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愛甜”這件事上共識度極高。20世紀40年代,西方生理學(xué)家做了一項測試,證實地球上再沒有另一種生物像人類那樣嗜甜如命。
甜味是人類從母乳中品嘗到的人間的第一種滋味,從此便成為生命的能量源。所以,迷戀甜味,不只是一種嘴饞時的欲望,而是因為甜點代表了許多歡樂而無法磨滅的回憶,因為人類對于甜味的好感源自本能。
也許正因為甜食如此強大的治愈力量,J.K.羅琳才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里做出這樣的設(shè)定:吃巧克力能夠抵消攝魂怪帶來的抑郁感覺。
在這個最最甜蜜的2月,讓我們理直氣壯地表達對甜點的愛吧,因為甜點與愛情一樣,與每個人相關(guān),是美好生活的基本。
糖和蜂蜜成就了甜點,奶油讓蛋糕更加美好,巧克力是“諸神的食物”——甜食是人類奢侈追求之首要。
有人說“不管你吃得有多撐,總還有一塊甜點的位置”——科學(xué)家印證了這個說法。甜食是可以碾壓大腦中“飽了”的信號,而讓你不可抗拒地再多吃一點的物質(zhì)。
人類對甜食的愛好與自身的存在一樣古老。從一萬兩千年前的古老洞窟壁畫中表現(xiàn)的人類在峭壁上采集野蜜的危險舉動,便可知我們的遠祖已有一張貪甜的嘴!
采集蜂蜜這件事人類干了一萬多年,馴化蜜蜂也能追溯到四千年前古埃及的泥板。在詞匯匱乏的4000年前,“蜂蜜”是萬能贊美之詞,只要跟“好”、“美”沾邊兒的事物,都被形容成“蜂蜜”。蘇美爾泥板上說,新郎如“蜂蜜般甜美”,新娘的吻“比蜂蜜更芬芳”,洞房里“滿是蜂蜜”。
公元前5000年,古印度人把甘蔗榨成汁,加火熬煮。鍋底出現(xiàn)的團塊狀暗黑物質(zhì)就是最原始的蔗糖。唐代的中國人在熬煮的糖水中加入石灰、黃土和蛋清吸收雜質(zhì),這樣就誕生了最接近現(xiàn)代意義的“白糖”。
西歐人大約是在十字軍東征時(11世紀)才第一次見到糖,歐洲最早的甜食或許是在1200年左右問世——由法國醫(yī)藥商將杏仁裹上糖衣。中世紀歐洲國家普遍不生產(chǎn)糖,但卻極其渴望糖,就引發(fā)了很多影響到人類歷史的大事件,比如新大陸的發(fā)現(xiàn)就是歐洲人尋找東方神秘香料的旅程。
人類歷史上最原始的甜點,是由面粉調(diào)和油與蜂蜜而成的圓餅。在許多著名古老文明中,甜點是用來供俸神明的祭物。貧窮的埃及人買不起鵝、牛等牲畜祭祀神明時,就制作動物形狀的蛋糕替代。村上春樹在《舞舞舞》中說:“古代埃及人恐怕也是從微不足道的事情中發(fā)掘喜悅,度過微不足道的人生。同時也練習(xí)游泳,或做木乃伊。而諸如此類的積累,人們便稱之為文明……”他所列舉的這一切里,也許還應(yīng)該加上一條:制作各種各樣的甜食……
古代埃及、希臘和羅馬開始了最早的面包和蛋糕的制作。古埃及有一幅繪畫,就展示了公元前1175年底比斯城宮廷焙烤的場面。
公元前4世紀,蜂蜜蛋糕曾一度風(fēng)行歐洲。古希臘人發(fā)明了許多用油與白奶酪做成的蛋糕,甚至已有人開始嘗試用蛋、牛奶、奶油制作口味更佳的蛋糕,甜點制作是希臘人全心投入研發(fā)的一項技藝。
