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水稻矮縮病是長江以南諸省水稻的多發(fā)病,也是常見病。對該病毒進行研究分析,總結規(guī)律及制定預防措施,既是當務之急,也是治標根本。結合三江縣的水稻生長情況進行具體闡述。
關鍵詞 水稻;矮縮病;三江縣
中圖分類號:S51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0.020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位于廣西北部,是湘、桂、黔交界處,屬于亞熱帶南令嶺濕潤氣候區(qū),山地谷地,耕地面積1.3091萬hm2,其中水田8 560 hm2。全年降水量豐富,氣候濕潤,溫差較小,適宜水稻種植。但近年來,水稻矮縮病發(fā)病頻繁,導致667 m2產減產40%左右,引起了縣委、縣政府及農業(yè)部門的注意。所以對水稻矮縮病病毒進行研究分析,總結規(guī)律及制定預防措施,是事關全縣農業(yè)發(fā)展的大事,迫在眉睫。
1 水稻矮縮病癥狀及病理研究
水稻矮縮病可以分有5種:普通矮縮病、黑條矮縮病、黃化矮縮病、鋸齒葉矮縮病和草叢矮縮病。結合三江縣水稻病因現(xiàn)狀,本文主要針對普通矮縮病進行研究及探討[1]。
普通矮縮病靠葉蟬、飛虱傳播。葉蟬、飛虱會長時間在稻田逗留,伺機將病毒留存葉面,危害水稻生長的各個時期。水稻苗期感染此病毒后,發(fā)育不良,植株矮小,分蘗增多,水稻病葉出現(xiàn)白色點狀線條,甚至呈現(xiàn)扭曲或皺縮狀。具體體現(xiàn)為秧苗期病株顏色深綠,植株矮小,心葉葉片短小而僵直,生長緩慢,葉枕間距縮短,其葉鞘被包裹在下葉鞘里,后期不能抽穗,常提早枯死。水稻苗期至分蘗期感染此病毒后,分蘗多少基本固定了,一般不再分蘗,當然也不會抽穗。怕移栽,一旦移栽的話,大多枯死。具體表現(xiàn)為分蘗期病株分蘗增多叢生,上部數片葉的葉枕重疊,心葉破下葉葉鞘而出或從下葉枕口呈螺旋狀伸出,葉片短而僵直、皺折,葉尖略有扭曲畸形。植株矮小,主莖及早生分蘗尚能抽穗,但穗頭難以結實,包穗或穗小。水稻孕穗期感染此病毒后,雖然豐收在望,但也會造成減產,因為多容易發(fā)生穗頸縮短、包穗、抽小穗的現(xiàn)狀。具體體現(xiàn)為抽穗期全株矮縮叢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對遲而小,半包在葉鞘里,劍葉短小僵直;在中上部葉片基部可見縱向皺褶;在莖稈下部節(jié)間和節(jié)上可見蠟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條脈腫。
普通矮縮病毒英文為RDV,該病毒基因由12條雙鏈RNA組成,通過與蛋白質的組合,成為復合型病毒體。由于12條雙鏈RNA由片段組成,所以在實驗室很容易發(fā)現(xiàn)其生存弱點。RDV病毒粒子為正十二面體,直徑
77 mm,有雙層外殼蛋白,無刺凸,內含基因組,單拷貝的。對此研究文章頗多,這里不再贅述。
2 水稻矮縮病發(fā)病規(guī)律
總結出三江縣水稻矮縮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矮縮病毒對溫度與濕度有要求,也就是溫度26 ℃以上,濕度在70%~90%,這恰恰是三江縣的氣候條件。至于三江縣冬季,溫度也在1~7 ℃,引起矮縮病毒的葉蟬、飛虱若蟲和成蟲越冬成活率較高,故而危害較大。水稻矮縮病的初次侵染者就是越冬的葉蟬、飛虱若蟲,這些若蟲在立春就可化為成蟲,此時的早季稻就會遭其侵襲,然后的中稻、再生稻等就會受到禍連[2]。
以三江縣獨峒鄉(xiāng)八協(xié)村條昌屯農戶楊炳忠2013年為例,當時其種植中稻品種丫兩優(yōu)6號與中浙優(yōu)1號,播種時間為5月1日,扦秧時間為6月3日,總共各種植
0.13 hm2。其中丫兩優(yōu)6號2塊田,其中一塊用藥時間為:秧田打1次“送嫁”藥,返青期打1次藥,分蘗期打1次藥,孕穗期打1次藥;另一塊田是秧田打一次“送嫁”藥,分蘗期打1次藥。中浙優(yōu)1號也是2塊田,用藥時間同上。楊炳忠4塊田的其他田間管理一樣,只是用藥次數不同,水稻普通矮縮病發(fā)生的概率也就不同(見表1)。通過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稻品種自身抗病的強弱不同外,水稻普通矮縮病發(fā)生的概率與用藥次數有著密切的關系。要做到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3 防治措施
