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琺瑯為琺瑯器品種之一,其雖有瓷胎畫琺瑯、玻璃胎畫琺瑯等衍生品種,但主要是指金屬胎畫琺瑯。即以單色琺瑯釉料直接涂畫于金屬胎為地,再用各種琺瑯釉料的色彩繪制花卉、人物、風(fēng)景等紋飾,最后入窯高溫烘燒,出窯經(jīng)磨光與鍍金而成的器物。它的制作技法源于十五世紀中葉歐洲的佛朗德斯,自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廣州等港口傳入中國,雍正時期逐漸興盛,至乾隆年發(fā)展突飛猛進。乾隆畫琺瑯不僅器型變化多樣,裝飾工藝稠密細致,而且繪畫風(fēng)格亦是中西合璧。其中的乾隆畫琺瑯茗壺由于深得皇帝癡愛,廣集了天下畫師和能工巧匠制作,因此更是造型豐富,題材廣泛,驚為天物,異彩紛呈。
我國琺瑯工藝發(fā)展鼎盛期是清乾隆朝,其制造的畫琺瑯茗壺在制作工藝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其厚重堅實、光彩奪目的獨特魅力。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古至今的茶具琳瑯滿目,美不勝收。而乾隆畫琺瑯茗壺作為清宮最具代表性的御用茶具,不僅是乾隆時期茶文化的一個縮影,且對清宮乃至中國茶文化的發(fā)展,都起到了承前啟后的良好作用。乾隆這位不可一日無茶的皇帝,在歷代嗜茶帝王中堪稱第一。隨著宮中茶禮的盛行和皇帝的喜愛,大批受乾隆帝癡愛和審美情趣影響而制作的茶具進入宮廷。其中乾隆畫琺瑯茗壺由于在圖案、色彩、器型等方面都有所創(chuàng)意和突破,因此更顯繁縟富麗,華美多姿,深得圣意恩寵。
乾隆畫琺瑯主要有宮廷樣式、廣州樣式兩種工藝,各具特色,各有千秋。其中宮廷樣式的乾隆畫琺瑯茗壺多以明黃色作地,具有濃厚的皇家氣息;且圖案嚴謹工整,畫工精美細致,釉色溫潤細膩,十分側(cè)重傳統(tǒng)的工藝手法。而廣州樣式的乾隆畫琺瑯茗壺,構(gòu)圖多以歐洲大卷葉紋為裝飾,線條奔放,更多吸收了歐洲藝術(shù)風(fēng)格;且胎體輕薄,釉色明艷,器型新穎。為了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展乾隆畫琺瑯茗壺的風(fēng)采,筆者現(xiàn)介紹兩岸故宮珍藏的此類精品若干,以饗讀者。
清乾隆畫琺瑯八棱開光提梁壺(圖1)
通高37.8厘米,口徑8. 8厘米,足徑13.3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胎。八棱形,上置鍍金嵌金星料提梁,鍍金曲流,下置銅鍍金“S”形足架,架下為一可盛燃油的畫琺瑯菊花紋小盒。點燃后可加熱。壺身八面開光,開光內(nèi)相間排列設(shè)色山水和花鳥圖各四幅。壺底及油盒底均署仿宋體“乾隆年制”豎行四字款。此壺造型仿西洋式樣,紋飾為筆墨工致的中國山水花鳥畫,制作集金屬、琺瑯和料器等多種工藝,為一件融和中西文化的畫琺瑯經(jīng)典之作。
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菊花紋執(zhí)壺(圖2)
高9.1厘米,口徑6厘米,腹徑10×10.1厘米,足徑6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壺腹呈扁長方形,壺身四面皆凸起菊瓣形開光,開光內(nèi)繪大朵盛開的菊花紋為裝飾。蓋面繪菊瓣紋,彎柄,曲流,柄、流皆以小朵菊花紋為飾。圈足為菊瓣式,內(nèi)鋪白色琺瑯為地,藍色雙圈內(nèi)署“乾隆年制”仿宋體款。此壺不管是在藝術(shù)特點、繪畫技法方面,還是于造型設(shè)計、燒制工藝上均屬上乘,堪稱乾隆朝畫琺瑯工藝的絕代佳品。
