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生的兵學家,天縱英才,先后被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蔣介石等聘為參謀長或顧問,充當幕僚,一生歷盡塵海風波,顛沛于諸侯;
他是一個中國人,卻以第一名的成績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yè),帶走天皇賜刀,光朝振野;他窮畢生精力,春風化雨,門墻桃李滿天下,為中國軍界培養(yǎng)出無數(shù)將才,軍事著作片語只字皆是兵學經典;
他是“新月社”的成員,創(chuàng)辦雜志,目光如炬,發(fā)表了魯迅的第一篇文章;他是梁啟超的智囊,“五四”文化先驅,寫過一部《歐洲文藝復興史》,至今仍是各大美術學院的教材。
他就是蔣百里,一個曾在國際上比中國更出名的中國人。
鳳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棲。蔣百里是一員儒將,他代表了中國最后一代“士”的風骨。而他的家族成員,亦和他一樣,在學術和專業(yè)領域成就非凡。他的女兒蔣英,是著名的歌唱家,音樂教育家;他的女婿錢學森,是中國“導彈之父”,美國人稱其“一個人可抵五個師”。蔣百里的后輩也像他一樣,將一腔赤忱獻給了自己的祖國。
蔣百里:聲震百里 與國齊名
蔣百里(1882-1938),名方震,字百里,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驚百里”,以字行,晚號澹寧,筆名飛生、余一,浙江海寧人,為清末秀才、民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文學家、翻譯家,中國軍事學巨擘。畢業(yè)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后赴德國研習軍事。歷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陸軍大學代理校長,抗戰(zhàn)爆發(fā)前后對日本政局與侵略走勢研判精準,為我國抗戰(zhàn)決策貢獻良多,逝世后被追贈陸軍上將軍銜。先后主編《浙江潮》、《改造》等雜志,著有《軍事常識》、《歐洲文藝復興史》、《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國防論》等,被譽為“兵學泰斗”。
【生平】
天資聰穎 榜首???/p>
1882年,蔣百里出生在浙江海寧,祖父蔣光煦(號沐公)是著名的藏書家、刻書家,建“別下齋”藏書樓一座,貯書10萬冊,刻印《別下齋叢書》、《涉聞梓舊》等多種書籍流傳于世。其父蔣學烺(號壺隱),因生下來左臂殘疾,蔣百里的祖父沐公不喜歡他,便送他到寺廟出家做小沙彌。蔣學烺長大之后還俗學醫(yī),懸壺濟世,拜浙江海鹽秀才、名醫(yī)楊笛舟為師,楊笛舟憐其身世,便將獨生女楊鎮(zhèn)和嫁給蔣學烺為妻。楊鎮(zhèn)和是賢妻良母,又通文墨,是蔣百里的啟蒙老師。
蔣百里13歲時,父親亡故,自此他便與母親相依為命。由于出家人不能歸族,其父未得到祖父的遺產,孤兒寡母,生活困苦。其時,蔣百里的叔父蔣世一延請老秀才倪勤叔給自己的孩子授業(yè),喜歡讀書的蔣百里經常溜到書房里去聽講,倪勤叔見他聰慧,頓生愛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貧,就對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讀書,不收‘束修’(學費)。”從此,蔣百里就跟隨倪勤叔讀書,學習詩文。蔣百里過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書五經,課余還讀《三國演義》、《西游記》、《封神榜》等古典小說。他經常爬上茶館的茶桌,手舞足蹈,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給茶客聽,被譽為“神童”。
1900年春,蔣百里18歲,這一年,他考中了秀才,但因家境貧寒,無力繼續(xù)求學,便應同邑橋鎮(zhèn)孫氏之請,聘為塾師。一次,他去拜訪自己的一個族人,偶然從族人的案頭發(fā)現(xiàn)了新上任的桐鄉(xiāng)縣令方雨亭的“觀風卷”。按照清朝習俗,新官上任后會出題目考試當?shù)氐氖咳?,以此來物色人才,名曰“觀風卷”。蔣百里一時興起,記下題目,回家后寫好文章交給縣令。這篇文章得到了縣令方雨亭的大力贊賞,蔣百里也在此次“觀風卷”考試中折桂。這次考試對蔣百里的一生影響重大,愛才的方雨亭在閱完卷之后,派人以隆重的禮儀將蔣百里請來桐鄉(xiāng)面談。得知蔣百里因為家貧而中斷學業(yè),方雨亭表示極為可惜,他對蔣百里說:“天才不可埋沒,應求實學以成國器?!?/p>
當時,浙江是人文薈萃之地,方雨亭的同鄉(xiāng)好友、杭州知府林啟創(chuàng)辦了求是書院(今浙江大學前身),由此,方雨亭便向好友力薦蔣百里入學,同時主動承擔了蔣百里的一切學習費用。求是書院的創(chuàng)辦人和教師,都是戊戌變法的擁護者,因而入學之后蔣百里的革新思想得到了極大的催發(fā),也結識了一批有志之士,他的同學中有錢學森之父錢均夫等人。
