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用社會互動理論剖析了我國高職院校的治理進程。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分別在知識、歷史以及政治等情境中開展社會互動,這些情境互動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產生了重要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由政治議題、社會響應與知識聯(lián)盟等環(huán)節(jié)組成。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術互動,既有基本共識,也有觀點分歧。
[關鍵詞]高職院校治理 社會互動 互動情境 學術互動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6)08-0016-05
本文以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展開作為觀察對象,并通過社會互動理論,把“焦點”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聚焦目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產生的情境,探究高職院校社會互動的起點與理論分析的邏輯源點;二是聚焦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社會互動的多元中心行動符號,它事關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能否真正展開;三是聚焦在高職院校治理過程中,學術研究成為促進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走向現代化的重要推手。
一、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的“情境互動”
高職院校的發(fā)展歷程與我國的社會經濟發(fā)展密切相關,高職院校的社會活動通過不同的“情境”來展現,因此,高職院校社會情境構成當下我國社會經濟轉型與產業(yè)升級活動的重要“窗口”。我們可根據不同類型劃分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互動的具體情境。
(一)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知識情境”
以高職院校治理為平臺,通過對其社會互動行為中占據重要位置的社會情境即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學術的探究,從而勾勒出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知識背景以及相關情境。
首先,西方學者構建的高校治理問題研究的理論框架,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互動行為研究影響深遠??v觀西方國家高校在治理問題上的理論與實踐的探索,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西方國家高校治理分析框架伴隨著信息革命的興起蓬勃發(fā)展起來,并于20世紀90年代取得豐碩成果。相對于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高校治理問題研究,當下我國高職院校治理互動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在此學術情境中,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中流淌著“西式血液”在所難免。其次,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在學術研究上的空間拓展也構成了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主要社會互動情境之一。自研究者在福建師大福清分校2003年會議提出高職院校治理相關議題開始,來自不同領域的學術會議都開始關注此議題,像“推進高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專題研討會、創(chuàng)新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暨全國高職高專校長聯(lián)席會議年會等這些不同層次的學術會議,有效促進了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術交流。21世紀初,隨著國家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步伐的加快與現代職教體系的構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從不同學科視角對“高職院校治理”展開研究,成立了諸如中國職教學會科研工作委員會辦學模式研究會等專門研究機構。另外,相關學術期刊院校治理專欄的開設、碩博士學位論文的關注以及教育部《職業(yè)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的頒布,也將“高職院校治理”的專題研究推向新的研究高度。最后,在知識情境中還應給微觀層面的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情境一席之地。國外有些學者開始關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諸如比特·朱斯特、Shyamal Majumdar、伽斯帕瑞尼、布朗、昂布爾、Ann Buller等人從不同角度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進行了解讀。一些國外知名組織和學術研究機構也開始關注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比如世界職教院校聯(lián)盟、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具聯(lián)合會、聯(lián)合國糧食及農業(yè)組織、英國華威大學、加拿大百年理工學院等。上述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情境不僅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互動的結果,也成為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互動重要的情境因素。