英國最早的蛋糕是一種名為“西姆爾”的水果蛋糕,據(jù)說也來源于古希臘。古羅馬人則制作了最早的奶酪蛋糕。公元前4世紀,羅馬甚至成立有專門的烘焙協(xié)會。
歐洲史學(xué)家在14世紀有關(guān)烹飪的文獻中,只能找到相當有限的甜點食譜,由于當時糖價非常昂貴,只有貴族會在菜肴里撒上糖粉以示尊貴。
進入文藝復(fù)興時代,果醬、糖果及杏仁面團成為上流社會的新寵,在皇宮的餐桌上,糖取代蜂蜜成為最重要的甜味劑。初具現(xiàn)代風(fēng)格的西式糕點也大約出現(xiàn)在這一時期。
威尼斯及馬德爾(位于葡萄牙)成為甜點發(fā)跡的搖籃,甜點師創(chuàng)意愈來愈豐富,一些在大城市里的甜點師通常也是宮廷的御用甜點師,所制作的蛋糕極為精致高貴,他們用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心情制作蛋糕,希望在味覺及視覺上都能達到最高境界。
法國大革命后,法國王室瓦解,甜點藝術(shù)因此流入民間,蓬勃發(fā)展。 19世紀后期,糖價大幅下跌,甜點逐漸成為日常食品,在面包店及食品雜貨店都可買到新鮮蛋糕及甜點。
20世紀初,甜點技術(shù)更臻純熟,甜點師利用各類比賽制作極富創(chuàng)意的糕點,并互相觀摩學(xué)習(xí),甜點業(yè)因此更加受人重視。糖果糕點發(fā)展史專家羅厄德·達爾如此評價那段時期:“1930年代對于糖果甜點行業(yè)來說,就像是音樂界的巴赫、莫扎特與貝多芬黃金時代,美術(shù)界的意大利文藝復(fù)興時期和19世紀末的印象派突飛猛進時期,文學(xué)界的托爾斯泰、巴爾扎克和狄更斯時代?!?/p>
無數(shù)甜點的誘人外觀、甜美氣味、細膩口感,不僅引誘眼睛、挑動味蕾,也療慰了心靈。千百年來甜點發(fā)展演變的意義,盡收于此。
那些有故事的甜品
有時候你可能會覺得,與其承認馬卡龍是甜點,不如將它歸為時尚單品才更貼切。
曾有人說巴黎人是缺乏想象力的,比如拿以下幾個問題去測試巴黎人:參加生日派對帶什么東西?帶什么點心去度假?他們的答案幾乎無一例外,都是馬卡龍(Macaron)。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似乎馬卡龍就是一種法式甜點,但是實際上馬卡龍起源于意大利,只是在法國被發(fā)揚光大。
據(jù)說最早的馬卡龍是在意大利的修道院中發(fā)明的。1533年,法國的奧爾良公爵(后來的法王亨利二世)迎娶了意大利貴族凱瑟琳·梅迪奇,這個女人除了給法國宮廷帶來高跟鞋,也帶來了這種杏仁小圓餅。
1552年,在法國名作家拉伯雷的巨著《巨人傳》中出現(xiàn)了這種外脆內(nèi)軟的“杏仁小圓餅”,但詳細記載了馬卡龍做法的書則要到17世紀時才出現(xiàn)。
路易十四于1682年入住凡爾賽宮后,馬卡龍成為了宮廷點心中的??停@一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波旁王朝覆滅。
聽說凡爾賽宮是馬卡龍色的