蔣百里天性聰穎,加上學習機會來之不易,因而學習刻苦,兩次考試都是學校的第一名。杭州還有一所東城書院,他課余參加應考,五次考試全列第一,于是蔣百里聲名大噪。
1901年,蔣百里從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和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的慘痛教訓中省悟,決心棄文習武,東渡日本,進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蔣百里的名聲在留學生中很是響亮,與蔣百里一起進入士官學校學習的、同是浙江人的同學蔣伯器,也是才華出眾,成績突出,章太炎盛贊二人為“浙之兩蔣,傾國傾城”。在此期間,蔣百里與士官學校的同學蔡鍔成為莫逆之交。他們兩人與另一位同學張孝淮,被譽為士官學校的“中國三杰”。
1905年,蔣百里以步兵科第一名的成績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他畢業(yè)獲獎的場面頗為傳奇,因為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宣布畢業(yè)生的名次是從前向后的,念的第一個名字就是“蔣方震”。按照日本的規(guī)矩,士官榜首會有天皇賜刀,日本所有學員都將此引為殊榮。但是此次的第一名卻是中國留學生蔣百里,這就意味著,日本天皇的賜刀要賜給中國人。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難以忍受,誰知接著宣布第二名,還是中國人——蔣百里的好友蔡鍔,這樣引起的騷動更厲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檢查了一下——不幸,這第三名還是中國人,名叫張孝淮。日本士官學校的畢業(yè)發(fā)布官是伏見宮親王,惶恐之下感覺無法向天皇交代,便臨時從后面換了兩個日本學生作第三、四名,張孝淮得了第五。
但不管如何作假,蔣百里的第一名是無法否認的,他當著所有日本學員的面,帶走了對日本人而言象征著無上殊榮的天皇賜刀。日本學生視此為奇恥大辱,從此之后,士官學校將中日學生分開授課,預防中國學生再奪第一名,避免恥辱重演。
蜚聲國際 自殺風波
1906年,蔣百里結束在日本的軍事學習回國。浙江撫臺張曾揚久聞他的大名,想委派他做第二標統(tǒng),他卻舉薦了同學蔣伯器。蔣伯器憑借這個職位,后來做了中華民國第二任浙江都督。而蔣百里在老師的舉薦下,進入東北總督趙爾巽的幕府,任督練公所的總參議(相當于今天的參謀長),可謂少年得志。趙爾巽與蔣百里接觸后,曾專折奏保蔣百里為“特異人才,可以大用”。
但目光長遠的蔣百里卻不打算就此平步青云,他向趙爾巽表示:“我在日本學的是初級軍事,中國國防應取法乎上,研究世界軍事。世界陸軍以德國為最強,我希望能有到德國學習的機會?!壁w爾巽非常贊同他的想法,同意他赴德留學。
蔣百里到德國之后,在第七軍任實習連長,他的統(tǒng)帥就是舉世聞名的興登堡元帥(后成為德國總統(tǒng))。蔣百里有留學經驗,又有天賦,因而表現(xiàn)格外突出。有一天,興登堡元帥召見蔣百里,拍著他的肩膀說:“從前拿破侖說過,若干年后東方必出一位偉大的將才,這或許就應在你的身上吧!”此話傳出后,蔣百里的大名又增添了傳奇色彩,在國際上流傳開來,甚至一度在國際上出現(xiàn)“不知中國,只知蔣百里”的情況。
1910年,結束在德國的學習后,蔣百里回國任京都禁衛(wèi)軍管帶。這一年,他不過28歲,在同齡人中卻已鋒芒畢露,聲望無二。當時的禁衛(wèi)軍訓練大臣良弼邀請蔣百里擔任禁衛(wèi)軍的標統(tǒng),蔣百里說:“我在日本當過排長,在德國升任連長,今后宜為管帶。我做事的目的還是在求學,要一級一級地歷練上去?!笔Y百里雖然任管帶,但良弼大事小事都向他咨詢,實際他履行的還是參謀長的職責。
1911年,蔣百里的老上司趙爾巽經過多方努力,奏調他復任東北督練公所的總參議,對于蔣百里來說,這相當于由中校一下子躍升為中將,“直升機”坐得太快,“上諭”只以“二品頂戴”任用。當蔣百里辭去管帶的時候,因為平時深得人心,所轄官兵包圍著他不肯放行,最后還是良弼用梯子從后樓把他接了下來,送他離開北京。
蔣百里到東北的第一課,就是建立東北第一線國防。蔣百里認為,練新軍必須除舊軍,招撫改編的綠林隊伍應在淘汰之列。當時招撫隊伍中任巡防營統(tǒng)領的張作霖,因出身綠林,因此視蔣百里為眼中釘。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之后,清廷將東北三省大部分新軍調往關內,趙爾巽只能對舊軍采取綏靖政策,蔣百里遂再無用武之地,回到浙江,出任浙江都督府總參議。