(二)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歷史情境”
與其他社會問題一樣,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展開與解決離不開特定的歷史情境。要探究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情境,須考慮特定背景下的相關因素。
首先,發(fā)達國家高校治理進程的得與失,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互動的間接歷史情境。自21世紀初,發(fā)達國家高校治理率提升顯著。鑒于這些國家間管理體制、文化傳統(tǒng)、思想意識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有研究學者將其分為三種模式,即董事會治理模式、學術權力占主導模式以及行政任命模式。雖然這些模式各有千秋,但其發(fā)展進程中共有的兩個趨勢值得我們關注:一是發(fā)達國家高校在外部治理機制上不斷強化政府的法律規(guī)制,在內部治理機制上則不斷強化權力的制衡以及社會參與度,以此來避免這些高校在治理進程中陷于政治權力與學術權力的“對掐”。二是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以及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發(fā)達國家高校治理也遭遇到國家權力對高校的再集中、外部利益相關者不當參與致使其商業(yè)味太濃等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其次,我國高職院校治理進程的得與失,構成我國高職院校治理中社會互動的歷史情境。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的最初5年,我國高職院校治理還處在“政教合一”的狀態(tài),發(fā)展狀態(tài)比較緩慢。2005年《國務院關于大力發(fā)展職業(yè)教育的決定》的出臺,標志著高職院校治理的“政教合一”模式退出歷史舞臺,“府管校辦”模式開始在高職院校治理進程中大行其道。但隨著我國經濟轉型與產業(yè)升級的加快,特別是國家明確提出構建現代職教體系之后,“府管校辦”模式面臨制度與體制設計的困局,“有限主導—合作共治”開始進入高職教育界的視野。①教育部頒布的《職業(yè)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明確提出:“經過三年努力,職業(yè)院校以人為本管理理念更加鞏固,現代學校制度逐步完善,辦學行為更加規(guī)范,辦學活力顯著增強,辦學質量不斷提高,依法治校、自主辦學、民主管理的運行機制基本建立,多元參與的職業(yè)院校質量評價與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職業(yè)院校自身吸引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美譽度明顯提高?!雹?/p>
綜上所述,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社會互動的歷史情境涵蓋以下幾點:發(fā)達國家高校較為成熟的治理路線圖為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實踐提供了“樣板”;20世紀末期至21世紀初近10年時間,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發(fā)展滯緩成為當下高職院校治理發(fā)展的歷史包袱;新時期加快發(fā)展高職院校治理成為全國的共識,但在推進高職院校的治理快速發(fā)展的同時,須關注我國高職院校治理質量與現實治理能力現代化需求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治理理念、治理能力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有待加強。
(三)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政治情境”
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時,就加快職業(yè)教育發(fā)展提出:要樹立正確人才觀,牢牢把握服務發(fā)展、促進就業(yè)的辦學方向,把提高職業(yè)技能和培養(yǎng)職業(yè)精神高度融合,努力培養(yǎng)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如果說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是從宏觀上為提升高職院校治理水平指明了方向,那么教育部頒布的《職業(yè)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則是我國高職院校提升治理水平的抓手,而教育部2015年10月發(fā)布的《關于確定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試點單位和試點任務的通知》是具體實踐探索。在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發(fā)展過程中,政府的影響力使得高職院校治理建設方式利弊相雜。2015年9月教育部網站發(fā)布的《全國職業(yè)教育工作專項督導報告》顯示,高等職業(yè)院校生師比與普通本科院校生師比基本相當,分別為17.57︰1和17.73︰1,學生畢業(yè)半年后就業(yè)率為91.5%,專兼結合的“雙師型”隊伍建設成果顯著,大部分省份對高職生均經費撥款標準做出明確規(guī)定。這些顯著成就表明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們也應看到,當下高職院校治理所需要的人財物資源大多受制于上級主管政府部門,于是高職院校向主管部門以及合作的行業(yè)企業(yè)獲取資源成為目前高職院校治理進程中特有的現象。若任由此種現象發(fā)展下去,必將導致高職院校治理社會管理成本的疊加。表現在具體實踐中,一是加劇了高職院校治理行政化趨勢,這與當下國家要求擴大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的宗旨相悖;二是造成行業(yè)企業(yè)等利益相關方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熱情不高,出現“同床異夢”現象。
