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814.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08-0035-01
已知采用過高溫度孵化的種蛋不如采用適宜溫度孵化的種蛋那樣有較好的出雛率。然而,有關較高孵化溫度對出殼雛雞生產(chǎn)性能直接影響的信息卻很少。
美國安偉捷產(chǎn)品開發(fā)中心開展了兩項試驗,以研究在孵化中期至后期提高蛋殼溫度對種蛋孵化率、雛雞質量、卵黃囊、心臟、消化器官以及肉雞生產(chǎn)性能的影響。
每個試驗設3個處理組。蛋殼的溫度用Gemini數(shù)據(jù)記錄器測量,該記錄器能向可實時訪問的無線播報系統(tǒng)上傳數(shù)據(jù)。對孵化箱中的條件進行了必要的改變,以保持需要的蛋殼溫度。從入孵到孵化的第10天,所有種蛋都保持相同的蛋殼溫度——37.8 ℃。處理組1為對照組,蛋殼溫度一直設為 37.8 ℃直至轉入出雛機。處理組2和處理組3從孵化的第11天至轉入出雛機蛋殼溫度分別設為38.1 ℃和39.4 ℃。
在第一個試驗中,每個處理組使用來自38周齡的Ross 308肉種雞所產(chǎn)的2 310枚種蛋。將這些種蛋進行孵化,并記錄整個出殼過程的出殼數(shù)據(jù)。在出雛和入舍、飼養(yǎng)到38日齡時對雛雞質量進行評估。整個孵化期蛋殼溫度為37.8 ℃的處理組,相比蛋殼溫度為38.1 ℃或39.4 ℃的處理組,有較好的孵化率、較高的高質量雛雞比例、較高的38日齡體重以及較好的38日齡飼料轉化率。
在第2項試驗中,每個處理組采用39周齡Ross 308和Ross 708肉種雞所產(chǎn)的各1 815枚種蛋。記錄整個孵化過程的孵化數(shù)據(jù)。于出殼、入舍和53日齡對雛雞進行質量評估。試驗組的條件與第一項試驗一致。
整個孵化期采用37.8 ℃蛋殼溫度進行孵化的種蛋,相比用38.1 ℃或39.4 ℃蛋殼溫度孵化的處理組,具有較高的孵化率和53日齡體重。與其他兩個蛋殼溫度較高的處理組相比,對照組雛雞具有較重的心臟以及較高的無卵黃體重百分比。
與采用較高蛋殼溫度孵化的處理組中的Ross 308和Ross 708種蛋相比,整個孵化期采用37.8 ℃恒定蛋殼溫度孵化的雛雞出現(xiàn)了較少的跗關節(jié)發(fā)紅、臍發(fā)育不良情況,同時殘留卵黃重量較低,53日齡活力較高。
在這2項試驗中,采用較高孵化溫度的種蛋出現(xiàn)了預期的孵化率。當孵化的第11~18天施以較高的蛋殼溫度后,肉雞的生產(chǎn)性能會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