1912年,袁世凱任命他為保定軍官學校校長,他的學生中有后來成為“國民政府”將帥的陳銘樞、唐生智、方聲濤、劉文島、張治中、陳誠等。蔣百里對此次調任很是用心,決心大展拳腳。他到職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遴選優(yōu)秀人才,擔任各級負責人及教官。凡設置課程他都親自過問,規(guī)定外語與戰(zhàn)術課,任何人都不準缺席。倘有教官請假,他就自己頂崗代課。他重視學生的儀表,遇到帽子未戴正、紐扣未扣好、皮帶未扎緊的情況,他必親手糾正。他平日與學生同桌共餐,了解疾苦。每逢周六下午,他總要集合全體師生舉行講演會,提倡精神教育。
但蔣百里的一腔熱血卻付之東流,因為任用他的主意出自袁世凱,他的頂頭上司、陸軍總長段祺瑞沒有把他視為心腹,事事加以刁難。當時學校的學雜費由公家供給,蔣百里請求撥款的電報卻被陸軍總部擱置起來。他親自到北京交涉也得不到任何結果。他帶著一肚子怨氣回到保定,致電辭職,袁世凱不接受;他再向部里催款,結果還是不理會。
1913年6月18日清晨,面對全校兩千多名師生,蔣百里沉痛地講:“我到本校后曾經教訓過你們,我要你們做的事,你們必須辦到,你們要我做的事,我同樣也要辦到。你們辦不到,我要責罰你們;我辦不到,我要責罰我自己?,F(xiàn)在你們一切都好,沒有對不起我的事,我自己不能盡責任,是我對不起你們!”說完,他拔出手槍,對著胸口開了一槍。
幸好搶救及時,蔣百里得以撿回了一條命。但他自殺的壯舉,很快震動了朝野。袁世凱委托日本公使迅速派一名最得力的醫(yī)生到保定施行手術,并派一名最好的助手同往。蔣百里還因禍得福,與護理他的日本護士佐藤屋登產生感情,二人隨后結婚,夫人也改名為蔣佐梅。
蔣百里傷愈后,袁世凱委任他為陸軍總部軍事處一等參議。段祺瑞時任陸軍總長兼任軍事處處長,蔣百里如果來辦公,還會受到刁難。袁世凱轉告蔣百里:“不必到公府來辦公,月薪三百元按期支付?!?/p>
蔣百里對袁世凱的知遇之恩當然有所感戴,但對他的倒行逆施卻義憤填膺。當時,袁世凱用調虎離山計,把蔡鍔從云南調到北京。蔣百里與這位同窗好友經常碰頭,密談軍國大事。蔡鍔秘密離開北京來到天津后,袁世凱派蔣百里赴天津勸他回來。蔣百里將計就計,來到天津后與蔡鍔談了一整夜的討袁計劃?;鼐┖?,他向袁世凱報告:“松坡(蔡鍔的字)未知去向,在津未曾找到?!?/p>
隨后,蔡鍔在云南舉起反袁的大旗,全國各地一呼百應。不久,袁世凱取消了帝制,很快被氣死了。不料蔡鍔卻在此時身患重病,東渡日本治療,不久以35歲的盛年死于異國。蔣百里悲痛無比,親赴日本,料理蔡鍔的后事。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總統(tǒng),蔣百里任總統(tǒng)府顧問。在此期間,他在政治上的出路越來越窄,在學問上的成就卻越來越大。
文學翹楚 革新先驅
中國留日學生大多思想激進,傾向于革命,蔣百里在留學時就當選為中國留日學生大會干事,并組織“浙江同鄉(xiāng)會”,他又于1903年2月創(chuàng)辦大型綜合性、知識性雜志《浙江潮》,親筆撰寫發(fā)刊詞。該雜志32開本,月刊,每期約8萬字,行銷國內,并挖掘了許多近代的大文豪,魯迅的第一篇作品《斯巴達之魂》即發(fā)表于《浙江潮》。也是在此期間,蔣百里結識了戊戌變法后亡命日本的梁啟超,并執(zhí)弟子禮,尊梁啟超為老師。
1918年12月,蔣百里與梁啟超等組成赴歐洲考察團。蔣百里的研究精神和好奇心理,與梁啟超非常吻合。梁啟超對歐洲文藝復興史深感興趣,自己出題目請法國名流演講,蔣百里從中獲益良多,途中即完成《歐洲文藝復興史》草稿??疾炱陂g,蔣百里從巴黎出發(fā),考察了法國、比利時、德國、瑞士的國防建設狀況,寫成《裁軍計劃》、《精兵主義》兩篇文章,發(fā)表在國內雜志上。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次年春,在歐洲考察的蔣百里一行人回國,此時正值國內提倡新文化,一時如風起云涌。梁啟超深感于歐洲的文藝復興,決心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新文化運動,蔣百里積極參與,成了梁啟超最得力的助手,號稱“智囊”。他不僅為梁啟超出謀劃策,更著書立說,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戰(zhàn)將。
1920年9月,蔣百里主編的《改造》雜志創(chuàng)刊,銷路日增,成為當時僅次于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的全國性暢銷刊物之一,蔣百里每期至少有一篇文章發(fā)表。其時,“省自治說”頗為流行,以對抗北洋政府的中央集權。蔣百里陸續(xù)寫了《同一湖談自治》、《聯(lián)省自治制辨感》等文章。公眾對社會主義頗感興趣,《改造》每期都有文論及,蔣百里也寫了《我的社會主義討論》、《社會主義怎樣宣傳》等文章,更加引起梁啟超、陳獨秀等人的關注。
除此之外,蔣百里還醉心研究文學。當時梁啟超成立了推進新文化的三個機構:一是讀書俱樂部;二是共學社,主要出版政治、經濟、軍事、文藝叢書;三是講學社,每年請一位馳名世界的學者來華開一次講演會。前兩個機構都由蔣百里主持,后一個機構的總干事也是蔣百里。在此期間,蔣百里傾注了大量心血在《共學社叢書》上,從1920年9月到1935年7月,15年間,共學社共出叢書16套、86種,是舊中國規(guī)模最大的學術文化叢書之一。當時進步作家瞿秋白、耿濟之、鄭振鐸等人翻譯了許多俄羅斯文學名著,都在蔣百里的幫助下,收入《俄羅斯文學叢書》,由共學社出版。蔣百里在文史方面亦有建樹,寫過《宋之外交》、《東方文化史與哲學史》、《主權階級與輔助階級》等,頗有獨到見地。
