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蔭(1798—1865),字椿年,號子懷,是中國晚清時期以清正廉潔、直言敢諫而聲震朝野的名臣,是馬克思《資本論》中唯一提到的中國人。筆者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研究這個人物,至今近四十年。近期編輯《王茂蔭研究文輯》,發(fā)現(xiàn)與王茂蔭有關(guān)的幾件珍貴藏品均未在媒體披露和介紹過,有的鑒賞起來還容易生發(fā)錯覺。這里,特撰文考辨說明,并配以圖片饗讀者。
藏品之一:王茂蔭手書《朱柏廬治家格言》(圖1-1、圖1-2)
朱柏廬(1617—1688),名用純,字致一,是明末清初出于江蘇昆山的教育家,他治學教授以程朱為本,提倡知行并進,道德文章為世人敬仰。其以“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起筆,以“為人若此,庶乎近焉”結(jié)尾的全文516字的《治家格言》,世稱《朱子家訓》,被中國傳統(tǒng)教育奉為啟蒙讀物,影響深遠。
清末民國間,這篇《朱子家訓》仍然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深受程朱傳統(tǒng)儒學影響的王茂蔭,將朱柏廬的《朱子家訓》奉為圭臬,頂禮膜拜。他一筆一畫,正正楷楷地將朱柏廬的《治家格言》書寫下來,精裝裱后懸掛廳堂。他書寫的這幅《朱柏廬治家格言》鈐有印章兩方,一為白文“王茂蔭印”,一為紅文“辛壬聯(lián)捷進士”。后一方印章是王茂蔭于清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在北闈(京師)考中舉人,次年即道光十二年壬申(1832)應禮部試聯(lián)捷成進士之后刻治的。王茂蔭手書這幅《朱柏廬治家格言》,很可能是在道光十二年之后至道光末年(1832—1850)。 該藏品系國家文物,現(xiàn)由歙縣博物館收藏。
藏品之二:咸豐皇帝冊封王茂蔭父母的誥命(圖2)
在封建社會,父母因子貴而受到誥封,而且是以子之官職誥封,這已成慣例。
道光十二年(1832),三十五歲的王茂蔭高中進士后,先后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從道光十五年(1835)起,王茂蔭的祖父母、父母、伯祖父母、叔祖父母,一再受到皇上誥封。道光二十八年(1848),王茂蔭奉旨被記名以御史用,同年三月,父親王應矩病逝,他回家守制。道光三十年(1850)服闋,咸豐元年(1851)六月他回京供職,這時道光皇帝已死,咸豐皇帝奕詝即位,經(jīng)過十多年浮沉郎署年過“天命”的王茂蔭進入仕宦坦途。咸豐元年七月,他被補授戶部廣西司員外郎,八月補授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咸豐皇帝第一次向王茂蔭父母頒發(fā)冊封的“奉天誥命”,是在咸豐二年(1852)三月初八日。這“奉天誥命”,系印制在淡紅與米黃色相間的綾緞上,上印有滿、漢文,文中點明王茂蔭當時的官職是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一個半多世紀后,這件珍貴藏品現(xiàn)由中國徽州文化博物館收藏。
王茂蔭父母以上三代再次受到冊封,是在咸豐六年(1856)冬,王茂蔭在《家訓和遺言》中提到過此事。咸豐三年(1853)十一月初,王茂蔭被擢升為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官屆正二品。咸豐六年冬,其祖宗三代,均覃恩受二品封典。