法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馬卡龍迷戀者,是大家熟知的法國末代皇后瑪麗·安東奈特,在她5歲的時候,就曾經(jīng)把自己的帽子命名為“馬卡龍”。
馬卡龍如今風(fēng)靡全球,一部分功勞得歸于2006年蘇菲亞·科波拉執(zhí)導(dǎo)的電影《絕代艷后》。她在影片中特意打造的馬卡龍色凡爾賽宮,宛若一個夢幻的洛可可花園,讓人印象深刻。片中年輕的法國皇后一直在吃馬卡龍——不管是下午茶還是舞會,點心都是各色馬卡龍,像夢一般輕飄而美麗(只要觀眾別去較真地考據(jù)夾心馬卡龍在法國大革命之前并不存在)。
沒錯,馬卡龍最初的版本沒有內(nèi)餡。直到20世紀初,著名甜點店 Ladurée的甜點師在小杏仁圓餅中加入奶油餡和果醬,色彩繽紛的馬卡龍才一發(fā)不可收?!督^代艷后》中所用的馬卡龍也都是由Ladurée甜品店提供的,他們?yōu)榇诉€專門制作了一種“瑪麗·安東奈特”馬卡龍——玫瑰色的。
說到馬卡龍,不得不提一個人——Pierre Hermé。這位有趣微胖的甜點師被稱為甜品界的畢加索。
他曾是Ladurée最有名的學(xué)徒,后來自立門戶開了Pierre Hermé甜點店——如今, Ladurée與Pierre Hermé是公認最頂級的兩家馬卡龍品牌。他用打破常規(guī)的創(chuàng)新精神去制作甜點,不停開發(fā)新口味,并像時裝界一樣,每年按“春夏”“秋冬”兩季推出新的糕點線。
Pierre Hermé 說過,“我最喜歡的永遠是我的下一道作品,但如果說到最愛,一定是 Ispahan?!盜spahan是他的馬卡龍代表作:玫瑰、覆盆子、荔枝及卡士達奶油醬內(nèi)餡,夾在兩片粉紅色杏仁餅之間,正紅與粉紅搭配出奇妙的和諧感。他為 Ispahan 申請了專利,還請到了設(shè)計大師原研哉來為它設(shè)計包裝。順便說一句,在第52屆Damp;AD 獎包裝設(shè)計單元上,這個潔白、圓滾滾猶如打好的蛋白霜般可愛的包裝榮獲了Yellow Pencil 大獎,可謂馬卡龍與時尚界混搭的又一成就。
時尚界也離不開馬卡龍,沒有馬卡龍的時尚派對簡直不上檔次。而且你看看Pantone公布的今年代表色:玫瑰晶粉(Rose Quartz)和寧靜藍(Serenity)。它們明明就是馬卡龍色呀!
大家印象中的泡芙大概都是那種圓圓的“基本款”吧?實際上法國的泡芙有各種不同的流派和名字,也各有各的故事。
在法國路易十六的凡爾賽宮婚宴上,泡芙是法國與奧地利聯(lián)姻盛宴的壓軸甜點,為長期的戰(zhàn)爭畫下休止符。從此,泡芙在法國成為象征吉慶的甜點,在節(jié)慶典禮場合,如嬰兒誕生或婚禮上,都習(xí)慣將泡芙蘸焦糖后堆成塔狀慶祝,稱作泡芙塔(Croquembouche)。
作為一道16世紀發(fā)明的西點,泡芙僅依靠面團中的水分在烘焙時產(chǎn)生的大量水蒸氣頂發(fā)整個面團,也算是美食史上不容小覷的創(chuàng)新。
這種泡芙為什么叫“閃電”?并不是因為它的外形呈長條狀,而是因為它太好吃了,每次一出爐就會如閃電般被掃空——這可是法蘭西學(xué)院版的解釋!