軍學巨擘 萬古流芳
如果順著這個方向發(fā)展,中國也許會多一個文人、學者、政論家,但少一個杰出的軍事學家。很顯然,蔣百里并不愿意。
1925年,蔣百里再度出山,任吳佩孚的總參謀長,又因吳不“討奉”而辭職,去上海投孫傳芳。1926年,北伐戰(zhàn)爭打破了蔣百里寧靜的生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道:“百里先生如果參加革命,則革命的進展必然更快。他是老成持重的穩(wěn)健派,如果插足革命陣線,必然使國民更加認識革命的重要性,而不存躊躇不前的心理?!?/p>
那時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由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兼任,他不能兼顧,改由東路軍前敵總指揮白崇禧暫代。國民黨要人都想讓蔣百里擔任總參謀長,因為湖南軍官的90%都是蔣百里的學生,知己知彼。而此時,東南“五省聯(lián)軍”總司令孫傳芳也想請蔣百里做總參謀長。他不覺好笑起來,說:“繞來繞去都是參謀長的呼聲,好像我生下來就是參謀長的材料!”他主張全國盡快統(tǒng)一,自然不肯做割據(jù)軍閥孫傳芳的總參謀長,但也不出任北伐軍的總參謀長,只肯獻策,不愿任官。
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由于容共的問題,引起國民黨內部分裂。蔣介石以武漢政府受共產黨控制為由,在南京另組國民政府,主張清黨。武漢政府下令開除蔣的黨籍,并計劃派兵征伐南京,史稱“寧漢分裂”。不久之后,全國爆發(fā)大規(guī)模的反蔣活動,軍閥混戰(zhàn)。1929年初冬,蔣(介石)馮(玉祥)戰(zhàn)爭爆發(fā),蔣百里的學生唐生智也起兵討伐蔣介石,并于同年12月5日通電全國,力勸蔣介石“下野”,接著出兵直指南京。次年(1930年)1月,唐生智兵敗逃往國外。由于士兵在蔣百里住處搜出他與唐生智往來的密電,因而蔣百里于1930年元旦被捕,先被關押在杭州西湖之蔣莊,不久又被押解至南京,關押在三元巷軍法處的看守所待審。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民國政府采取妥協(xié)觀望政策,并想辦法挽救局面。蔣介石迫于各方壓力,釋放了蔣百里,并重新啟用他。1933年,蔣百里奉蔣介石之命再赴日本,擬就國防計劃,以備不可避免的中日之戰(zhàn)。1935年,他被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翌年赴歐美考察軍事,歸國后提出建設空軍的建議。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后,中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就在這一年,蔣百里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轟動一時,在這部讓蔣百里耗盡心血的千鈞之作的扉頁上,他飽含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字句:“千言萬語化作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蔣百里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zhàn)計劃的主要設計者,他編著的《國防論》成為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中國軍隊的戰(zhàn)略指導依據(jù)。他在《國防論》和其他著作中闡述的對日戰(zhàn)略,歸納起來有三:第一,中國對日不懼鯨吞,乃怕蠶食,故對日不應步步后退,而要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zhàn),化日軍后方為前方,使其無暇消化占領區(qū),從而使日本無法利用占領的地區(qū)提高戰(zhàn)力;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迫日軍主力進攻路線由東北—華北—華中—華南的南北路線改為沿長江而上的東西路線,從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與湖沼地利,抵消日軍兵器訓練方面的優(yōu)勢;第三,以空間換時間,行持久戰(zhàn),通過時間的消耗拖垮日本。