離開高職教育發(fā)展所處于的社會情境談高職院校治理問題,是與相關發(fā)展規(guī)律相悖的,再加上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情境以整體方式呈現,非某一社會情境所能夠承擔。因此,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社會互動的“知識情境”“歷史情境”以及“政治情境”,基本涵蓋了影響我國高職院校治理社會互動的相關因素,即它對我國高職院校治理進程中社會主體間互動行為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
二、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的“社會互動”
(一)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國家“政治議題”
縱觀我國社會出現的理論創(chuàng)新,大多都與當時國家重點關注的方面息息相關,因此它實質上就是國家采取某項行動的“政治議題”。如果某項社會問題在國家相關文件中獲取這種“政治議題”的機會,那就說明其已被國家相關決策層納入頂層設計中。在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我國政府的“政治議題”通過兩個階段來展現。第一階段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開始被國家領導層關注,并通過“高職院校治理”的政治議題加以確認。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yǎng)工作的意見》(教高[2000]2號)中提出了“高職高專不同類型的院校都要按照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共同宗旨和上述特征,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協(xié)作攻關、各創(chuàng)特色”的議題;2004年《教育部勞動部等七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yè)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04]12號)中提出:“要積極推動職業(yè)教育和培訓從計劃培養(yǎng)向市場驅動轉變,從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觀引導轉變,從專業(yè)學科本位向職業(yè)崗位和就業(yè)為本位轉變?!贝撕?,“高職院校治理”這個政治議題在《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yè)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意見》(教高[2006]14號)與《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等文件中也多次被國家領導層宣示。
第二階段是從2010年至今,我國高職院校治理建設的思路更加明晰,并提出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yè)指導、企業(yè)參與的辦學機制” 的行動符號。比如《教育部關于充分發(fā)揮行業(yè)指導作用推進職業(yè)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教職成[2011]6號)中提出要“發(fā)揮資源、技術、信息等優(yōu)勢,參與校企合作項目的評估、職業(yè)技能鑒定及相關管理工作;收集、發(fā)布國內外行業(yè)發(fā)展信息,開展新技術和新產品鑒定與推廣,引導職業(yè)教育貼近行業(yè)、企業(yè)實際需要;提出制定行業(yè)職業(yè)教育規(guī)劃咨詢建議,參與國家對職業(yè)學校的教育教學評估和相關管理等工作”。同年在教育部頒布的《關于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引領職業(yè)教育科學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 [2011]12號)中提出要“創(chuàng)新辦學體制,鼓勵地方政府和行業(yè)(企業(yè))共建高等職業(yè)學校,探索行業(yè)(企業(yè))與高等職業(yè)學校、中等職業(yè)學校組建職業(yè)教育集團,發(fā)揮各自在產業(yè)規(guī)劃、經費籌措、先進技術應用、兼職教師選聘、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和學生就業(yè)等方面的優(yōu)勢,形成政府、行業(yè)、企業(yè)、學校等各方合作辦學,跨部門、跨地區(qū)、跨領域、跨專業(yè)協(xié)同育人的長效機制”。為了進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管理機制的“政治議題”,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教職成[2014]9號)中提出“要堅持校企雙主體育人、學校教師和企業(yè)師傅雙導師教學,明確學徒的企業(yè)員工和職業(yè)院校學生雙重身份,簽好學生與企業(yè)、學校與企業(yè)兩個合同,形成學校和企業(yè)聯(lián)合招生、聯(lián)合培養(yǎng)、一體化育人的長效機制”。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互動實質上是種符號傳遞與信息溝通的過程,高職院校治理多元主體各自憑借在參與社會互動過程中擁有的特有“社會符號”對相關情境進行“創(chuàng)設”。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成為國家領導層的“政治議題”后,職教界必然會采取行動應對它。
(二)職教界對“政治議題”的響應
對于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國家政治議題所透露的信息越來越明晰。因此,相關對象必然會做出相應回應,使高職院校治理走上運行通暢的社會互動軌道,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廣泛共識。在此互動中,職教界對此的積極回應,成為該社會互動的焦點。為了說明職教界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響應情況,筆者通過中國知網中期刊欄目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進行了關注,選擇“社會科學Ⅰ”“社會科學Ⅱ”和“哲學與人文科學”作為檢索范圍的子目錄,并以“高職院校治理”為主題關鍵詞進行準確“定位”,檢索資料的時間跨度從2002年至2015年9月截止,具體的統(tǒng)計數據見圖1。
