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重現(xiàn):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p>
親愛的小朋友,你還記得嗎?之前我們講“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時講了“待價而沽”這個成語。(小獼猴:講了也請再講一遍,因為那是在4月增刊上講的,有的小朋友可能沒有這期雜志哦。)
子貢問孔子:“有一塊美玉,是放在盒子里藏起來,還是求個好價錢賣了?”子貢的意思是,老師,您就像一塊藏在盒子里的美玉一樣,本來可以去求一個官職做做的,這樣可以實現(xiàn)抱負,還可以生活富足??鬃诱f:“賣了賣了,等到好價錢就賣了?!?/p>
請看原文,原文是“賈”,不是“價錢”的“價”哦。有人認為“賈”就是現(xiàn)在的“價”字。這么說也沒錯,因為我們的成語字典也是“待價而沽”,不是“待賈而沽”。不過,古代的“賈”還有商人的意思。這里要解釋一下。古代的“賈”是坐著賣東西的商人,也就是開店或擺地攤的,“商”是走著賣東西的商人,就是挑著擔,或推著手推車或用其他交通工具走街串巷跑江湖。為什么子貢和孔子都沒有說要把美玉賣給走街串巷收古董的人,非要說給賈呢?啾啾先生也不知道為什么。啾啾先生覺得,坐著不走的商人信用度更高一些,而行走的商人基本上是一次性買賣。
那孔子對做官到底是什么態(tài)度呢?是“求”還是“待”?大家都知道,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其實就是“求職”,但遇到了很多挫折??鬃雍退膶W生都認為,做官首要的條件必須是子貢說的“善賈”(好的商人或好的價格,也就是好的國君和好的職位)。陽貨是魯國(也就是孔子的祖國)掌權人季氏最得力的家臣,他去邀請孔子做官。因為孔子討厭陽貨和季氏,所以避而不見。陽貨認為孔子是懂得禮數(shù)的人,就送了一頭蒸好的乳豬給孔子,這樣孔子就不得不回禮??鬃舆x了陽貨不在家的日子去回禮,不料卻在路上碰到了。陽貨對孔子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孔子只好答應了,不過,好像只是答應,并沒有去。
最能作為“待價而沽”這個成語的注解的故事,啾啾先生認為是劉備“三顧茅廬”邀請諸葛亮出山,還有“姜太公釣魚”。這兩個故事小朋友們應該都聽過吧?好,今天就講到這里。
啾啾先生提問:
查找關于“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資料,與“待價而沽”對比。你對這兩個成語有怎樣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