事實上,中日的戰(zhàn)爭發(fā)展,恰恰按照他的預料進行,日軍恰似按照蔣百里的指揮,老老實實的自東向西,前進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國泥沼式的持久戰(zhàn)中不能自拔,直到戰(zhàn)敗。蔣百里在戰(zhàn)前對兩國實力與戰(zhàn)略態(tài)勢的準確把握,對抗戰(zhàn)勝利意義重大。他在逝世前不久發(fā)表的文章中,更擲地有聲地提出了今后中國對日戰(zhàn)略的指導方針——“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
1937年9月,蔣百里以蔣介石特使身份出訪意、德等國,回國后發(fā)表《日本人》及《抗戰(zhàn)基本觀念》,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極大地激勵了四萬萬同胞的抗日斗志。
八年抗戰(zhàn)的戰(zhàn)場上,無數(shù)蔣百里在保定軍官學校、在陸軍大學帶出來的國防軍子弟浴血沙場,成為中國軍隊高層指揮官的柱石。
1938年10月,在抗日戰(zhàn)爭最關鍵的時刻,蔣介石讓蔣百里擔任陸軍大學校長(原由蔣介石兼任),同年11月,在遷校途中,蔣百里因心臟麻痹癥搶救無效,在廣西宜山去世,國民政府追授他為陸軍上將。
蔣百里辭世之后,著名記者陶菊隱在上?!缎侣剤蟆钒l(fā)表文章講:“蔣百里不僅為中國唯一的軍事學者,而且對政治和文學無不富于天才。他所教育的學生,有些在北伐過程中建過功,有些在這次抗戰(zhàn)中立過偉績,他對國家的偉大貢獻,對中華民族近代史有重大的影響是必然無疑的。他撰文堅持‘抗戰(zhàn)必勝’的信念,不啻長夜中的一盞明燈,他的精神是永遠不滅的?!?/p>
1938年,蔣百里病逝后就地殮葬,1947年其生前好友陳儀等協(xié)助遷葬,起棺時發(fā)現(xiàn)蔣百里尸身竟然未腐,其生前至交竺可楨大哭道:“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國戰(zhàn)勝矣!”一時眾人泣不成聲。
隨后,蔣百里遺骸被火化,后遷葬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
【軼事】
隨百里先生坐牢
徐志摩與蔣百里為親族,曾共同組織新月社。在徐志摩經濟最為拮據(jù)的時候,蔣百里將自己在北京的寓所交徐志摩出售,幫其渡過難關。1930年,蔣百里受唐生智反蔣事件的牽連入獄,徐志摩竟然扛上行李到南京,闖進監(jiān)獄的小門,氣喘吁吁地對蔣百里說:“福叔(徐對蔣的尊稱),我來陪您坐牢?!碑斖?,徐志摩當真在小屋的地板上搭了個地鋪,陪蔣百里住了一宿,后被蔣百里勸了回去。
蔣百里在名流界德高望重,“徐志摩陪蔣百里坐牢”的新聞一經傳播,新月社的名流紛紛效仿南下,打包好行李,爭著去陪蔣百里坐牢。一時間,“隨百里先生坐牢”成了當下名流競相追逐的事情。
躲進廁所死里逃生
1911年,蔣百里從東北逃亡,因他曾主張整改和裁減綠林軍,綠林出身的張作霖懷恨在心,在蔣百里離開之后,張作霖便派人追殺至火車上。恰逢蔣百里內急,火車職員打開了洗手間供其使用,在外部替其上鎖(原本火車在發(fā)車前不會供人使用洗手間),刺客四處找尋,皆未發(fā)現(xiàn)蔣百里的蹤跡,只好下車,蔣百里也因此躲過了一劫。
【解密】
兩蔣恩怨
蔣百里與蔣介石同是浙江人,但不同族。早年蔣百里追隨梁啟超,矢志推翻袁世凱,晚年與蔣介石共事,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滲透在許多歷史事件之中,并從側面反映著一段歷史。
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寧漢分裂。蔣百里的學生唐生智乘機發(fā)展自己的勢力,幾起幾落,最后被蔣介石削去兵權,經蔣百里力保,才得以東山再起。1929年秋冬,唐生智欲起兵反蔣,密電老師征詢意見。蔣百里回電四字——“東不如西”。
蔣百里曾說:“內戰(zhàn)打了十幾年,打來打去打不出個所以然來。凡是中原逐鹿的武人,往往爬得高跌得重,只有東北的張作霖、山西的閻錫山能夠偏安一隅。唐生智若要做不倒翁,就得到遠遠的地方去,莫存問鼎中原之志。新疆是政治真空地帶,留待一個有眼光、有作為的人去填補。”于是,蔣百里的眼光移向這片地廣人稀的政治處女地,想指導他所器重的這位學生去做立功西域的民族英雄,勸唐生智仿效清代名將左宗棠向西北地區(qū)發(fā)展,這就是電文中“東不如西”的內涵。
但是,剛愎自用的唐生智沒有采納蔣百里這一戰(zhàn)略,他聯(lián)合許多雜牌軍將領,于同年12月5日通電全國,勸蔣介石“下野”,同時出兵直指南京。蔣介石立刻命令上海軍警查抄唐生智駐滬總部,幾天后又闖進蔣百里的住宅,從他家里搜出一架無線電臺、密碼本和一份致唐生智電報稿。蔣介石誤以為電報中“東不如西”一語是針對他的,命上海派6名便衣跟在蔣百里身邊,名為“保護”,實為不讓他自由活動。
1930年元旦,上海市市長張群登門勸說蔣百里出國,避一避風頭。未料,蔣百里斷然拒絕:“我為什么要亡命?我沒有資格亡命!”張群碰了一鼻子灰,拂袖而去。幾天后,蔣百里的門生劉文島來訪相告:“老師,目前您處境險惡,我看您還是出國安全,早走為好?!辈涣鲜Y百里怒目圓睜,拍著桌子說:“我沒有刮地皮,沒有錢出國!”劉文島說:“聽說上海當局答應發(fā)給您路費5萬元。”蔣百里余怒未消,以鄙視的口吻,堅定地說:“別人的錢我不要,我沒有犯法,不會離開上海,看他蔣中正把我怎么辦!”