當1863年 “甜點之神” AntoninCarême創(chuàng)造它的時候,一定沒有想到有一天它會取代了圓滾滾的傳統(tǒng)奶油泡芙,占領(lǐng)巴黎的每一個甜品店。
而現(xiàn)在,新一代的泡芙男神的名字是 Christopher Adam,在早期的法國甜點界,一直都是馬卡龍一枝獨秀,Christophe Adam的閃電泡芙卻打開了新的領(lǐng)域。他開的甜品店L'éclair de Génie,名字的意思就是“天才閃電泡芙”。從開店以來,他和團隊已經(jīng)創(chuàng)作了超過150種不同口味的泡芙,且每一個從外觀到味道都有如藝術(shù)品,裝飾上也加入了很多時尚元素。
1851年,甜品師Frascati創(chuàng)作出一種由一大一小兩個泡芙組疊而成的甜點,上下兩個泡芙都有裹上不同口味的糖衣,有時小泡芙上還會裱上奶油滾邊。因為它看起來像穿著罩袍的修女,于是得名“修女泡芙”。
鬼才導(dǎo)演韋斯·安德森那部無比美麗的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中,起到重要線索作用的甜點“巧克力花魁”其實就是頂部澆了粉色和薄荷綠糖漿、內(nèi)充巧克力奶油的三層修女泡芙。這款如夢似幻的甜點是導(dǎo)演與德國甜點師阿內(nèi)莫奈·穆勒共同構(gòu)思的產(chǎn)物。
大概因為電影中的這款泡芙太受人歡迎了,《布達佩斯大飯店》的官網(wǎng)上還給出了“如何制作“巧克力花魁”的詳細視頻,教你如何一步步做出電影中的傳統(tǒng)巧克力泡芙——系上圍裙,跟著電影中的甜點女孩Agatha,用雞蛋、面粉和奶油,烤出松軟可口的泡芙,再砌疊出粉紅色、紫色、綠色的三層塔。
看到有著漂亮的花環(huán)形狀,內(nèi)餡是香濃的榛果奶油且優(yōu)雅地撒著糖粉和杏仁片的 Paris-Brest,你可能很難想象它跟自行車賽有關(guān)。但其實這個甜點的法文名字是兩個城市名,即巴黎和布雷斯特,這代表著一場自行車賽的路線。1910 年一個叫作 Louis Durand 的面包師傅因為自行車賽的路線正好經(jīng)過他的面包店,特別發(fā)明了這款形狀像自行車車輪的泡芙。聽說最初的Paris-Brest 的面皮上是有腳踏車胎凸出的交錯輪紋的。
雖然這個自行車比賽在 1951 年舉行完最后一屆就停止了,但這道甜點倒是長長久久地流傳了一百多年,不只做法和外形一直保持當年的樣子,而且直到現(xiàn)在它還是很受法國人歡迎的甜點!
如果要提名一種對文學(xué)史造成重大影響的甜點,瑪?shù)铝毡厝辉诹小?/p>
一塊樸素的貝殼形狀小蛋糕卻流傳多年,甚至被歐盟選為代表法國的甜點,這不簡單的甜點就是瑪?shù)铝铡?/p>
有關(guān)這種小蛋糕的起源說法很多,法國洛林地區(qū)堅信當?shù)厥乾數(shù)铝盏恼谄鹪吹?。?jù)傳說,路易十五的岳父,波蘭國王洛林公爵在一次皇家宴會上準備了這種小點心,并得到了來賓的稱贊。而這個點心卻是因為甜點師傅和主廚吵架后憤而離去,臨時由一位叫瑪?shù)铝盏呐途葓觯鶕?jù)祖母的食譜,只用面粉、雞蛋和蜂蜜制作的,所以它的名字也叫作“瑪?shù)铝铡薄?/p>