清乾隆畫琺瑯勾蓮紋壓柄壺(圖3)
通高10厘米,口徑5.8厘米,足徑4.3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胎。通體以白色琺瑯為地,蓋與壺身則通繪寶藍色纏枝蓮花紋和如意云頭紋,口邊和近足處飾以如意云頭紋。壺蓋鈕、壓柄、把手及口流處均銅鍍金。足內(nèi)白釉地,書藍色“乾隆年制”雙行楷書款。此壺構(gòu)圖簡潔、用色明快,有仿青花瓷的效果。同時它皇家氣派的造型,古樸素雅的色彩,精制細膩的畫工,別具新意,拍案叫絕,不愧為乾隆朝畫琺瑯精品。
清乾隆畫琺瑯團花紋提梁壺(圖4)
通高17.3厘米,口徑5.3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胎。高提梁,通體以白色琺瑯釉地,提梁與壺的口、足邊繪勾蓮等折枝花卉。蓋及壺身通繪色彩斑斕的圖案式團花簇錦紋。壺底白釉,藍色雙圈內(nèi)書藍色“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壺做工精細,設(shè)計巧妙,設(shè)色明快,賞心悅目,為乾隆時期畫琺瑯器中的珍品。
清乾隆掐絲嵌畫琺瑯山水圖執(zhí)壺(圖5)
通高8.5厘米,口徑5.3厘米,足徑6.8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胎。銅鍍金龍首流和曲柄,臥足。通體施天藍色琺瑯釉為地,蓋平頂飾纏枝蓮花紋,云頭式開光內(nèi)繪畫琺瑯山水景致,中心有桃花鈕。腹部飾神龍及雙鳳穿花紋,兩側(cè)各有一云頭式開光,內(nèi)嵌畫琺瑯粉彩山水雅景。底鍍金,雙方框內(nèi)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造型小巧玲瓏,精致別雅,制作工藝考究,畫面秀麗,是一件風(fēng)格鮮明的乾隆掐絲嵌畫琺瑯器。
清乾隆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圖6)
通高39厘米,寬25.5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葫蘆式,以黃金為胎。通體施藍色琺瑯地為飾,兼飾掐絲琺瑯纏枝蓮花紋。同時作多處開光,并于開光內(nèi)施仕女、山水、花蝶等彩繪畫琺瑯。壺身多處鑲嵌珍珠和珊瑚,銅鍍金龍首流,如意形曲柄。底座為銅鍍金并鏨蓮花紋為飾。壺底鏨陰文“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以畫工精致的中國傳統(tǒng)繪畫為題材,符合皇家的審美情趣,為乾隆朝琺瑯茗壺之極品。而采用昂貴的黃金為琺瑯器胎體亦始于乾隆朝,此壺正好折射出乾隆朝皇家的雄厚財力和奢侈生活。
清乾隆金胎掐絲嵌畫琺瑯開光仕女圖執(zhí)壺(圖7)
通高39厘米,寬28厘米,口徑7.3厘米,足徑12.3×11.7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壺蓋頂圓托內(nèi)鑲嵌紅珊瑚珠,并且以金鏈將蓋與梁相連。壺頸鏨飾花卉、如意云頭、蕉葉紋各一周。青金石、綠松石各一鑲嵌于梁、柄所飾花托內(nèi)。壺身施藍色琺瑯釉地,而蓋、頸、肩及腹、足均以嵌畫琺瑯片作開光,開光內(nèi)繪仕女、山水、花卉,開光外為掐絲琺瑯勾蓮紋;腹部主體紋飾作兩面花瓣式開光,且開光內(nèi)繪《庭院母子圖》。壺底鍍金,雙方框內(nèi)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楷書款。乾隆琺瑯茗壺以銅胎居多,金胎少見。而此金胎執(zhí)壺不僅沿用了明代金樣式執(zhí)壺造型,而且開光內(nèi)圖案中西合璧,于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雜糅了歐洲繪畫的表現(xiàn)技法,更為一件少而精之皇家極品。