從上圖不難看出,一是有關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術論文刊發(fā)數量在21世紀初呈快速增長態(tài)勢;二是在這個快速增長態(tài)勢中,2006年、2011年以及2014年有關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術論文刊發(fā)數量表現得最為突出,其他年份則處于平穩(wěn)增長期;三是對照國家領導層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政治議題”的階段性影響。由于國家領導層關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相關的期刊對其關注度也大為提升,刊發(fā)的相關論文甚至是以數倍來計算。比如新世紀的2011年和2014年,都是國家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這個政治議題給予新的關注,相關期刊刊發(fā)的論文數量也遙相呼應。職教界關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對于構建互動主體間的信息流并憑借其各自優(yōu)勢參與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互動,從而形成優(yōu)勢的疊加并達到社會共識的最大化,大有裨益。
(三)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知識聯(lián)盟”的形成
由某個議題吸引而結成的“天然”知識聯(lián)盟在學術研究領域中是比較常見的,此類知識聯(lián)盟的形成可通過其互動表征即行動符號得以驗證。在此過程中,相關研究者憑借其相關學術產品的公開出版來體現其參與社會互動的表征與行動符號,而行動符號的兩個進階是由有關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術文章與專著構成的。
一是刊發(fā)相關的學術文章成為相關研究者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社會互動的“最快通道”。正如上文所述,刊發(fā)相關的學術文章是職教界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成為政治議題后開展的社會互動中所發(fā)出的行動符號,因此,相關學術文章井噴式增長顯示職教界參與社會互動的范圍之廣。此外,博士與碩士在畢業(yè)論文選題中關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也越來越多,這使得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互動行為異彩紛呈。為了具體論證上述觀點,筆者通過查詢中國知網中有關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博碩士論文,并選擇與上述期刊檢索范圍相同的子目錄、主題關鍵詞以及時間跨度,具體統(tǒng)計數據見圖2。
但應注意的是,博碩士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的學位論文在知識聯(lián)盟中并非占據主流位置,只能劃歸到知識聯(lián)盟的邊緣地帶。同時,他們也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的內外部核心成員,即對于博士而言,他們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的內部核心成員;但對于碩士而言,他們只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的外部核心成員。由于這群博碩士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有著無窮潛力,因此,對其參與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社會互動行為必須加以重點關注。
二是出版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論著是相關研究者參與高職院校治理的社會互動行動的“身份證明”。筆者把這些有關高職院校治理的論著分為國外與國內兩個部分,在國外有關職業(yè)院校治理的論著有Bing Zuo,Eugene W,Ratsoy的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University Gover-nance;Shattock M的Re-Balancing Modern Concepts of University Governance;Lars Erik Norback的New Modes of lnternal Governance of Higher Edueation lnstitutions:The case of Goteborg University;Henry Rosovsky的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以及菲利蒲·G.阿特巴赫的《比較高等教育》等。國內有關職業(yè)院校治理的論著有張維迎的《大學的邏輯》、孫綿濤的《教育管理學》、李福華的《大學治理的理論基礎與組織架構》、于文明的《中國公立高校多元利益主體的生成與協(xié)調研究——構建現代大學制度的新視角》和宣勇的《大學變革的邏輯》等。由此可見,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知識聯(lián)盟”通過其文本對古今進行了梳理,從而達到超越情境的對話,并以此為基礎從儀式上把研究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的學者組織成為共同體。
三、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的“學術互動”
在“互聯(lián)網+”“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論證與加快現代職教體系建設的社會互動進程中,“學術互動”在其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為此,理性剖析作為現代職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并對此進行深層次知識探究,尤為重要。學者在知識聯(lián)盟框架內參與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的自由互動與深度解析。
