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乳酸菌是一種安全、優(yōu)質、高效的益生菌,具有調節(jié)動物腸道菌群平衡,提高動物免疫力、生產性能等作用。在國家逐步禁用抗生素添加劑的前提下,作為安全性最高的益生菌受到廣泛關注。本文在介紹乳酸菌分類、生理特性的基礎上,重點論述其維持動物機體微生態(tài)平衡、營養(yǎng)作用、增強機體免疫性能等機理,及其在養(yǎng)豬生產中的應用,并對其研究方向和應用前景做了展望。
關鍵詞:乳酸菌;豬;免疫
中圖分類號:S816.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769(2016)10-0037-04
飼用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會引起藥物殘留、細菌耐藥性等問題,對畜產品安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危害。在限用和禁用飼用抗生素的前提下,研發(fā)安全、高效的新型飼用抗生素替代品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是人和動物消化道的優(yōu)勢菌群,絕大多數(shù)乳酸菌及其代謝產物對人和動物無毒、無害、無副作用,并且在宿主機體內發(fā)揮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1]。研究表明,乳酸菌及其代謝產物通過調節(jié)腸道內的酸性環(huán)境、使腸道菌群保持平衡、抑制有害菌的生長發(fā)育,可以有效提高宿主的生長健康狀況[2],還能通過加強宿主對有害菌的免疫來提高機體抗病力[3]。
1 乳酸菌的分類和生理特性
乳酸菌是一群形態(tài)、代謝性能和生理學特征不完全相同的革蘭氏陽性菌的總稱[4],定義為:細胞為桿狀或球狀,革蘭氏染色陽性,不產生過氧化氫酶,消耗的葡萄糖50 %以上產生乳酸,不形成內孢子,無運動性,或僅少數(shù)有運動性的細菌[5]。
1.1 乳酸菌的分類
乳酸菌是原核生物細菌,屬于真細菌綱(Eubacteriac)真細菌目(Eubacteriales)的乳酸細菌科(lactobacillaceae)。自然界發(fā)現(xiàn)的乳酸菌在分類學上至少有23個屬,220多種。根據(jù)細胞呈球狀或桿狀,又分成乳酸桿菌族和鏈球菌族。乳酸桿菌族只包括桿狀的乳酸菌,直或微彎的桿菌單個或成鏈,有時呈長絲狀并不能產生假分支,包括:乳酸桿菌屬(Lactobacillus)、真細菌屬(Eubacterium)等,其中以乳酸桿菌屬最重要[6]。鏈球菌族的菌種為球狀或稍長一些的橢圓球狀,包括鏈球菌屬(Streptococcus)、明串珠球菌屬(Leuconostoc)等。我國農業(yè)部允許用作飼料添加劑的乳酸菌有:干酪乳酸菌、植物乳桿菌、糞鏈球菌、屎鏈球菌、乳酸片球菌、嗜酸乳桿菌、乳鏈球菌7種[7]。
根據(jù)乳酸菌的來源,可將其分類為植物源乳酸菌和動物源乳酸菌。來源于動物的乳酸菌,菌種處于相對不穩(wěn)定狀態(tài),且耐酸能力差;食用后,絕大部分被胃酸和膽汁酸殺死,而且機體容易因動物蛋白過敏發(fā)生排斥反應;植物源乳酸菌比較穩(wěn)定,耐酸能力強,動物大量攝入不會出現(xiàn)異體蛋白過敏,且乳酸菌的活力高,容易在小腸內定植,發(fā)揮強大而穩(wěn)定的生物學功效。
1.2 乳酸菌的生理特性
乳酸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不形成芽孢(個別屬除外),不運動或少運動,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厭氧型,適合于在含氧量低或無氧的環(huán)境中生長,不耐高溫,但耐酸的球菌或桿菌[8]。代謝類型為異養(yǎng)厭氧型,除了需要可發(fā)酵碳水化合物外,還需要多種氨基酸、維生素(核黃素、泛酸、煙酸、硫胺素、葉酸、生物素)、嘌呤和嘧啶等。乳酸菌家族相當龐大,適宜在偏酸的環(huán)境中生長,能利用可發(fā)酵糖產生大量乳酸,有微弱分解蛋白質和脂肪的能力,乳酸菌觸酶呈陽性,不僅是動物消化道中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有益菌群,且在農業(yè)、工業(yè)和醫(yī)藥等領域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
2 乳酸菌的作用機理
2.1 抑制病原菌,調節(jié)消化道微生態(tài)平衡
動物在健康狀態(tài)下,胃腸道內寄生著大量作為一個整體存在、與宿主保持相對平衡穩(wěn)定狀態(tài)、且種類、數(shù)量和定植部位相對穩(wěn)定的微生物菌群,各菌群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起營養(yǎng)生理學作用。菌群平衡對機體的健康十分重要,乳酸菌是其中的優(yōu)勢菌群,它穿越胃酸屏障后,通過粘附、競爭排斥、占位和產生抑制物,能夠調節(jié)微生態(tài)平衡,拮抗腸道病原菌,阻礙特定病原菌的黏附和定植,保障動物宿主處于正常生理狀態(tài)。其作用機理:
2.1.1 定植腸上皮細胞,競爭性排斥致病菌
乳酸菌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Peptidoglycan,PG)、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表面蛋白(Surface Layer Protein,SLP)和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組成[9]。組成成分具有微生物相關分子模式功能,可以識別宿主腸黏膜上的特定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SLP為乳酸菌細胞壁最外層的單分子亞結晶體排列蛋白,C端區(qū)域具有較高的同源性,作用為主要負責蛋白對細胞外膜的錨定;N端區(qū)域具有較大的變異性,作用為主要與蛋白的自身組裝和菌體對細胞的黏附有關。因而,表面蛋白既可以調節(jié)其結合上皮細胞的能力,又能夠抑制病原菌的黏附,使乳酸菌與腸黏膜細胞緊密結合,在其表面定植占位,阻止病原菌繁殖[10]。
2.1.2 營養(yǎng)競爭
乳酸菌在宿主腸上皮細胞上定植,且為優(yōu)勢菌群,與腸道內源性及外源性潛在致病菌在腸上皮細胞的黏附、定植存在競爭性;乳酸菌和病原菌的生長繁殖,都需要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微生物和其他營養(yǎng)物質,乳酸菌通過競爭營養(yǎng)物質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長。
2.1.3 代謝產物抑制致病菌,調節(jié)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
乳酸菌能夠產生大量的細菌素、乳酸、過氧化氫等代謝產物,細菌素是乳酸菌代謝產生的肽類物質,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原菌,抑制病原菌在腸道內的生長繁殖[11],而產生菌對細菌素有自身免疫性。嗜酸乳桿菌產生的細菌素Lactacin B、植物乳桿菌產生的細菌素plantaricin等,均可通過干擾細菌細胞膜通透性殺死細菌[12]。乳酸是一種重要的抗菌物質,可以通過螯合金屬離子和改變細菌細胞膜的通透性來發(fā)揮抑菌作用;乳酸還能降低宿主腸道pH和氧化還原電位(Oxidation-Reduction Potential,ORP或Eh)值,使腸道處于酸性環(huán)境,抑制病原菌的生長;乳酸菌產生的過氧化氫也是一種重要的抗菌物質,如格氏乳桿菌L.gasseri CRL1421產生的乳酸和過氧化氫能使金黃色葡萄球菌細胞膜崩解,使細胞內容物深處,從而起到抑菌作用[13]。
2.2 菌體自身和代謝產物的營養(yǎng)作用
乳酸菌本身為菌體蛋白,富含多種營養(yǎng)物質,能夠直接被宿主動物利用,為其提供必需氨基酸、各種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維生素K等)、促生長因子、多種酶類等,并且能夠促進宿主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及元素的消化吸收和代謝。
乳酸菌能夠分解進入宿主動物腸道的營養(yǎng)物質。通過乳酸菌酶作用,將食物中的大分子降解為小分子肽和游離氨基酸,通過產生磷酸蛋白酶,將α酪蛋白分解為氨基酸和微小的奶酪脂肪肽,提高動物對蛋白的消化吸收效率。通過乳糖酶作用,將乳糖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其中葡萄糖經發(fā)酵成為乳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合成宿主動物生長發(fā)育所需的多種維生素,如B族維生素、煙酸、泛酸和葉酸等;乳酸菌發(fā)酵可以少量降解脂肪,增加動物乳中游離脂肪酸和揮發(fā)性脂肪酸的含量,其代謝產物乳酸等,為消化道提供了酸性環(huán)境,維持體液和電解質的平衡,促進常量及鈣、鐵、鋅、鎂等微量元素的吸收代謝,起到促進營養(yǎng)物質吸收和調節(jié)動物內源代謝的作用[14]。產生的有機酸可以加強腸道的蠕動和分泌,而且一般消化酶的最適pH偏酸性(淀粉酶6.5、糖化酶4.4);在胃腸道酸性環(huán)境中,胃蛋白酶活性升高,進而反饋性的促進胰腺分泌,各種消化酶的分泌量增多,提高動物對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吸收能力。
2.3 增強機體免疫能力
乳酸菌通過兩種方式提高動物機體的免疫力:通過提高特異性免疫水平提高免疫力,通過非特異性免疫提高機體抗病能力。
2.3.1 非特異性免疫作用