清乾隆金胎鏨花嵌畫琺瑯開光西洋仕女圖執(zhí)壺(圖8)
通高18.7厘米,寬12.1厘米?,F(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銅鍍金龍首流和如意曲柄。通體鏨花鍍金填綠色琺瑯釉。蓋面四開光,內(nèi)繪花卉圖,頂有仰蓮?fù)屑t珊瑚珠鈕。頸兩開光內(nèi)繪折枝花卉,柄、流上下四開光繪胭脂色山水風(fēng)景;腹兩面開光,內(nèi)彩繪《西洋仕女圖》。底鍍金,雙方框內(nèi)鏨陰文“大清乾隆年制”宋體字款。此金胎執(zhí)壺證明以西洋人物或建筑為內(nèi)容的畫琺瑯裝飾,早在乾隆朝就已出現(xiàn)。其所繪圖案中既有中國傳統(tǒng)的花卉圖,又有外來西洋人物和風(fēng)景畫,說明乾隆時的能工巧匠在中西文化相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可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而達到新穎奇特的美學(xué)效果。
乾隆款畫琺瑯花鳥小壺(圖9)
通高8.7厘米,口徑5.5厘米,腹徑9厘米?,F(xiàn)藏于沈陽故宮博物院。
銅胎。短嘴茶壺樣式。壺蓋頂部安紅珊瑚圓鈕,圓鈕上下為鎏金蓮瓣紋銅飾;壺把、壺嘴根部鑲云獸紋鎏金片,壺蓋沿、壺口沿及底足沿均鎏金。壺蓋、壺身及壺嘴、壺把均為天藍色地,滿飾綠色纏枝花葉及紫紅色牡丹花等,壺蓋兩側(cè)及壺腹兩側(cè)中央均有彩色雙鳥相對起舞,展翅而翔。壺底為純白色,中心位置有楷書“乾隆年制”四字二行方圖章紅色款。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方壺(圖10)
高9.2厘米,長14.3厘米,寬7.5厘米,口徑5.1×6.2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方形,由四個倒梯形焊合成壺身。器內(nèi)施淺藍釉,器表黃地,長方蓋鈕繪成牡丹花心,蓋面鏨成凸起的牡丹花瓣施粉紅釉。肩飾轉(zhuǎn)枝牡丹,壺腹四面飾各色折枝牡丹兩朵。底成瓦狀內(nèi)凹,白地書紅色“乾隆年制”雙方框楷書款。此壺是仿康熙朝牡丹方壺的作品,形制嬌小,常做盛裝茶酒或調(diào)味料用品。其黃色地上之各色牡丹盡顯宮廷富貴之氣,可謂雍容華貴,色彩艷麗,造型獨特,出手不凡。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提梁壺(圖11)
高19.8厘米,腹長8.2厘米,內(nèi)徑6.33厘米,腹徑11.0厘米,足徑6.7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斂口,圓腹,矮圈足。半圓形蓋上附三鍍金環(huán)鈕,其全器以畫琺瑯技法裝飾,一鈕上有鏈子與提梁相連,高提梁兩端分別成鳥首和如意云頭式釘附在肩部。器內(nèi)施淺藍釉,外表白地繪飾多彩皮球花,蓋緣、口緣及圈足飾有番蓮紋邊飾。器外底白地書藍色“乾隆年制”雙圓框雙行楷書款。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瓜瓣壺(圖12)