藏品之三:同治皇帝冊封王茂蔭父母的誥命(圖3)
筆者一直以為,王茂蔭祖宗三代受到皇帝冊封只是道光、咸豐年間的事,他在同治元年(1862)復出后,直到同治四年六月在籍去世,似乎不再有被皇上冊封之榮。事實證明這個推斷有誤。
今年7月5日,筆者在歙縣博物館查閱有關(guān)資料,據(jù)該館負責人介紹,館中藏有一件王茂蔭父母受晉封的“奉天誥命”。應筆者所請,該負責人將這件“奉天誥命”圖片相贈。經(jīng)反復考辨,這“誥命”雖然是對王茂蔭父母的誥封,但它明顯不是咸豐的“誥命”,而是同治的“誥命”?!罢a命”中將王茂蔭父親王應矩由“前贈資政大夫”晉封為“吏部右侍郎加二級”,晉贈王茂蔭母親洪氏為“一品夫人”。而“吏部右侍郎”這個職務,是王茂蔭同治元年復出之初,先署理(代理)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再補授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之后,才于同治二年二月奉旨調(diào)任的。
其實,王茂蔭之子王銘詔、王銘慎所作《子懷府君行狀》中已講明這件事,原話是這樣說的:“府君諱茂蔭……三代均以府君貴,封贈如其官。高祖貤贈光祿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二級,曾祖、祖均誥贈光祿大夫吏部右侍郎加二級;高祖妣氏方貤贈一品夫人,欽旌節(jié)孝;曾祖妣氏方、祖妣氏洪均誥贈一品夫人,繼祖妣氏吳誥封一品夫人”。
同治皇帝這件“奉天誥命”,系印于褐、米黃、白等多色相間的綾緞上,原件現(xiàn)藏歙縣博物館。因收藏進館時原件尾部就已不存,落款年限便無可考得。這“奉天誥命”可能頒發(fā)于王茂蔭逝世后不久。
藏品之四:吳大廷挽王茂蔭詩系敘(圖4)
吳大廷,字桐云,號小酉腴山館主人,湖南沅陵人,是一位居官清廉而有魄力的人物。他小王茂蔭二十六歲,晚王氏兩年離世。他與王茂蔭交往始于咸豐八年(1858),并從學于王茂蔭。王茂蔭將自己養(yǎng)病期間親自編輯的四冊奏稿“藏諸巾笥,不以示人”,卻讓吳大廷“盡發(fā)其覆而遍讀”,相互間心契非同一般。王茂蔭曾為吳大廷先父母作傳,吳大廷為王茂蔭祖母方太夫人和父母作傳。
同治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公歷1865年8月13日)午后申時,王茂蔭病逝于新遷居的歙縣水南義成村的“天官第”。他謝世后,給他送挽聯(lián)挽詞的當朝大臣和生前好友甚多,其中有祁雋藻、宋晉、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送的挽聯(lián)。而與王茂蔭心契非同一般的吳大廷、吳棠、易佩紳等人卻不見有挽聯(lián)挽辭(當年王茂蔭的玄孫王自珍曾抄錄了近二十幅緬懷王茂蔭的挽聯(lián),贈送筆者,亦不見有吳大廷、吳棠、易佩紳等人送的挽聯(lián)或挽辭),筆者對此一直很納悶。讀王經(jīng)一先生《王茂蔭年譜》,方知當年吳大廷曾送過挽辭。今年7月5日,在歙縣博物館如愿見到吳大廷當年送的挽辭,這挽辭系寫在白版綾上,原件縱42厘米,橫116厘米,挽辭前有敘后有詩。文自上而下、自右而左書寫,共20行,每行2至10字不等。落款“吳大廷拜稿”之后,鈐有兩方印白文“吳大廷印”與紅文“桐云”。全辭為:
余交公京師,在咸豐戊午,其時公已請告,為錄其諫章數(shù)十藏之。壬戌公再起用,以書抵余,訪問時事。余就所知者答之,未至京,而公已讞獄山左,羈滯年余,奉諱捉里。甲子三月公歸自京師,余適赴皖,不期而晤于安慶,執(zhí)手唏噓者久之,閱日別去。今年夏猶屢得公書,不謂遽成古人,傷哉!