1930年元旦后,蔣百里被捕入獄。不久,蔣百里被押解南京,關在三元巷總部軍法處待審,與鄧演達、居正等同關一處,結為難友。
如果軍法處開庭會審,蔣百里的罪名若成立,判決的結果必然是死刑。他在東京士官學校的同學陳儀時任軍政部次長,只好采取拖的辦法,使軍法處會審無法舉行。而蔣百里在獄中照常讀書、練書法、打太極拳,一副泰然自若、視死如歸的樣子。
反蔣的鄧演達關在蔣百里對面的牢房里。蔣百里同情鄧的遭遇,偶爾與他交談幾句。鄧演達與其夫人的通信,均由蔣百里前來探監(jiān)的4個女兒輪流傳遞。
1931年11月間,蔣介石下令秘密槍殺鄧演達,引起蔣百里無限傷感,他對前來探監(jiān)的摯友張宗祥說:“追隨孫中山先生的鄧演達昨日已被殺害,不知明日是否輪到我?如今世道是無理可言的?!?/p>
但是,由于蔣百里門生將帥滿天下,蔣介石殺他徒失人心,所以一時還下不了決心。李根源和一些國民黨元老曾具呈保釋蔣百里,文中有“外侮亟,將才少”之語,蔣介石陽奉陰違,當面批了“照準”兩字,背地里卻密令“拖”而不辦,久無下文。蔣百里的好友唐天如四方奔走,催促蔣的學生陳銘樞等出面保釋蔣百里。陳銘樞時任國民黨“行政院代院長”兼京(南京)滬衛(wèi)戍司令,在軍政界舉足輕重。他見時機已到,便進言蔣介石,力保蔣百里。蔣介石也就順水推舟,于1931年12月中旬釋放了蔣百里,他還假惺惺地說:“我蔣某人寬宏大量,不計前嫌。”這之后,因“九·一八”事變,形勢危急,蔣介石一面采取妥協(xié)退讓政策,不與日軍正面交鋒,一面派蔣百里先后赴日本、歐洲考察,積極商討對策。
蔣百里與“西安事變”、抗日戰(zhàn)爭
1935年12月8日,蔣百里接到蔣介石的電報,請他到西安晤談考察歐洲的情況。12月11日,他飛抵西安,當天下午就去華清池與蔣介石會面,匯報了自己的考察結論。但讓人沒有料到的是,12月12日,就在蔣百里飛抵西安的第二天,震驚世界的“西安事變”發(fā)生,張學良和楊虎城扣押了蔣介石及其親隨,“逼”蔣抗日。蔣百里清晨被零亂的槍聲驚醒,天亮時被一名軍官帶到客廳,他心下了然,信口說了一句:“昨為座上客,今作階下囚?!?/p>
事變當天,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的蔣百里與陳誠、蔣鼎文等十多名蔣系軍政大員同被羈留。在押的蔣系大員都反對“兵諫”,不肯在8項主張通電上簽名,唯有蔣百里受中日甲午之戰(zhàn)刺激很深,矢志抗日救國,因而對張學良說:“我佩服你們的膽魄,贊成你們的正義勇敢行為!”