當路易十五迎娶波蘭公主瑪麗·萊辛斯卡后,瑪?shù)铝招〉案庖脖粠У椒矤栙悓m,并因細膩柔軟的口感和獨特的外形風(fēng)靡,進而在巴黎流行開來。
不過,對更多的人來說,瑪?shù)铝罩宰屓顺錆M美好想象,是因為它被普魯斯特所加持。《追憶似水年華》是一本與遺忘作斗爭的書,普魯斯特用了整整兩段來描寫瑪?shù)铝招↑c心給他帶來的劇烈震撼。
在大家熟知的細碎深刻地描述蛋糕、茶水、熟悉的味道與記憶的文字里,瑪?shù)铝兆屪骷覒浧鹆送?,蛋糕浸泡在熱茶里的氣味與記憶,以及記憶與記憶之間的重迭交融,他的往事被串聯(lián)起來——就這樣,這塊小小的點心,啟發(fā)了一部200萬字的鴻篇巨制。
據(jù)說,在普魯斯特最初的文稿中,用的并不是瑪?shù)铝?,而是“甜面包干”(Biscotte)——聽起來干巴巴的。相比之下,自然是“小小、圓嘟嘟”的瑪?shù)铝崭茏屓讼嘈牛豢谔瘘c的味道,能夠讓人醍醐灌頂,打開昔日回憶的大門。
如果說巴黎的甜品代表是馬卡龍,那么紐約則可派出Cupcake應(yīng)戰(zhàn)。
有人說,杯子蛋糕Cupcake是美國對全球料理界第一個也是最棒的一個貢獻。
第一個以“杯子蛋糕”為名的配方,出現(xiàn)在1828年美國Eliza Leslie夫人寫的一本食譜中。但這里的“杯子”指的是原料分量。因為“歐洲甜點食譜繁瑣又費力”,Eliza Leslie想出了棄用稱重工具而改用一只茶杯量度所有材料的簡單蛋糕食譜。
的確,沒有比杯子蛋糕更容易制作的甜點了:一杯黃油、兩杯砂糖、三杯面粉、四個雞蛋、一杯牛奶和一茶匙泡打粉——這個配方仍是現(xiàn)在花樣層出的Cupcake的母本。
不過今天我們說的杯子蛋糕,指的是任何茶杯尺寸的蛋糕。在小小蛋糕底之上,可以施展各種裝飾魔法,鮮奶油、糖霜、翻糖……加上一點巧思,足以讓簡單的小蛋糕千變?nèi)f化。難怪杯子蛋糕在英國又被稱為“仙女蛋糕”(fairy cake),因為它們漂亮得像童話中的小仙女。更重要的是,它是可以專屬于一人的美味。與其吃一塊大蛋糕的切片,誰不想吃連裝飾都完全屬于自己的一整個小蛋糕呢?
真正成就杯子蛋糕在點心界與時尚界地位的卻是美劇。曾經(jīng)風(fēng)靡一時的《欲望都市》中凱莉一邊對米蘭達說“我一見鐘情了”,一邊三兩口吞下一個粉色糖霜裝飾的杯子蛋糕。粉色和愛情之間微妙的聯(lián)系讓人瞬間就對杯子蛋糕產(chǎn)生激情。后來的《破產(chǎn)姐妹》中,Max一邊說著“生活不是電影,有時候你得忍氣吞聲做個杯子蛋糕”一邊同時做著杯子蛋糕的情景,更是掀起了學(xué)做杯子蛋糕的風(fēng)潮。
確實,與法國甜點的精致、充滿歷史傳說的風(fēng)格比起來,杯子蛋糕充滿了紐約風(fēng)格:簡單、直接、個人化,又那樣豐富多彩。叫人怎么不愛呢?