乳酸菌可作為非特異性免疫調節(jié)因子,激活宿主免疫細胞,表現(xiàn)為可以增強多形核白細胞、單核吞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NK)活力,刺激單核因子、活性氧和溶酶體酶的分泌。
乳酸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為肽聚糖,主要通過Toll樣受體2(Toll-Like Receptors-2,TLR2)的介導來發(fā)揮非特異性免疫作用。TRL2優(yōu)先識別二氨基庚二酸型(Dap型)肽聚糖片段[15],兩者結合,增加白細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IL-2、IL-5、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細胞因子的產生量,提高機體免疫能力。
根據(jù)乳酸菌細胞壁中的LTA在細胞表面的固定方式,將其分為壁磷壁酸(Wall-Teichoic Acid,WTA)和脂磷壁酸(Lipoteichoic,LTA)。LTA跨過肽聚糖層,末端的磷酸與質膜中糖脂的寡糖基共價連接,可以作為黏附分子與腸上皮細胞結合,也可以作為配體與宿主免疫細胞上的TRL2結合,調節(jié)TNF-α的水平。
EPS是乳酸菌在生長代謝過程中分泌的細胞壁外多糖化合物,可降解腸粘膜上皮細胞的與潛在致病菌和細菌毒素結合的受體,分為兩種:莢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緊密的依附在乳酸菌表面形成莢膜;黏液多糖(Slime Polysaccharides,SPS),比較松散的分布在細菌表面。CPS含量低的環(huán)境,反而能夠提高了鼠李糖桿菌的黏附能力和生物膜的形成能力,CPS含量高,可以保護該桿菌抵抗腸道先天性免疫因子[16,17]。
2.3.2 特異性免疫作用
乳酸菌的特異性免疫應答,通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來實現(xiàn)。體液免疫可以通過加強黏膜表面和血清中IgA、IgM和IgG水平來實現(xiàn);通過激活巨噬細胞、B淋巴細胞、NK細胞,促進白細胞介素和干擾素(Interferon,IFN)等細胞因子的產生來完成細胞免疫,加強機體的免疫力[18]。
宿主受到刺激發(fā)生免疫反應,使抗原物質通過M細胞(Membranous/ microfold cell)進入回腸派伊爾結,激活Th2細胞,生成有效的IgA生成因子,黏膜淋巴結和固有膜淋巴結分泌產生IgA,IgA結合腸上皮腺體細胞的分泌物,形成了抗蛋白酶水解的SIgA抗體,該抗體能夠與毒素、病原微生物和抗原物質相結合,防止抗原的粘附與吸收,在局部抗感染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免疫球蛋白IgM與抗原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并及時與補體結合,起到溶解病原體,進而發(fā)揮免疫調節(jié)作用。乳酸菌具有抑制IgE產生的作用,可以抑制其引起的Ⅰ型超敏反應。
乳酸菌可以提高巨噬細胞的吞噬能力,也可以改變其產生的細胞因子,蘇廣偉等[19]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乳酸桿菌通過細胞壁中的PG,刺激免疫調節(jié)細胞因子相關基因的表達,釋放細胞因子;該機制可能是通過激活TLR-NF-κB相關信號通路實現(xiàn)的:乳酸菌啟動病原相關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如TLR識別PG后,信號由TIR區(qū)域向胞漿內傳遞,激活NF-κB等轉錄因子和蛋白激酶,釋放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TNF-α、CO合成酶,在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中發(fā)揮作用。
2.4 其它作用
現(xiàn)已發(fā)現(xiàn),乳酸菌產生的有機酸中的乙酸鹽、丙酸鹽和乳酸鹽通過調節(jié)脂肪代謝,具有降低血漿和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同時對升高HDL有一定作用[21]。研究表明降低膽固醇能力最強的是嗜酸乳桿菌 [20];乳酸菌具有抗腫瘤作用,作用方式是抑制致突變酶的活性,提高機體抵抗力,以及發(fā)酵分解致癌物N-亞硝基胺。乳酸菌可以產生一些特殊的酶系,如合成多糖的酶系、分解脂肪的酶系、合成維生素的酶系等,可提高食品的儲藏性能和賦予發(fā)酵食品特有的風味等作用。
3 在養(yǎng)豬生產中的應用
3.1 在哺乳仔豬上的應用
