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怎樣有利于農(nóng)村孩子們音樂修養(yǎng)和素質(zhì)的提高。課堂上的口風琴學習是有利于孩子們對音樂的音高、旋律、識譜等基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特別是音高的訓練可以加入柯爾文音樂小學手勢,通過培養(yǎng)學生注意力、興趣、以及設計不同層次的示范演奏,引領學生更好得學習音樂,感受音樂的魅力。
關鍵詞:柯爾文手勢 口風琴教學 音樂課堂教學
農(nóng)村學校配備的音樂專業(yè)教師以及音樂專業(yè)配套設施都不齊全,再加上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有關音樂的比賽演出機會也沒有城區(qū)學校的多,農(nóng)村的孩子們在音準和樂感上的音樂素養(yǎng)非常薄弱。城區(qū)的孩子大多都是在校外的音樂培訓機構里學習音樂歌唱、樂器、舞蹈,但是農(nóng)村的學生因為家庭的問題,父母幾乎很少會給孩子找校外機構學習培訓的機會,更別說去欣賞其他藝術表演。農(nóng)村的孩子們由于專業(yè)音樂教師和接觸音樂知識的機會缺乏,普遍存在著音樂基礎差,樂感欠缺,音準差等一系列的問題。
就這一個問題,我在學校的合唱隊里進行教學實驗。我發(fā)現(xiàn)在平時的訓練里如果加入口風琴教學和柯達伊音樂手勢的訓練,對于孩子們對音樂的音高、旋律、識譜等基本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并有利于孩子們音樂修養(yǎng)和素質(zhì)的提高??陲L琴的學習還加深了很多孩子對音樂的學習和興趣,變得更加地有自信了。
一、柯爾文音樂教學手勢
用“音階手勢”給音高定位最早是由匈牙利音樂教育家約翰·朽爾文首創(chuàng)的,后來成為著名的柯爾文教學法的其中一個部分。它使用七種不同的手勢高低位置來代表七個不同音階唱名,在視覺空間上把音的高低關系具體表現(xiàn)出來,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形成正確的音高概念。
具體做法是:第一步,唱單個音時結(jié)合音階手勢;DO,手勢穩(wěn)重以示主音,手的位置放在腰部,提示學生在發(fā)d0音時它的韻母是O的形,所以手勢半握拳成O形,以提示學生發(fā)音;RE,手勢上移至小腹處,手伸開斜上方;MI,手伸平,手心朝下;FA,大拇指向下,它表明唱fa的感覺要向mi靠攏;SOL,手伸平手心朝左;LA,手掌呈半彎曲,手心朝下;SI,用食指do音,它表明si的不穩(wěn)定性,體現(xiàn)出si到do的半音關系等等。如圖所示:
七個音階手勢一個比一個位置高,表示他們演唱的音高也是越來越高。在演唱音高的時候,教師可以邊彈鋼琴邊讓學生跟唱,并作手勢。這種教學方法讓學生把每個音高轉(zhuǎn)化成有實際高度的“音階手勢”,并讓學生在具體視唱曲中,把旋律線化成手掌的實際位置高低,這樣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的音準水平,并降低學習音高的難度。學生在學唱歌曲旋律的時候就能很好地運用柯達伊音樂手勢來獲得正確的音高位置了。
二、柯爾文手勢和口風琴的巧妙結(jié)合
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如地演奏。我把口風琴的知識點、演奏技巧滲透到學生比較感興趣的游戲活動中去。初學口風琴的學生,剛開始是一個打基礎的階段,對學生來說,能否很好進入后兩個階段的學習,這是關鍵。有了良好的基礎今后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合唱隊的同學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口風琴練習,已經(jīng)掌握了口風琴練習的知識點,之后就要學習二聲部的歌曲練習了,還要把柯爾文音樂手勢和口風琴很好地結(jié)合再一起。不僅在歌曲的旋律性上得到很好的幫助,更加在歌曲的和聲效果上去的很大的進步。
三、樹立學生榜樣,培養(yǎng)興趣
充分利用榜樣作用,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每學習完一首樂曲,我總是將最先學會彈奏的同學這到我這邊來吹奏給我聽,如果吹奏的好,節(jié)奏準確、指法正確、柯爾文手勢正確并會視唱曲譜,就給這些同學冠以“小老師”的頭銜,并發(fā)給他們一張小老師的卡片。,然后給每個小老師分撥幾個學生名額,讓他們到小老師努力去吹奏樂曲。每個學生都要求掌握正確的柯爾文手勢、樂曲識譜、節(jié)奏正確、指法正確等,最后老師還要強調(diào)一些換氣記號、連音線的地方。學生在各自的小老師的“教導“下很快地學習好歌曲旋律,小老師也會很負責任的教導。
音樂課堂的學習過程中有了口風琴的加入,不近可以培養(yǎng)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能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陶冶情操。有助于學生對音樂音高的掌握,并為以后欣賞音樂,學習其他樂器有一個很好的輔助基石作用。
四、學習成效的比對
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實驗教學,可以看出試用柯爾文音樂手勢和口風琴教學的合唱隊明顯在各個方面超過其他沒有學習的班級。學生在學習新歌時候可以較快的識譜演唱,不再像以前一樣需要教師一句一句教著唱。因為學習了柯爾文音樂手勢和口風琴,學生的腦子里自然就會顯示出各個音高和琴鍵的位置,所以在演唱音準上面明顯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學生的音準和音高位置因為運用了柯達伊音樂手勢,讓學生不僅唱的好而且很有自信,更愛唱歌。學生們的樂感也超前的迸發(fā)出音樂的火花,孩子們越來越愛唱歌,越來越愛上音樂課。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也將這種器樂教學發(fā)運用到我教的每一個班級每一位孩子身上。希望所有的孩子們都能從音樂中獲得音樂帶來的各種快樂和幸福!
五、多開展各類音樂藝術活動,豐富音樂教學方式
在農(nóng)村學校的教育中,班級授課制是主要的上課形式。但是音樂課由于課程本身的性質(zhì),要求學生具有活潑好動的特點,而不是死板的由教師講學生聽注入式的教學模式。對于音樂課的教學,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表現(xiàn)機會,例如學校和市里經(jīng)常組織的文藝演出,這就要求教師在如何上好課的同時,根據(jù)自己的特長,擔任各種課外活動的輔導。課外校外音樂實踐活動,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獲得知識,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商,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學校開展課外校外音樂活動,還可以讓學生課上所學的知識得到實踐的機會,而且,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相互合作精神,樹立學生的自信心。讓農(nóng)村學生在音樂活動的同時,豐富了他們的情感體驗,也獲得了團隊意識感,豐富了學生的音樂生活。
參考文獻:
[1]周曉燕《口風琴初級教學的實踐體會》[M].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0年第3期
[2]付寶環(huán)《口風琴教學初探》[EB].2006年3月
[3]孫華《小學口風琴教學“三部曲”》[M].200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