水稻普通矮縮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稻葉蟬、稻飛虱傳毒所致,因此在防治上應因地制宜,采取農業(yè)防治為基礎,實行綜合防治,以控制葉蟬、飛虱的危害。抓好農業(yè)防治,大田發(fā)病,及時排水曬田,耘田薅腳,拔除少數中心病株,滅除稻飛虱、稻葉蟬,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第一次藥劑浸種。方法:用基因活化劑20 g加20%苯醚·咪酰胺10 g對水30 kg,或基因活化劑浸種專用型1代(2 g)對水3 kg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3 g,水溫30~40 ℃,藥液以淹沒種子為度,按常規(guī)方法浸種。作用:活化劑加苯醚·咪酰胺,可激活種子活性,提高發(fā)芽率高、抗低溫冷害、生根快、苗壯苗齊。防治爛種爛芽、惡苗病、立枯病、苗稻瘟和胡麻葉斑病等病害。
第二次重點抓好秧田和“送嫁藥”防治2。方法:秧苗2葉1心期、移栽前5 d左右施藥。667 m2用80%烯啶·吡蚜酮(3包)+氯蟲苯甲酰胺或80%烯啶·吡蚜酮(3包)+基因活化劑20 g加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20 g或75%肟菌·戊唑醇15 g對水50 kg噴霧。作用:烯啶·吡蚜酮防治稻飛虱等,預防水稻矮縮病。活化劑加氯溴異氰尿酸、肟菌·戊唑醇防治爛秧、立枯、綿腐、苗瘟和矮縮病等病害[3]。
第三次突擊抓好分蘗期“矮縮病”防治。方法:分蘗期施藥。感病品種或發(fā)病田:667 m2用80%烯啶.吡蚜酮(3包)或80%烯啶.吡蚜酮(3包)+基因活化劑
20 g+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30 g或75%肟菌·戊唑醇15 g對水50 kg噴霧。發(fā)病田用上述配方,間隔5 d打
1次,連防2~3次。作用:分蘗期用烯啶·吡蚜酮主治稻飛虱等預防矮縮??;活化劑加氯溴異氰尿酸主治矮縮病,兼治紋枯病、葉瘟、僵苗等病害,促進有效分蘗。
第四次防病促抽穗促增產。方法:破口前5 d施藥。667 m2用80%烯啶.吡蚜酮(2包)+基因活化劑20 g+30%苯甲·丙環(huán)唑乳油(松井·苗樂多)10 g或20%苯醚·咪酰胺20 g或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30 g對水30~45 kg噴霧。如稻飛虱多可再加敵敵畏。作用:防治稻飛虱、稻葉蟬、紋枯病、穗頸瘟和稻曲病等病害;抗高溫、干熱風及寒露風。促使水稻抽穗整齊,青稈黃熟,谷粒飽滿,品質提高。
水稻普通矮縮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稻葉蟬、稻飛虱傳毒所致。因此,在防治上應因地制宜,采取農業(yè)防治為基礎,結合治蟲,實行綜合防治,以控制其危害。
一是農業(yè)防治。大田發(fā)病,及時排水曬田,耘田薅腳,拔除少數中心病株,滅除稻飛虱、稻葉蟬,適當追施氮肥,效果良好。
二是消滅蟲源。除結合積肥,冬季或早春和每季水稻收割前鏟除田邊、溝邊雜草外,“雙搶”中應邊收、邊挑稻草、邊犁并及時使用石灰與耙田,邊在田埂噴藥,消滅遺留蟲源。
三是抓好“四田一埂”防治。即早、晚稻秧田,綠肥留種田,一季晚稻田,早插晚稻田,和址秧、插秧后田埂四周及時進行防治。
四是藥劑防治。一般當早稻秧田每平方米有蟲5~10頭/m2,晚稻秧田有蟲10~20頭/m2,早晚稻本田從移栽到分蘗盛期,平均每叢有蟲2~3頭;分蘗末期到孕穗期,平均每叢有蟲5~15頭,均應進行防治??蛇x用藥劑及使用方法有:667 m2用80%敵敵畏乳油100 g,或40%樂果乳油150~200 g,或40%氧化樂果75 g,加水600~800 kg潑澆;667 m2用2%葉蟬散粉劑1.5~2.5 kg噴施;667 m2用40%樂果100 g,或50%馬拉硫磷乳油75 g,分別加稻瘟凈100 g,加水600~800 kg潑澆。也可667 m2用3%速滅威粉劑或2%葉蟬散粉劑1.5~2.5 kg,拌細土20~25 kg撒施。一般秧田、本田封行前和田邊采取噴霧,封行后采取毒土撒施或潑澆。施藥時,先四周,再中間。
參考文獻
[1]顧永林.水稻矮縮病的研究[J].農業(yè)災害研究,2012,2(1):1-5.
[2]焦永久.水稻矮縮病出現(xiàn)的原因及對策[J].吉林農業(yè),2011(4):131.
[3]向毓,廖志華.水稻矮縮病的發(fā)生與防控技術[J].現(xiàn)代農村科技,2011(12):28.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