檐;而右側(cè)上方,畫面為一只仙鶴向樓前翩翩飛來。采用鑲嵌技法的蓋壁,以螺鈿為主材飾如意紋框,框內(nèi)嵌“海屋添籌”四字楷書,寓意吉祥。
清中期·紫檀木百寶嵌八仙圖海棠式攢盒(圖28) 高9.7厘米,長35.5厘米,寬22.5厘米。
倭角海棠花式紫檀木制盒,下承海棠花式矮足。該盒為清宮遺存的同樣三對盛裝食品用的攢盒之中的一件,其用黃、白色螺鈿及各種寶石,采用金銀錯、鑲嵌拚接等多種技巧,將攢盒裝飾得異常華富精美。嵌“八仙祝壽”圖的蓋面,景致疏朗,形象精細(xì)。以黃色螺鈿嵌行龍的盒壁上,另有白色螺鈿嵌浮云和火珠。而五個錯金勾蓮花紋的銀制攢盤,配裝盒內(nèi)。
清晚期·白檀木雕人物鏡支(圖29) 高30厘米,長30厘米,寬24厘米。
分上下兩部分的長方形白檀木雕鏡支,供清宮后妃日常梳妝之用。為清晚期廣東地方貢品,充分展現(xiàn)了當(dāng)時廣東木雕工藝的精湛水平。一面玻璃鏡與鏡支蓋上的一端連接,開啟鏡支蓋后可將玻璃鏡傾斜,支于鏡支頂部。另有一抽屜設(shè)于鏡支下部,用于盛放梳具、胭脂和香粉等化妝品。同時還有銀鍍金蝙蝠扣、把手附于鏡支。
清晚期·天然木雕子母獅(圖30) 通高70厘米,長42.5厘米。
分別由母獅、幼獅、支架三部分組裝而成的天然木雕子母獅。母獅立于枝杈之上,以雜亂的樹根做成獅尾;而嬉戲玩耍的幼獅,俯于母獅身下,富于情趣。該天然木雕子母獅構(gòu)思巧妙:略施雕琢的子母獅頭部,以木為胎的獅身和四肢;用鐵釘將大量略曲的細(xì)長小樹根,釘于木胎之上的表面,使得鬃毛形成了十足的立體感,造型獨(dú)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