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紫色》是艾麗絲·沃克最著名的一部小說,它是關于美國黑人婦女在種族和家庭壓迫的背景下成長的作品,本文主要從主人公西莉亞的生活背景出發(fā)探索黑人女性主義意識的覺醒與發(fā)展。
關鍵詞:西莉亞;女性主義;性別歧視;自由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30--01
艾麗絲.沃克是美國當代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沃克出生于佐治亞州的一個佃戶之家,先后就讀于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斯佩爾曼學院和紐約的薩拉.勞倫斯學院,大學期間,沃克就開始創(chuàng)作,并于1965年發(fā)表了她的首部作品。除了詩歌和短篇小說外,沃克還出版了相當多的長篇小說,迄今為止,艾麗斯.沃克最重要的成就當屬《紫色》,這部小說曾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和普利茨小說獎兩部大獎。
1.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介紹
《紫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共包括90封信,其中有超過三分之二是西莉亞寫給上帝的,14封是她寫給妹妹耐蒂的,15封是她的妹妹寫給她的,故事以西莉亞的生活為中心,耐蒂的冒險故事為補充。故事從西莉亞十四歲開始,西莉亞被“父親”方索強暴,并被威脅如果她將這件事告訴除上帝以外的人就被殺死,西莉亞生下兩個孩子,然而很快,孩子便被帶走,后來,她的“父親”把她賣給了艾伯特做妻子,這個男人對西莉亞非常殘暴,并且對她的妹妹有非分之想。西莉亞過著沒有愛的困苦生活,西莉亞丈夫的情人莎格.艾夫里是個美麗的黑人歌手,一次生了病被帶回家讓西莉亞照顧,兩個女人相互依賴,莎格教會西莉亞如何去愛,如何獨立,同時還向西莉亞傳遞上帝的教誨,西莉亞開始相信自己并最終離開艾伯特,西莉亞的自我意識很快得到了增長,后來她了解到方索只是她的繼父,西莉亞的親生父親是一個生意不錯的店主,被那些認為他偷走了他們生意而心生恨意的白人店主以私刑處死,方索死后,西莉亞得到了本該屬于她的財產并獲得了獨立,從此,西莉亞獲得了新生。
2.黑人女性主義意識在西莉亞身上的體現(xiàn)
《紫色》堪稱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這是一部關于美國黑人婦女在種族和家庭壓迫的背景下成長的作品,西莉亞在自卑中長大,在痛苦中保持沉默,她受到各種各樣的虐待,已經變得麻木,因為沒有人和她說話—她太自卑了,根本不和別人交流,于是她想起了上帝,她給上帝寫信卻不署名,這正表明她缺乏自信。寫信其實是她下意識的抱怨,也是她通過自己的經歷了解世界,更好的應對世界的方式。
對西莉亞來說,生活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不盡的苦難,她由盲目地崇拜變成了懷疑,最后終于找到了真正意義上的信仰。她學會了認識人類,對她的黑人同胞,她從恨和反對轉變成了理解和接受,而對白人同胞,她學會不去歧視他們,她學會了愛,愛他人也愛自己。她同時也認識到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和尊嚴,她是一個從生命的磨難中活下來并最終精神健全的人。更進一步而言,西莉亞的成長不僅包括婦女解放的不同階段,她還前進了一大步,她在理解與和睦相處的基礎上重建了一種新的兩性關系。
3.黑人女性主義意識的發(fā)展
《紫色》是一部黑人成長與轉變的小說。西莉亞的不幸是由自己的族人直接造成的,而最終的原因還是種族的壓迫,因為她的白人鄰居如果沒有處死她的父親,她可能會有機會過上好日子,這一主題通過索菲亞的悲劇得到了加強:由于白人的統(tǒng)治地位,索菲亞無論是在監(jiān)獄還是在白人家庭做侍女都遭受了極大地痛苦。然而,這部小說同樣也用了相當多的篇幅來描述造成西莉亞痛苦不堪生活的家庭因素,這包括她的繼父和丈夫,兩個人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給她重重的打擊,讓她的生活像地獄般的噩夢。他們有足夠的物質能力可以過上很好的生活,然而他們卻經常采用家庭暴力,這也許是因為他們在一個遭受歧視的社會中同樣也感受不到幸福的緣故。艾伯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讀者對他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不過是一個不完整的人。當女人們團結一致堅持她們的權利時,他不得不進行思考,而這需要時間,要忍受痛苦并且冒著死亡的危險,艾伯特忍受住了地獄般的煎熬,并且到達了一個新的天堂,他最終成功了。
4.結語
因為《紫色》標志著美國黑人的自我意識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它讓美國黑人開始思考這樣的問題:他們需要更好的認識自己并且準備對自己的生活負責,這些問題都是與他們息息相關的,尤其是現(xiàn)在白人和黑人都要摒棄歧視,開始全新的生活。盡管消除這種歧視非常困難,但美國黑人應該充分利用生活提供給他們的一切。
形式上,這部小說在很多方面令人印象深刻,西莉亞的語言活潑,充滿活力,耐蒂的語言偏于說教,兩種不同的語體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生活體驗,題目蘊含著深意,紫色暗示著尊嚴,愛,人際關系,生存,遭遇與痛苦;它象征著上帝的創(chuàng)造,普通人不可忽視的尊嚴和意義,總而言之,《紫色》在美國文學史上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小說。
參考文獻:
[1]王秋玲;艾麗絲·沃克《紫色》探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張京媛. 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