仔豬培育是生豬產業(yè)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養(yǎng)好仔豬對生豬產業(yè)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對提高養(yǎng)殖者的經濟效益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哺乳仔豬飼料中添加或給仔豬灌服乳酸菌制劑,可以提高仔豬的生長性能和免疫力。楚青慧等[21]通過在飲水中添加乳酸菌研究其對哺乳仔豬生長性能、血清生化指標及糞便微生物數(shù)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實驗組仔豬斷奶中、平均日增重、仔豬皮毛發(fā)育狀況平分較對照組均極顯著提高(P<0.01),其腹瀉率有降低趨勢。郭志杰等[22]研究結果表明乳酸菌飼喂的哺乳仔豬(7~28日齡)與對照組相比,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腹瀉率差異均不顯著,說明乳酸菌制劑可以替代抗生素應用于哺乳仔豬。石英軍等[23]用德氏乳桿菌灌服哺乳仔豬,研究結果表明:仔豬腸道粘膜中SigA、IL-2、IL-4含量以及淋巴細胞數(shù)量增加。戴兆來等[24]研究結果表明:4株乳酸菌(S1、L7、L17、L18)以FOS+inulin為底物,S1和混合乳酸菌均能很好的抑制腸毒素大腸桿菌K88和混合大腸桿菌的生長,混合乳酸菌抑菌效果優(yōu)于單菌S1,飼喂后哺乳仔豬腹瀉率降低。
3.2 在保育豬上的應用
乳酸菌制劑具有調節(jié)保育豬腸道微生態(tài)平衡的作用,進而對保育豬的生長性能、飼料轉化率、免疫功能等具有一定影響。袁世超等[25]研究乳酸菌制劑A203和A190對保育豬糞便和腸道中微生物及其生長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添加乳酸菌的兩個實驗組,在調節(jié)保育豬糞便和腸道菌群平衡、采食量、日增重、料重比、腹瀉率和病死率指標上,均優(yōu)于添加抗生素實驗組,說明乳酸菌制劑完全可以替代抗生素用于保育豬生產。楚青慧等[26]研究了保育仔豬飼喂不同劑量乳酸菌,其生產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飼喂乳酸菌的3個試驗組(乳酸菌菌落數(shù)0.5×1011、1×1011、1.5×1011,添加量50 mL、100 mL、150 mL)的飼料增重比對照組分別降低了25.00 %(P<0.05)、11.86 %(P>0.05)和17.37(P>0.05);3個試驗組平均日增重比對照組均有所提高,50 mL組提高21.17 %(P<0.05);飼喂乳酸菌對保育豬皮毛和腹瀉情況均有明顯改善;50 mL組血清尿素含量比對照組低22.22 %(P<0.05);試驗組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IGF-1)含量比對照組分別提高了1.73 %(P>0.05)、7.86 %(P<0.05)和12.65(P<0.05);結果表明飼喂乳酸菌液能改善保育豬健康狀況,提高生產性能。
3.3 在育肥豬上的應用
在集約化養(yǎng)殖模式下,養(yǎng)殖者注重育肥豬的生長和產肉性能,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者首選優(yōu)質安全豬肉,通過添加乳酸菌可提高豬健康狀況,提升豬肉品質。張?zhí)礻柕萚27]研究了乳酸菌對育肥豬生長性能、胴體性狀及肉質特性的影響,結果表明:飼喂乳酸菌可提高育肥豬的平均日增重,對飼料轉化率有提高趨勢,對豬的成活率有改善,且可提高育肥豬的階段收益,提高胴體長,對眼肌面積有提高趨勢,對豬肉嫩度和總膠原含量有提高趨勢,可提高肌肉肌苷酸含量,可改善肌肉滋味,有降低豬肉中總膽固醇趨勢,有升高肌肉中氨基酸總量、鮮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的趨勢,可提高豬肉的抗氧化性,減少肉中過氧化物的產生。相偉等[28]的研究結果表明:飼喂乳酸菌能夠顯著提升豬肉的風味和營養(yǎng)等品質特性,其作為商品肉豬肉質改良的飼料添加劑具有獨特的開發(fā)利用價值。
4 展望
乳酸菌在應用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菌種活力不穩(wěn)定,活菌制劑的保存及飼料成分對乳酸菌制劑的影響等,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和研究實踐的不斷深入將逐步解決這些問題。隨著人們對豬肉品質及安全關注程度的提高,在國家限用和逐步禁用抗生素的前提下,乳酸菌作為安全性能最高的益生菌,具有調節(jié)動物腸道菌群平衡,提高動物免疫力、生產性能等作用,具有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無藥物殘留、成本低的特點,在養(yǎng)豬業(yè)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