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和教育專家阿爾菲·科恩批評美國的品行教育時說:“現在以品行教育為名的項目,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系列精心設計的勸告和外在的誘導,以使兒童更加努力地學習,并按照人們的要求去做?!薄斑@種教育主要是訓練學生的一些具體行為,而不是鼓勵他們對現存的價值觀進行深入的、批判性的反思。”作為班主任理應審視和反思自己的班級管理和學生品行教育是否有違教育價值,是否做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功利化的價值觀進行深入的、批判性的反思。行為的訓練固然是必要的,但更要明白某些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可能會給學生的未來帶來怎樣的影響。所以,我認為,教育要關注當下,但還應該著眼未來,不能只是指向某一狹隘的目標行為的訓練。我們要多關注學生的“生長”,關注學生與生俱來的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在知識結構、思維方式、人生認識的改善中實現靈魂的喚醒、人生的覺醒。
長期以來,班主任已經習慣于將一個又一個的美德活動安排在不同的日子、不同的周次、不同的月份,看上去是序列化的、制度化的,但很少去審視這些外在的形式究竟對學生的品行教育能發(fā)揮多大的效用。除了這些外在的力量,我們更應該走近學生,盡可能多一些對他們需要的了解,盡可能地觸發(fā)他們內心的需要,至少盡可能地探討一下如何將外在的動力與內在需要貼近一點。
班主任工作中的另一個問題是習慣了借助榜樣、獎勵與批評、懲罰的手段來實現品行教育的目標。這種通過報償與懲罰的品行教育,有可能帶給學生的就是這樣幾種影響:一是讓他們意識到只有將其他人踩在腳下,自己才可能成功;二是學會趨炎附勢,迎合上意;三是自暴自棄,破罐子破摔。須知“那些為成為最有德性的人而打敗自己的同伴的行為所導致的結果就是,不僅減少了孩子們善行的內在動機,而且對于他們的同伴關系也是一種傷害”。這樣的傷害還在于它可能會破壞人們的團隊意識,培養(yǎng)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班級管理,只是一味地致力于“約束”,而忽視“釋放”,是因為我們忽視了這樣的社會心理學問題:“我們如何行動以及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所處的環(huán)境?!卑嗉壒芾?,在許多時候無視學生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無視當下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習慣于將受社會環(huán)境影響而產生的問題歸咎于學生的個性與品行,卻忘掉了一個團隊的所有問題幾乎都是因為系統(tǒng)設計的缺陷所致。
所以,對于班主任以及學校管理者而言,如果我們常常被學生的行為所困擾,需要審視與改變的可能不是學生,而是班級(學校)的結構和管理系統(tǒng),這也是當下許多學校設立心理咨詢室等場所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金沙中學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