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是學校的基本單位,班級的文明水準決定學校的文明程度,而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的骨干力量,在班級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個稱職的班主任,必須具備以下幾種意識。
1.“向心”意識。
所謂“向心”,即班主任開展班級各項工作時,必須緊緊圍繞學校的中心工作這一軸心。這樣,班主任在制定本班的工作計劃和目標時,才能把握方向,顧全大局;在與家長溝通時,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有效宣傳學校形象,提高家長對學校、班級的信任度。
提高自己的“向心力”,并非難事:認真參加學校的每一次會議,適時摘要記錄;收集、整理學校下發(fā)的文件、資料和工作安排表,經(jīng)常對照,檢查自己的工作;做好班主任筆記,將學校的要求落實到具體的班集體工作中去。
2.角色意識。
在教育實踐中,班主任要善于扮演多種角色,處理好與班級建設相關的各方關系。在科任老師面前,班主任要演好配角,當好“聯(lián)絡員”,要善于創(chuàng)造機會,為任課老師提供與學生進行非教學性情感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對科任老師“心向往之”。在家長面前,班主任要演好“同盟軍”。有的家長“奈何”不了自己的孩子,對子女的表現(xiàn)只能干著急,班主任要和家長結盟;有的家長缺乏耐心,動輒對子女棍棒相加,引起子女強烈的逆反心理,對此,班主任要和學生結盟,為其挽回自尊后再進行教育。當學生之間發(fā)生沖突時,班主任處理問題要公正公平,體現(xiàn)“包公”風范。當某些科任老師把已作過嚴肅批評的學生再“發(fā)配”到班主任身邊時,班主任要謹慎待之,當好“調解員”,堅持“找梯子,讓其下臺”的處理原則,切不可雪上加霜,讓學生承受過重的心理壓力。
3.跟蹤意識。
班主任對班級中出現(xiàn)的好人好事予以褒獎,對落后學生進行教育,揚善懲惡,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營造民主和諧的班級氛圍。但青少年學生心理不成熟、思想不穩(wěn)定,加上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其“從善”具有波動性,其“從惡”具有反復性。因此,班主任教育學生時要有跟蹤意識,密切關注學生思想的發(fā)展動態(tài),真正做到使好的更好,差的轉優(yōu)。
4.創(chuàng)新意識。
班務工作千變萬化,班主任要尊重事實,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從現(xiàn)實生活中挖掘素材,對學生進行教育,增強教育的直觀性、生動性,避免空洞說教。一次,學校組織學生去看電影,班上一名學生因腿傷而請假,我同意了,讓他獨自留在教室。在去電影院的途中,我突然想到:學生一人待在教室里,肯定很孤獨,會有種被集體拋下的感覺。于是我立即返校,開車把他接到電影院,并指派兩名班干部負責該生在電影院的一切活動。事后我總結:“只要是集體活動,班級成員一個也不能少;個別學生遇到困難,集體不會拋棄他,相反,會盡力幫助他。這樣,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會時時處處想著集體,不讓自己的言行給集體抹黑。”我利用這一小事,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作者為江蘇省靖江市第三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