蔣介石被囚,張學良多次拜見,勸他同意8項抗日主張。蔣很頑固,毫無商量的余地。此時國民黨內親日派何應欽調兵遣將,作勢要派飛機轟炸西安。東北軍少壯派見蔣系大軍壓境,兵臨潼關,一個個怒火中燒,竭力主張殺掉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眼看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非常焦急。情急之中,張學良想到了蔣百里,認為他威望甚高,又是無黨派人士,是出面調停的最理想的人選。張學良對楊虎城說:“蔣百里德高望重,請他出面斡旋,局面可能改觀。”
當天晚上,張學良囁嚅著對蔣百里說:“您是個無黨無派之身,我有疑難問題想向您求教?!笔Y百里講:“今天是力的問題。在西安,你的力很夠,尤其是在招待所,兩條槍足夠應付我們??墒俏靼惨酝庠鯓幽兀俊?/p>
張學良道:“西安以外我是鞭長莫及,假定中央軍飛機對西安轟炸……”蔣百里不等張學良說完就毫不猶豫地打斷他,說:“委員長在西安,他們不會來轟炸。”張學良又說:“我每次見委員長,他必大動肝火,不讓我陳述意見。我想請您勸一勸委員長?!?/p>
蔣百里聽了張學良的請求,不假思索地說:“如果你覺得有這個必要,我可以照辦?!?/p>
蔣百里原來就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也支持抗日,所以張學良雖然扣了他,他依然以謀士之禮待張學良,為他出謀劃策,積極促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次日上午,張學良派專車將蔣百里送到楊虎城私宅居住,待以上賓之禮。
1936年12月16日傍晚,張學良陪同蔣百里,來到軟禁蔣介石的西安金家巷一所軍官私宅。蔣百里一進門,蔣介石立刻笑臉相迎,欠身握手,請他坐在床邊沙發(fā)上。蔣百里比蔣介石大5歲,且是中國近代較早的軍?!6ㄜ姽賹W校首任校長,所以蔣介石對他是執(zhí)晚輩禮。張學良自行退出,二蔣關起門來密談。蔣百里不急于引入正題,拐彎抹角地說:“我剛從國外考察回來,消息比較靈通。目前日本海軍和陸軍為侵華而互相爭功,日本天皇已秘密接見過陸軍大臣,看來明年(1937年)一定會大舉入侵我國!”言下之意,你蔣介石要“安內”已來不及了。他還引經據(jù)典,敘說中國歷史上亡國之痛,當“兒皇帝”均無好下場的教訓。蔣介石聽后,心有所動,蔣百里遂將話題轉入解決“西安事變”的對策,他提醒蔣介石:“中央軍不能急攻,更不能用飛機轟炸西安,否則會危及你的生命。為保持元氣,應避免內戰(zhàn),以和平解決為好。”
他們先后兩次密談,加之當時各方面的工作形成的抗日大趨勢,使蔣介石態(tài)度漸漸轉變。蔣介石親筆書寫兩封信,一封交宋美齡,一封交何應欽,致何函里明確指出:“星期六日以前,萬不可沖突,并即停止轟炸準備?!笔Y百里還向蔣介石建議:“中共方面竭力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委員長不妨找周恩來談談?!笔Y介石沉思一會兒,點頭贊同。此后,蔣百里對此事就不再介入。事后,蔣介石的《西安半月記》曾較詳細地記載了蔣百里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中的作用。
經過蔣百里的勸說,蔣介石讓蔣鼎文帶著他的親筆信回南京,勸南京方面同意會談。12月21日,宋子文與宋美齡飛抵西安,一切問題由緊張到和緩。12月26日,楊虎城設宴為蔣百里等餞行,蔣百里又講了一句:“昨為階下囚,今又座上客?!?/p>
1937年初,蔣百里奉蔣介石之命,秘密考察南北防務,從山東、河北、山西、河南到湖南、湖北、廣東,長途跋涉,風塵仆仆,奔波萬里。爾后接受蔣介石的委托,登廬山,為暑期訓練班各省高級將領授課。講學期間,他把一生的軍事著作和講稿,精選修訂,編成一冊《國防論》,全書洋洋10萬言。當時正值抗戰(zhàn)前夜,敵強我弱,國民黨內恐日心理相當嚴重,蔣百里卻在卷首寫道:“……千言萬語,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后,蔣百里任國防參議會議員,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投入到研究如何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他說:“中國有地大、人眾兩個優(yōu)越條件。不打則已,打起來就不能不運用‘拖’的哲學,‘拖’到東西戰(zhàn)事合流,把敵人‘拖’倒了而后已?!?/p>
有一天,少壯軍人孫元良在蔣百里家里吃飯,倏地把酒杯摔在地上說:“我們決心拼命打,戰(zhàn)至最后一人!”蔣百里哽咽著說:“你們年輕人要活著看咱們中國翻身的日子,我這老命卻拼在這一次了!”
