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傳統(tǒng)服飾史中,以帶鉤連接的腰帶,是中國的特有發(fā)明,王充《論衡》記載,“帶約其要(腰),鉤掛于帶”,由此可見,帶鉤是古代貴族、文人武士用于扣結腰帶的器物,用于系結并裝飾衣著。帶鉤大多由鉤首、鉤體、鉤鈕三部分組成,基本形狀為“S”形。用法是將帶鉤背面的鉤鈕嵌入革帶一端,鉤首則鉤掛在革帶另一端的穿孔中,或將鉤首穿掛在置于革帶另一端的帶環(huán)上。
帶鉤最初單稱“鉤”,《左傳》、《國語》、《管子》等書中均有記載。帶鉤最早的記述可能出于《史記·齊太公世家》,管仲為保公子糾為君,偷襲公子小白,一箭“射中小白帶鉤”的記載。帶鉤起源于西周,戰(zhàn)國至秦漢廣為流行?!稘h書·匈奴傳》顏師古注:“犀毗,胡帶之鉤也,亦曰鮮卑,亦謂師比,總一物也,語有輕重耳?!庇忠龔堁缯f:“鮮卑,郭落帶瑞獸名也,東胡好服之?!惫鋷Ъ赐回实母飵?,因鮮卑人崇拜它,把它用作本部族的名稱,并鑄其形于革帶上作為裝飾。帶鉤材質豐富,金銀玉石、銅鐵牙瓷皆有;工藝考究,包金包銀,錯金錯銀,鑲金嵌玉,美不勝收。《淮南子·說林訓》所記,“滿堂之坐,視鉤各異”,說明當時帶鉤使用的普遍性和形制的多樣性。
目前,最早的玉帶鉤實物出土于良渚文化遺址。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玉帶鉤數(shù)量大增,造型、工藝亦更精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玉帶鉤走向衰落,數(shù)量銳減,類型單調,其實用意義正在減退。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唐宋時期。到了元明清三代,玉帶鉤的制作開始回升,出土和傳世的數(shù)量很多,并且都造型優(yōu)美、技藝高超、玲瓏奇巧、頗有神韻。這一時期的玉帶鉤已由實用性逐步轉向了玩賞性、裝飾性,發(fā)展成為身份、地位、財富的象征。明清玉帶鉤大量使用花草動物造型的浮雕、透雕技法,紋飾構圖更加活潑多變,造型優(yōu)美,精巧別致。鉤首多為龍頭形,以龍螭紋相組合的龍帶鉤最為精美。
河北博物院藏有較多明清時期玉帶鉤,現(xiàn)擇其精品,以饗讀者。
1.明龍首玉帶鉤(圖1、圖2、圖3)
長7.3厘米,寬3.9厘米,厚2.1厘米。
玉色青白,玉質瑩潤,拋光較好。鉤頭為龍首,方嘴微張見齒,鼻梁高挺,雙眼圓睜外凸,如蝦米狀,眉毛翻卷,雙耳后貼,雙角后卷下垂。額頭中部雕成如意狀。鉤身呈半氣球狀,光素無紋,瑩潤光亮。鉤身背部掏空,中部存留一圓形鉤鈕。雕工粗獷豪放,簡潔有力。
2.明鏤雕蒼龍教子紋玉帶鉤(圖4、圖5)
長10.1厘米,寬2厘米,厚2.5厘米。
鉤頭為龍首,龍雙角后貼于腦部,粗眉翻卷,雙目圓突。額頭中部雕成如意狀。龍嘴鏤空。鉤身長而微曲。鉤面上浮雕一蟠螭,頭向左前方,口銜靈芝,與龍遙相呼應,溫情四溢。螭身細長,五官清晰,長發(fā)后飄。背部刻以粗陰線刻畫脊骨,長尾分叉卷曲,四肢遒勁有力,動態(tài)十足。鉤背琢有橢圓形鉤鈕。
3.明鏤雕蒼龍教子紋玉帶鉤(圖6)
長13.6厘米,寬2.7厘米,高3.1厘米。
