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人的認知水平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現有水平”、“最近發(fā)展區(qū)”和“潛在發(fā)展水平” 。人的認知水平就是在這三個階梯之間循環(huán)往復,不斷深化,螺旋式上升的,數學教學的任務就是促使他們之間的轉化,而適宜的問題情境正是良好的“催化劑”。
國內長期從事數學“數學情境與提出問題”教學研究的學者汪秉彝等提出:數學情境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問題意識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數據材料和背景信息,是從事數學活動的環(huán)境,產生數學行為的條件。從有意義的情境中獲得的課堂知識,比較容易成為可遷移的知識,因為情境為這些知識的運用提供了支撐。而創(chuàng)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才能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其基本策略在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關注生活,搜集素材
生活處處有數學,作為一個有著良好信息素養(yǎng)的教師就應該注意搜集身邊的素材,積累生活中的情境,為教學所用。例如:報紙上的一個笑話:“如此促銷”:“五一”節(jié)那天,爸爸和媽媽帶著兒子樂樂去逛街。路過一家兒童服裝專賣店時,門口的促銷小姐塞給了他們一張傳單,爸爸仔細一看,上面寫著——“慶‘五一’,大酬賓,本店所有童裝一律5.1折!”老媽媽禁不住打折的誘惑,拉著爸爸和樂樂走進了這家童裝專賣店,并很快看中了一款標價200元的童裝。媽媽得意地對爸爸說:“這款不錯,咱們給樂樂買下來吧,打5.1折只要102元錢??!”爸爸想了想,說道:“現在還是別買了,咱們每年‘六一’兒童節(jié)的時候都給樂樂買新衣服,如果現在買了,等到‘六一’的時候樂樂肯定哭著鬧著又要買新的,干脆咱們先看好了,等‘六一’兒童節(jié)時再來買吧!”還沒等媽媽表態(tài),站在一旁的促銷小姐就迫不及待地開了口:“先生,太太,我勸你們還是現在就買吧,現在慶‘五一’,只打5.1折啊,根據我以往的經驗,你們如果‘六一’的時候再來買,是打6.1折了……”如果用在百分數的應用教學中,一定能凸現單位“1”在百分數應用的重要作用。再如:乘坐飛機時,飛機上的“航空行李托運規(guī)定”,每一旅客攜帶非托運行李的重量一般不能超過5公斤,體積每件不能超過20X40X55厘米。這一要求就可以用來計算長方體的體積。
二、精心巧設,重組情境
論是“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的教材觀,還是“不同學生不同認知”的學生觀,以及“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的教學觀,都倡導教師能夠重組教材中所設置的情境。當然,我們首先應該先理解原來情境所包含的教學意義,再來思考重組后情境所能體現出的教育價值。不能改了形式,也換了本質,偏離教學的方向。
改變素材:認識長度單位“分米”,有老師把“鉛筆有多長”改成了“吸管有多長”,既避免了不能找到整10厘米的尷尬,又賦予了吸管長短的現實意義,(因為情境是給一個高度為8厘米飲料盒設計配套的吸管,短了就喝不完飲料了)給教學帶來了便利;教材教學平均數用的是“跳繩比賽”,可我校是一個乒乓球傳統(tǒng)校,于是,情境則變成了“乒乓球的顛球”成績。學生在數學課堂回想體育課上的比賽,仿佛比賽場景再現,所有的數據都顯得格外親切。
三、巧思妙想,新創(chuàng)情境
不管是教材的編者,還是一個優(yōu)秀教師的范例,都難以肯定一個情境的適用程度。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喜好不同,民俗不一,很難有普遍適用的數學情境。而對于一個班級的教學來說,任課老師了解學生的生活經驗,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對于創(chuàng)設一個適合班級學生學習數學的情境教師自然最具發(fā)言權和決定權。原創(chuàng)教學情境,并不是說鼓勵教師浮空聯想,也不是盲目主張推倒教材重新另辟蹊徑,而應該是一種借鑒,一種改造,一種揚棄。大致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四個環(huán)節(jié),①分析教材;②分析學生;③借鑒參考;④嘗試創(chuàng)造。下面就以“平均數”教學為例。展示原創(chuàng)一個情境的過程。
(1)分析教材;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之前,先讀懂教材,分析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及教學知識點的相關背景。在實際教學中,會有教師略看教學內容就開始大力思考教學情境,而走進了“為了情境而創(chuàng)設情境”的誤區(qū)。如果能夠站在一個全景式的數學背景后面,就更容易準確把握教學的目標。例如平均數的知識背景:統(tǒng)計學認為,描述一組數據的特征量有三種:差異量,集中量和相關量。集中量就是表示一組數據的典型水平或集中趨勢的量。集中量又分為眾數,中位數與平均數。平均數又分為加權平均數,調和平均數和算術平均數。從現實情況看來,小學生學習的平均數更多的是指算術平均數。有一個整體系統(tǒng)的教學認識,教學中更能抓住其本質特征。
(2)分析學生;就學生來說,需要思考的是他兩個方面的基礎,一個是生活經驗,有哪些經驗能為學習所用,有哪些經驗容易形成矛盾沖突;另一個方面是知識的地位,之前已經有了怎樣的基礎,之后將為什么做準備?以及在以前的教學經驗中,學生學習常遇到的困難?例如:平均數的學習中,平均數可以用來表示一組數據的集中趨勢或典型水平,但并不唯一,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容易看到一組數據就求出平均數來表示;平均數與其他同類統(tǒng)計值相比有它的弊端:容易受兩極的影響,知道其優(yōu)越性和弊端兩個方面,認識才比較完整。
(3)借鑒參考;教學時,可以先閱讀教學參考以及相關的教學設計,或者查閱一些教學期刊、報紙、網絡資源以及一些名優(yōu)教師的示范課例,觀摩借鑒,觀摩不是觀察與模仿,而是一種揣摩,揣摩他人教學情境設計背后的思考,而“借鑒”,更是需要把他人設計的情境內化為自己的方法,應用起來才能自然有效。
綜上所述,良好的教學情境利于知識和技能的形成,也有利于形成積極的情感與態(tài)度。當然,對于情境不能是一種苛求,套用中華武術的“無招勝有招”,我們也可以理解其實“沒有情境,也是情境”。討論數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離不開教學情境的評價,沒有一定的價值取向,情境的創(chuàng)設便沒有了現實的意義。應該承認教學情境本身沒有優(yōu)劣之別,評價情境不能離開數學學習的內容和教學所確定的目標。我們應該注重雙基學習的效率,實現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全面的發(fā)展,理性思考數學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趨向,形成切實有效的實踐策略,才能讓數學情境發(fā)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