與此同時,蔣百里對戰(zhàn)時國民心理建設盡了最大的努力,在文壇上的拼命,就像在戰(zhàn)場上拼命一樣。他寫了《抗戰(zhàn)的基本觀念》一文,認為敵人想屈服中國人的意志是不可能的:“戰(zhàn)爭的目的在于屈服敵人的意志。屈服一個將軍的意志使他放棄抵抗,這是可能的;屈服一個政府的意志使它改變政策,也是可能的;但要屈服一個民族求生存的意志,這是古今中外都不可能的?!?/p>
1938年他在專著《日本人》一書中,提出“持久戰(zhàn)”的思想,寫下最后一句話:“成也罷,敗也罷,就是不同它講和!”幾乎在同時,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寫下了不朽的著作《論持久戰(zhàn)》。
而蔣百里著作《國防論》的影響也在此時遠及海外,“二戰(zhàn)”期間,名將艾森豪威爾、蒙巴頓等人曾多次引用蔣百里《國防論》的有些論斷來闡述戰(zhàn)局。蔣介石雖很器重蔣百里,但忌憚他非凡的軍事才華,因而從不授予他兵權。
1938年秋,蔣介石任命蔣百里為中國最高軍事學府陸軍大學代理校長,仍由自己兼校長。蔣百里隨校攜全家搬遷,取道湘桂,事必躬親,心力交瘁,因操勞過度,罹病于11月4日,后在廣西宜山與世長辭,年僅57歲。
噩耗傳來,舉國震悼,重慶各界舉行公祭,蔣介石親臨主祭。“國民政府”明令褒揚,追贈蔣百里為陸軍上將??箲?zhàn)勝利后,蔣百里遺體遷葬浙江杭州西子湖畔南山公墓。1971年,蔣百里的侄子蔣復璁和薛光前主編《蔣百里先生全集》,由臺灣傳記文學出版社出版,蔣介石親為題簽。
【家庭成員】
妻子:蔣佐梅(1890—1978),原名佐藤屋登,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13年,蔣百里在保定軍校自殺,作為護士的佐藤屋登奉命照顧蔣百里,二人產生感情并喜結連理,婚后佐藤屋登隨夫姓,改名蔣佐梅。嫁給蔣百里后,蔣佐梅就斷絕了和日本的聯(lián)系,撫養(yǎng)五個女兒,她皆以中國文化傳統(tǒng)為教育之本,不教她們說日語。蔣百里去世后,她帶著五個女兒一起到街頭募捐處,賣掉自己的首飾捐助抗戰(zhàn)事業(yè),并親赴前線為中國的傷兵治療服務。她和中國女性一樣為中國傷兵治療裹創(chuàng),不辭勞苦。蔣佐梅晚年曾講,她這樣做,是因為她認為當時中國的戰(zhàn)斗是正義的。1978年,蔣佐梅病逝,墓碑上鐫刻的名字為“蔣佐梅”。
女兒:蔣英(1919—2012),中國女聲樂教育家和女高音歌唱家,蔣百里的三女兒,“導彈之父”錢學森的夫人,畢業(yè)于德國柏林音樂大學,曾獲得1943年匈牙利各國女高音比賽第一名,任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教研室主任。蔣英小時候曾被過繼給蔣百里摯友錢均夫,序齒為錢學森的妹妹,取名“錢學英”。由于蔣百里舍不得女兒,過繼不久之后又把蔣英要了回來,自己撫養(yǎng)。蔣英自幼喜好音樂,1936年隨父游歐洲,旅行意奧諸國。蔣百里見女兒有天賦,便鼓勵她學習音樂。蔣英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于1937年考入德國柏林音樂大學研習,1941年畢業(yè),隨后獲柏林德國大戲院之聘,數(shù)度演唱,并與德國留音片公司“德律風根”商訂出版唱片十年之合同。1947年回國后,蔣英與青梅竹馬的錢學森結婚?;楹螅饲偕网Q,蔣英也為了照顧錢學森的科研工作,放棄做歌唱家,轉入音樂教育事業(yè),錢學森晚年獲得了很多獎,他曾詼諧地對蔣英說:“錢歸你,獎(蔣)歸我?!?/p>
女婿:錢學森(1911-2009),吳越王錢镠第33世孫,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臨安。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學院及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錢學森畢業(yè)于國立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1949年,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后,錢學森和夫人蔣英便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1950年,錢學森上港口準備回國時,被美國官員攔住,并將其關進監(jiān)獄,而當時美國海軍次長丹尼·金布爾聲稱:“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從此,錢學森受到了美國政府政治迫害,同時也失去了寶貴的自由,他一個月內瘦了三十斤。
消息很快傳到中國,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fā)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的行徑。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就錢學森歸國問題多次與美國代表談判,不惜以釋放11名在朝鮮戰(zhàn)爭中俘獲的美軍飛行員作為交換,做出讓步,爭取錢學森回國。在毛澤東主席與周恩來總理的多番努力下,錢學森于1955年回到祖國,于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錢學森的努力帶領下,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錢學森后來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錢學森父親錢均夫與他的岳父蔣百里是摯友,蔣百里生前與錢學森雖不是翁婿,但感情卻很要好,錢學森曾說:“蔣百里先生不僅是我的岳父,他還是我的師長和引路人?!笨上Y百里未能等到錢學森大放光彩便辭世了。
其他家族成員:蔣百里和蔣佐梅生有五女,除大女兒蔣昭早逝外,其他幾女也都頗有傳奇色彩。
二女兒蔣雍,原在香港中文大學讀書,抗戰(zhàn)開始后按照父母的勸導回國參加救護隊,為傷員服務,后定居美國。
四女兒蔣華,定居比利時,曾籌辦歐洲中山學校,為華僑教育做出重大貢獻,在錢學森回國過程中,承擔了重要的穿針引線作用。
五女兒蔣和,幼年就曾隨父親環(huán)游歐洲,解放后定居北京。“文革”期間,因為她的身份受到嚴格審查。蔣和傲然不屈,在寫交代材料的紙張上寫道——“陳伯達是雜種”,嚇得審問人員張口結舌,不敢將材料上交。
(編撰整理/妄言;資料來源:《狷介與風流:蔣百里傳》 陶菊隱著)
(責任編輯/譚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