玉色青白,玉質溫潤,帶少許黃斑。器形為龍首回首狀,鉤首為龍頭,龍雙角后仰,似“V”字形,粗眉翻卷,雙目圓突,俗稱“蝦米眼”。龍嘴鏤空,見齒見舌。鉤身長而微曲。鉤面上浮雕一蟠螭口銜靈芝,與龍首四目相對,遙相呼應,別有情趣。螭身細長,五官清晰,長胡須,長發(fā)后飄,背刻雙陰線,以表示脊骨,長尾分叉而卷,四肢遒勁如弓,憨態(tài)可掬。鉤背琢有橢圓形鉤鈕。
4.清鵝首玉帶鉤(圖7)
長7.1厘米,寬1.5厘米,高1.5厘米。
玉色青白,潤潔光亮,局部有綹裂。鉤首為回首鵝,寫實而生動。鉤體為鵝身,通體光素,細長豐腴,鉤尾上翹,頗具動感。鉤身下有橢圓形鉤鈕。整體造型簡潔明快,曲線流暢,琢磨精細,拋光極好。
5.清鳳首玉帶鉤(圖8、圖9)
長9厘米,寬2.3厘米,厚2.3厘米。
玉色潔白,玉質潤潔光亮,帶有黃色玉皮。鉤首為鳳首,長嘴微張,雙目圓凸,鼻梁高聳,雙耳后貼,長須后卷,雙耳貼于腦后,形象生動。鉤體隨形而制,通體光素,長而彎曲。鉤面后半部呈向下斜削狀,保留原始黃色玉皮,自然美觀。鉤身下有橢圓形鉤鈕。整體取法自然,簡潔明快。
6.清鏤雕蒼龍教子紋玉帶鉤(圖10、圖11)
長14厘米,寬2.4厘米,高2.2厘米。
玉色青白,帶黃色玉皮,玉質溫潤。鉤頭為龍頭,雙角沿額頂伸向頸后。粗眉上卷,眼珠圓而凸起,闊嘴微張。鉤身平直細長,鉤面上浮雕蟠螭,蟠螭做爬行狀,眼、鼻集中于頭的前部,螭頭與龍頭相對,螭身有細小的雙陰線紋飾。鉤身背面有橢圓形鈕。
7.清螳螂捕蟬紋玉帶鉤(圖12)
長9.9厘米,寬2厘米,高2.3厘米。
玉色青白,玉質溫潤。雕工細膩,鉤頭為螳螂造型,長而彎曲的鉤身腹背隆起,雕一臥蟬,蟬頭與螳螂頭相對,似有對望、僵持之意。蟬的形態(tài)自然寫實,頭部、腹背、翅膀飾陰刻線,線條遒勁有力。翅膀不僅有脈紋,還以麻點紋為裝飾。鉤身下有橢圓形鉤鈕。整體造型生動,立體感強。該帶鉤應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之寓意。
8.清螳螂捕蟬紋玉帶鉤(圖13)
長8.6厘米,寬1.4厘米,高1.8厘米。
玉色白,玉質溫潤。鉤頭為螳螂頭,雙眼外凸,扁圓嘴。鉤腹部雕一臥蟬,蟬的雙眼圓鼓,凸于頂端,翅窄長并飾勾云紋。蟬的尾部左右分開,兩端飾陰刻線。鉤背有橢圓形鉤鈕。
9.清鏤雕馬上封侯紋玉帶鉤(圖14、圖15)
長10.8厘米,寬2.5厘米,高2.5厘米。
玉色青白,質地潤澤。鉤首為馬頭,大眼,鼻部凸起,方嘴,腮部飽滿,毛發(fā)自頭頂向脖子兩側分開并分成綹,以陰刻線表示發(fā)綹,極為細致。鉤身長而微曲,鉤面上浮雕兩只摘桃的猴子,神態(tài)逼真,頗有情趣。鉤身下有橢圓形鉤鈕。風格寫實,雕工細膩傳神。其造型寓意“馬上封侯”。
“侯”為古代爵位名稱,《禮記·王制》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痹摷y飾通常由馬、蜂和猴組成,運用“蜂”與“封”、“猴”與“侯”同音和隱喻等手法,寓意受封爵位,高官厚祿。
10.清靈芝形玉帶鉤(圖16、圖17、圖18、圖19)
長7.5厘米,寬1.7厘米,厚1.7厘米。
玉色青白,較為潤潔。鉤首斜雕一朵靈芝。鉤身細長彎曲,鉤背雕五朵靈芝,錯落分布,形態(tài)各異。鉤身下有橢圓形鉤鈕。帶鉤整體多用重刀雕刻,刀法豪放,線條粗獷,沒有精雕細琢之感,追求象形之美。整體造型似一只翹首爬行的烏龜,憨態(tài)十足。靈芝為傳說中的仙草、瑞草,為仙人所食者,烏龜為長壽之靈,二者巧妙結合,蘊含與仙人同壽的吉祥寓意,可謂構思巧妙,匠心獨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