(一)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達成基本共識
在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進行古今文本的對話與互動是學術互動的基本規(guī)律。只有建立在此基礎上才能達成基本共識,并以此學理基礎為平臺開展民主的、形式多樣的、廣泛參與的討論。
當下對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已達成以下幾點基本共識:一是圍繞高職院校治理概念達成共識。2003年,時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的張堯學提出:“要使高等教育更好地發(fā)展,應該在投入的方式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千方百計加大經費投資改革力度,可以探索高職院校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途徑,探索與行業(yè)和企業(yè)共建、合辦高職院校的辦學模式?!雹鄞朔硎隹梢钥醋鲗Ω呗氃盒V卫砀拍畹某醪浇缍?,而后又有不少學者從利益相關者、治理結構、高校章程、國際比較等諸多視角對高職院校治理概念進行了界定,由此形成了形式多樣的高職院校治理概念,并對促進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起到催化劑的功效。
二是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對“互聯(lián)網+”“中國制造2025”發(fā)展戰(zhàn)略的順利實施意義重大。許多學者認為,高職院校治理問題在我國社會經濟轉型與產業(yè)升級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以此價值目標為基礎,這些學者通過不同的理論視角進行了深度的闡述。在這些理論成果中,學者們對“校企深度融合”“高職院校治理結構”以及“多元治理主體”等議題闡述了各自理論觀點,其中“多元治理主體”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中焦點。
三是構建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治理理論成為相關學者的普遍心聲??v觀當前所檢索到的相關資料,哲學、法學、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都不同程度介入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中,這反映了當今研究學科的交叉性越來越普遍,由不同學科學者組成的民間知識聯(lián)盟也越來越壯大,合作的領域與深度也有質的提高。由于諸多學科加入高職院校治理問題研究中,為構建中國特色的高職院校治理理論搭建了一個非常好的知識平臺。
(二)高職院校治理問題上的觀點分歧
相關學者們圍繞著高職院校治理理論建設、高職院校治理主體角色定位、高職院校治理制度建設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一是在高職院校治理理論上,許多學者從政府、社會、學校等治理主體多元化視角進行了探討。周旺針對目前高職院校治理模式多為“官僚化”集權式的事實,提出了高職院校治理應轉向公共管理。許金招認為,高職院校治理應拋棄原有的直線職能制的組織結構,構建扁平式校企深度融合的治理結構。這些對高職院校治理有關政策與管理問題的論述得到了許多學者的贊同。歐陽恩劍和劉波提出,高職院校治理不單純是政策與管理問題,它更是法律問題。彭曉蘭等指出,高職院校治理不僅應從公共管理中找理論根據,還應從系統(tǒng)科學、跨界管理等理論中找理論創(chuàng)新點。另外,陳壽根和劉濤認為,可借助法人治理理論、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理論、委托代理理論和教育消費理論來指導高職院校內部治理結構建設。
二是在高職院校治理主體角色定位上,主流觀點都支持政府應糾正過去對高職院校治理行政干預過多的現狀,但對于政府對高職院校治理該承擔的角色,學者們存在不同的觀點與看法。有些學者認為高職院校應實行自治管理,從而保障高職院校的辦學自主權;有學者持相反觀點,認為完全忽視政府在高職院校治理中的地位與作用是不現實的,也與我國國情不相符,高職院校治理主體應多元化,政府扮演引導的角色,“有限主導-合作共治”應成為政府應盡之責。行業(yè)企業(yè)與高職院校應在高職院校治理中發(fā)揮核心作用,這已成為相關學者的共識,但對行業(yè)企業(yè)和高職院校承擔的角色卻看法不盡相同。有學者認為行業(yè)企業(yè)應該在高職院校治理中承擔決定性角色,畢竟高職院校培養(yǎng)的人才還需要行業(yè)企業(yè)的檢驗。與此同時,另有一些學者提出,深度吸納行業(yè)企業(yè)等社會資源來共同培養(yǎng)高職院校人才是大勢所趨,但不能由此來削弱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yǎng)上應有的職能。
三是在高職院校治理制度建設上,主流觀點認為,應通過構建與外部治理制度相配套的內部治理體制、機制來推動高職院校治理,持此觀點的學者主要是基于當下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特色建設缺失的現狀提出的。但是,對高職院校是以“內逼式”制度建設為主還是以“外逼式”制度建設為主,學者存在不同的看法。杜宏靜針對高職院校外部評估制度的缺失,提出應創(chuàng)新高職院校內部的自我評估制度。余麗平提出,通過強化高職院校章程建設來推動高職院校治理水平的提升。孟慶杰認為,高職院校內部治理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制度意識影響,應在高度關注社會制度意識的基礎上強化高職院校內部治理制度建設。張海峰指出,政府職能的轉變是創(chuàng)建高職院校治理結構的關鍵。
[注釋]
①孫云志.“有限主導—合作共治”高職院校治理模式的新路徑[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4(13/14):68.
②教育部.職業(yè)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15—2018年)[R].2015-09-17.
③張堯學.堅持就業(yè)導向推進高等職業(yè)教育健康發(fā)展[G]//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水平評估資料匯編.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