直聲清節(jié)似公難,再起東山志未殫。芒履麻衣悲皖國,青燈濁酒憶長安。音書斷絕繞三月,生死凄涼已萬端。猶有諫章留篋笥,編摩他日怕重傷。
小詩系敘恭挽子懷先生大人靈次
吳大廷拜稿
藏品之五:翁同龢書贈王善夫條幅(圖5)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筆者在歙縣博物館見到一副楹聯(lián),上聯(lián)是“琴書自娛綿之日月”,下聯(lián)是“松喬協(xié)軌宜乎昆侖”,上聯(lián)題款“善夫一兄大人正之”,下聯(lián)題款“叔平翁同龢”。當時,筆者知道這楹聯(lián)書寫者翁同龢,便是做過光緒皇帝老師的江蘇常熟人翁同龢,其字叔平,別號松禪,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和書法藝術(shù)家,而“善夫一兄大人”為何人,則不得而知。1985年10月,全國明史學術(shù)研討會在黃山湯泉賓館舉行,期間應研討會東道主安師大校長張海鵬教授之托,筆者以徽州地區(qū)社科聯(lián)副主席兼秘書長、《徽州社會科學》主編身份赴會,協(xié)助會務組帶領(lǐng)與會專家學者赴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歙縣考察,在歙縣博物館又看到這副懸掛著的楹聯(lián),這時我已知道這“善夫”其實就是王善夫(名經(jīng)守),他是王茂蔭的長孫。1995年首屆國際徽學學術(shù)研討會在黃山市舉辦時,帶領(lǐng)專家學者去歙縣參觀考察,仍然看到這副楹聯(lián),并向幾個專家學者作了簡略介紹。近日,筆者去歙縣博物館查閱有關(guān)資料,得到這件藏品(文物)的圖片?,F(xiàn)特撰文字,作一介紹。
王善夫,行名經(jīng)守,又名聯(lián)生,歙南杞梓里人,王茂蔭長孫。王茂蔭有三子四孫,三子即長子銘詔,次子銘慎,三子銘鎮(zhèn);四孫即長孫經(jīng)守(號善夫,亦稱善卿,三房銘鎮(zhèn)出),次孫經(jīng)宇(長房銘詔出),三孫經(jīng)宬、四孫經(jīng)宷系同胞兄弟(均二房銘慎出)。王善夫生于咸豐二年(1852)八月十七日,長大后與堂弟王經(jīng)宇等經(jīng)商閩浙,左賈右儒,喜交名流,琴書自娛,是一方人物。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供職上海《時事新報》館的歙縣義成人朱曼華在《光明》半月刊1937年6月10日出版的第三卷第一號上發(fā)表過《王茂蔭宅內(nèi)讀書記》,其中提到王善夫和他的兒子王采南。朱曼華約生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他在文中寫道:“我生也晚,當我出世的時候,已見不著王茂蔭,他的孫王善卿已近六十(按:實為六十三),重孫王采南已經(jīng)是三十五六歲的中年人了”。朱曼華家與王茂蔭故居“天官第”貼隔壁,父親亦經(jīng)商,他到王氏宅內(nèi)讀私塾,是在民國四五年間(1915—1916),其時,“王茂蔭的孫王善夫還健在,不過下巴已經(jīng)飄著斑白的胡須”,他是一個“胖胖的挺著大肚皮的老人,手里老是捏著兩個連殼都摩挲紅了的胡桃。但他頂愛小人,當我們從他身前經(jīng)過時,他總是用摩挲胡桃的手掌撫摩我們的頭頂?!逼渥油踽娔?,則“完全是一個書生,那雙近視眼的眼睛卻不戴眼鏡,看起人來,眼皮幾乎瞇成一條縫”。文中還透露一個信息:“王善夫和王采南父子倆每天生活是下棋、看書,在庭院里澆花草”。這恰如翁同龢聯(lián)中所云“琴書自娛綿之日月”。
王善夫卒年不詳,待考。他生有二子,長子王采南,輩名桂鋆(釆南為號),次子輩名桂培,號丹銘。據(jù)傳,桂培終生未娶,無嗣。王采南生有三子:自厚、囗囗(名待考)、自靄。王采南先生晚景凄涼,三個兒子中,老大老二都死得早,晚年幾乎靠賣古書古字畫和古董度日。王自厚娶妻江氏,民國四年(1915)生芳烈。芳烈自幼喪父,生活一向艱辛。他生前曾告訴筆者,其父享年僅二十七,祖父王采南棄世于1945年。據(jù)聞,王芳烈娶妻張鳳仙,亦未育有子女。王芳烈卒于1990年,臨終前將先祖王茂蔭親自撰輯的《奏稿》四冊捐于歙縣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