高8.2厘米,口徑6.3厘米,足徑6.0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帶蓋把壺,器蓋、腹及圈足皆作八楞式,流與把飾龍首。器身以白釉為底,腹外壁近口緣處回紋一圈,近足處卷草一圈,復(fù)其腹壁上下分別繪如意形云頭內(nèi)填綠錦地,上下如意云頭尖端各以一道卷草紋相連,將腹外壁隔出八個開光,內(nèi)分繪四季花卉梅、荷、牡丹、蜀葵間以山水畫。器蓋寶珠頂,頂座下蓋面繪盛開花一朵,八楞面上半部各繪花一朵,枝葉向兩側(cè)延伸弧下,與近蓋緣的水紋接連,框出楞面。器內(nèi)施淺藍色釉,外底心有白釉地赭色夔龍圓框,內(nèi)書藍色“乾隆年制”宋體字款。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提梁壺(圖13)
高17.1厘米,口徑5.3厘米,底徑5.6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器腹、蓋與底作六瓣式,直頸,碩腹,帶流及提梁,附球鈕蓋。器表以白釉為地,提梁、口緣與圈足側(cè)圍折枝番蓮一道,腹繪飾各式花朵,用彩多樣,展現(xiàn)活潑熱鬧的裝飾風(fēng)格。器底白地藍書“乾隆年制”,雙圓框楷款。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提梁鹵壺(圖14)
通高9.6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提梁式把壺,短頸,寬肩,斂腹,圈足。帶圓冠式蓋,肩兩端以銅座鈕銜接提梁。外壁飾黃地畫琺瑯,纏枝花卉錦地,壺腹前后開光內(nèi)畫西洋母子圖,側(cè)面一小開光內(nèi)畫風(fēng)景,流及提梁飾白地藍色花草。底有雙方框“乾隆年制”楷款。
清乾隆款銅胎畫琺瑯鹵銚(圖15)
高9.6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6.2厘米?,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琺瑯把壺,十六楞式的壺蓋、腹及圈足。把露銅胎,器內(nèi)施湖藍釉,器壁滿飾藍地冰梅紋,蓋上除藍地冰梅紋外,近銅鈕處上有蓮瓣紋一圈。足底白地雙圈“乾隆年制”楷書款。
清乾隆銅胎畫琺瑯西洋人物執(zhí)壺(圖16)
通高38厘米。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覆碗式蓋,蓮瓣座珊瑚珠鈕,蓋以環(huán)鏈與把手相連。侈口,縮腰式頸,上圓下方略呈葫蘆形的器腹。長流自器腹下方的龍首口中伸出,流口飾回紋,流與頸以龍首橫梁相連,與頸部另一邊的龍首把手相呼應(yīng)。器表淺藍地,飾纏枝番蓮花為錦,在凸起的鑲座上粘松石、珊瑚為裝飾。蓋、頸、腹各嵌飾畫琺瑯開光,蓋面四開光繪不同的仕女圖,頸部開光繪各種山水風(fēng)景,器腹上截四開光繪不同的仕女圖,下截開光前后繪庭院課子圖,左右繪庭院花蝶及山水房舍。平底陰刻“大清乾隆年制”雙方框宋體字款。
縱觀以上兩岸故宮博物院珍藏的乾隆畫琺瑯茗壺,不但擁有古代青銅器那恢宏的氣勢,而且還具華夏絲綢織錦那繽紛的色彩,更有中國陶瓷般潤澤明亮的質(zhì)感。這些既可陳列、又可日常實用的乾隆琺瑯茗壺,由于宮廷琺瑯作內(nèi)人員更替和缺乏,可能總體藝術(shù)水平要遜于雍正時期,但瑕不掩瑜,其裝飾題材較雍正時卻更加豐富。除山水、花卉、花鳥外,還有中國或西洋人物和各種洋花圖案,且圖案繁復(fù),不留空白,不題寫詩句。造型雍容華貴,色彩富麗堂皇,紋飾寓意吉祥,工藝超凡脫俗,成為了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特的欣賞角度,它粗獷豪放兼清新秀美的風(fēng)格,更有它集工藝美術(shù)、鑲嵌雕刻等專業(yè)技術(shù)為一體的豐富文化內(nèi)涵,使之不愧為華夏國粹,中華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