在生活廣泛藝術(shù)化的今天,甜點與藝術(shù)之間也總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有時候,人們可能無法辨明甜點的真諦到底是美味或者只是——美,我想這不能怪人類,我們對甜的需求與對美的需求其實很相似。
這個人是安迪·沃霍爾。
波普大師安迪·沃霍爾其實還出過食譜——沒有照片,全部都是他親手繪制的彩圖片來展示。
食譜的名字叫“wild raspberries”(野樹莓),是1959年安迪·沃霍爾和朋友蘇西·法蘭克福以及自己的媽媽合作的手工烹飪書。
原本創(chuàng)作它的目的,據(jù)說是為了譏諷潮流——那些上世紀50年代非常流行的法國烹飪書籍。但在這本書里,比“諷刺”更明顯的,難道不是那些讓人過目難忘的甜點圖畫嗎?在這個食譜中,安迪·沃霍爾淋漓盡致地發(fā)泄了他對食物的愛,尤其是甜食——冰激凌、小蛋糕,琳瑯滿目,又是如此迷人。
安迪·沃霍爾一生對甜食很迷戀,據(jù)說由于太喜歡甜食,小時候媽媽叫他“candy Andy”,每當安迪畫一幅畫給媽媽的時候,她就會給安迪一條他最喜歡吃的巧克力。他也曾說過:“我的晚餐食譜里擺在首位的永遠是面包和果醬,雖然每晚我都會買一大塊肉進行烹煮,但剩下的都是肉,我只喜歡糖,除了糖,別的食物在我看來都無關(guān)緊要?!?/p>
講真,按照這本書上的食譜,大概做不出真正的甜點來。畢竟這本書就是宣稱為“不做飯的人”而出的。但是有了安迪·沃霍爾的畫,還有誰要在意這種事?。?/p>
這個人是凱特琳·弗里曼。
弗里曼是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五樓藍瓶子咖啡館的甜品師。她醉心于現(xiàn)代藝術(shù),接二連三推出以現(xiàn)代藝術(shù)為藍本的創(chuàng)意甜點。
如果你是現(xiàn)代藝術(shù)愛好者,或者只是喜歡蒙德里安的作品,碰巧又喜歡新奇甜點,就很容易對凱特琳·弗里曼的作品一見傾心。因為她最為人熟知的,就是蒙德里安蛋糕(Mondrian Cake)。這塊現(xiàn)在被無數(shù)人模仿的蛋糕是香草和甘納許巧克力口味的,切開看,每片橫截面都帶有黃、紅、藍的蒙德里安標志性色塊,中間用巧克力線條區(qū)隔。
不知道大家是因為蒙德里安而喜歡上了甜點師弗里曼,還是甜點師讓蒙德里安的作品讓更多大眾所熟知呢?
每個動人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背后,都會有平凡卻瘋狂的小故事。凱特琳·弗里曼是念藝術(shù)系的。2000年,她參觀了一場Wayne Thiebaud(一位美國波普藝術(shù)家)的展覽,對藝術(shù)家筆下的繽紛蛋糕難以忘懷,于是決定要進行一系列的蛋糕攝影創(chuàng)作。
當然,第一步她得先學(xué)做蛋糕,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卻是她愛上了做蛋糕,于是干脆改行和她的師傅一起開了蛋糕店!后來,她的丈夫詹姆斯·弗里曼在舊金山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開起了咖啡館,她也加入,繼續(xù)將熱愛的藝術(shù)作品設(shè)計成可口的甜點。
凱特琳·弗里曼常坐在美術(shù)館內(nèi),對著作品構(gòu)想著自己的糕點制作,她在廚房里盡情釋放靈感,把許多現(xiàn)代藝術(shù)作品轉(zhuǎn)化成甜品杰作。從馬蒂斯凍糕到弗里達曲奇再到富勒熱巧克力,這些甜點完全會擊中藝術(shù)愛好者和美食家的心?!拔一耸瓴沤K于知道我要的是什么?!?凱特琳·弗里曼說。藝術(shù)家變蛋糕師傅,你能不愛這樣的跳tone嗎?
