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途徑。在此,就以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秋天的雨》為例,談一下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寫作能力的幾個方面。
一、以讀助寫,借寫促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堂教學要著力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習作能力。若能抓住新課程教材中文本的空白點,激發(fā)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將閱讀教學與練筆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助寫,借寫促讀,就能一舉兩得,取得雙贏的教學效果。
1.文本中的省略號。
抓住文本中的省略號,讓學生來填補空白。課文中的省略號多數(shù)是對課文內容相似部分的省略,如,人教版語文第六冊《秋天的雨》中寫道:“菊花仙子得到的顏色就更多了,紫紅的、淡黃的、雪白的……”文中省略號省略了還有很多的顏色。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填補省略號的空白,這樣緊扣文本進行練筆,不僅豐富了學生對顏色的儲備,還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切。
2.文本中的小氣泡。
抓住文本中的小氣泡的提示,讓學生來填補空白。課文后的小氣泡提示,都是針對課文內容的,讓學生根據(jù)課文內容開動腦筋,展開思考,進行練筆。如,《秋天的雨》中的小氣泡中的提示是:“讀到這兒,我讀懂了‘五彩繽紛’的意思?!蓖ㄟ^讓學生思索自己以前是如何理解“五彩繽紛”的,或讓學生想一想自己以后要如何用語言表達出“五彩繽紛”的意思,再把想的寫下來。這樣,以文本中的小氣泡為突破口進行練筆,可以讓學生通過練筆,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二、掌握語言,學習模仿
以往的教學,教師注重的往往是如何教語文,重點思考的是如何把語文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忽略了引導學生用語文。葉圣陶先生曾說:“知識是教之不盡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須不斷地用心使用才能練成熟練技能。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币簿褪钦f,要使學生理解語文知識,并加以運用,進而形成一定的聽說讀寫能力。表達方法是教學中常常要著力的地方,課本中往往有一些抒發(fā)作者情感的美文,在寫作技法上各具特色,流光溢彩。有的選材精當,有的構思奇特,有的立意深刻,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學生在練筆中模仿借鑒的材料。教師就可以用這些美文作突破口,先讓學生找句子,再體會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法,而后仿寫,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
1.模仿寫作特點。
模仿寫作特點主要包括:模仿句式表達、段落構成、開頭結尾、過渡照應、抒情聯(lián)想等。如,《秋天的雨》中的第二自然段是寫秋天的雨的色彩的,先總寫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再寫它把顏色給了誰,在寫秋天的雨的色彩時是按照先總起后分述的順序來寫的。通過對這一自然段的學習,安排學生進行仿寫。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寫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2.模仿表達方式。
模仿表達方式,主要是模仿作者在課文中用來表達情感的方式。如,《秋天的雨》中作者通過擬人的方式來表達對秋天的喜愛。讓學生模仿課文,也用擬人的方式來寫一寫其他的季節(jié)的特征。通過這樣的練筆,學生嘗試了擬人的表達方式。
三、閱讀想象,拓展延伸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庇行┱n文,似盡非盡,作者有意留白,讓讀者去想象,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這給學生提供了練筆的好機會。
閱讀課文后可激疑引思,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進而練筆。敘事性課文,尤其是童話類、寓言類課文,可以在學完后,讓學生續(xù)寫課文,延伸情節(jié)。如,《秋天的雨》這一課學完后,可以讓學生思考:“秋天的雨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是什么讓小朋友感到歡樂的?”讓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再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學生有的寫小朋友去秋游,學生有的寫小朋友用各種各樣的樹葉拼畫,學生有的寫小朋友去果園收果子,等等。這種練筆,既是對課文內容的合理延伸,又可以啟發(fā)學生對課文做合理的推想,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
在閱讀教學中,巧施小練筆,有效突破了難點,大大提高了閱讀教學中寫的密度,從而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而且,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tǒng)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xiàn)語言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tǒng)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