甜食心理研究院
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一天沒有甜就會暈厥星人”內(nèi)心深處那治愈又甜美的小宇宙。
在甜食控的世界里,“甜”有云朵一樣的觸感,花朵一般的滋味,甜蜜蜜軟綿綿的,幾乎和幻境一般完美。人們的心情就像是汽水搖晃出來的泡沫,膨脹而浮夸。忍不住想要嘗些甜頭,再多一點,再甜一點……所以咯,前方高甜,咸黨、辣黨、自控力超強黨等非戰(zhàn)斗人員請迅速撤退。
酷愛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我的日常一天是這樣的:早餐吃豆沙包,午餐前先來一塊悠哈奶糖,下午茶更是各種甜味補給,芝士蛋糕配木瓜牛奶或者再來一包巧克力味爆米花;晚餐怕肥就省略吧,取而代之的是一袋蛋卷……
——你好鼓風(fēng)機
會在半夜瘋狂地想吃甜食,不吃就像犯毒癮一樣難受得要命,我稱之為夜間甜食依賴癥。最愛的凌晨甜食:蛋塔、奶糖、米酒小圓子。
—— 林格物
上下班路上的蛋糕店里所有的品類都在心中有完美排序。
——愛說石化
在一切有咸甜之爭的食物口味選擇中,旗幟鮮明地支持甜黨!
——咚小姐
只吃自殺式甜點(膩死自己)。
——過度可可
對一個吃素的人來說,甜食就是我的肉。
——李麻花
沈陽零下二十度我也能為了雙皮奶出門去。
——長夜白口香糖
是不是偶爾失落的世界里,更需要一些甜?
我等庶民的精神世界遍布陷阱和低谷?;倚?、憤怒、傷心、寂寞時而襲來……有人去廟里求簽,而我沒有宗教信仰。我只知道困苦時能遇上一塊芝士蛋糕或是熔巖巧克力,一切不幸都會迎刃而解。甜食,就是我的宗教!
——玻璃洋蔥33
甜食就是在某個“很想死一下”的時刻讓自己幸福一下的簡單路徑。
——燒腦boy
吃甜就像在吃安全感,每當我失落的時候特別想吃甜食來彌補心底的不安。
——帥氣的鞠又青
可以讓悲傷溺死在甜食里。有時突然不可抑制地買了許多甜食,沒有意識地吃而且停不下來。借此抒發(fā)情感,或者懷念某人。
—— 翻騰的小豆?jié){
糖能抑制抑郁,親測有效,暫時沒發(fā)現(xiàn)其他東西能代替吃到甜食帶來的爽。
—— 白馬小公舉
渴望被治愈的時候,從心底需要甜的!甜的?。√鸬模。?!
——戴眼鏡的小狐貍
股市一片綠的時候,如果沒有超高糖分來讓我 “熔斷”一下,轉(zhuǎn)移注意力到減肥、糖尿病上面……這人生吶!簡直沒法兒過了!
——小橙子
關(guān)于吃甜,你有哪些奇怪的需求?
偶爾吃完甜不刷牙,帶著滿嘴的甜味進入夢鄉(xiāng),那叫一個春風(fēng)沉醉。
——肥羅要長蘑菇啦
吃甜食時搭配更甜的飲料,譬如可樂、美祿、甜湯、香草特調(diào)咖啡、熱巧克力、西瓜汁等等。
——月月鳥
不吃甜食就會暈倒星人表示,吃到特別正點的重芝士蛋糕時,會忍不住站起來跳舞,還是那種很傻叉傻叉的卡通舞。
——Mean啦啦啦
熱愛收集/體驗各種重口味糖果,譬如茴香夾心的薄荷糖、鹽甘草糖、生姜軟糖、辣味糖、熏羊肉味焦糖、牡丹水稻糖等等。
—— 就是這么如風(fēng)
用酸奶兌紅酒、伏特加兌益力多。紅酒加了酸奶之后會變成可愛粉紅色,然后你還可以放進去一顆薄荷糖,味道奇妙極了。
——慵懶懶蛋蛋
愛吃烤棉花糖,烤了以后變成小焦黃的脆皮以及融化后有點冰淇淋口感的內(nèi)餡,那叫一個外焦里嫩。這經(jīng)常是我野外BBQ的壓軸甜點!
——Alvin 煮拉面
每次看恐怖片前,必須準備“S'more”的美式高熱量黃金組合(即餅干+巧克力+棉花糖)壓驚。所以我最愛看恐怖片啦!
——飯餅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