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逆反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常常表現為攻擊或者報復父母,做出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行為,造成不可彌補的后果,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下面是一則案例:
王華(化名)今年14歲,是一個膽小聽話的男孩子,剛上初一,比同齡孩子低一屆,這是因為王華在五年級時休學一年。近日王華再次要求休學,并強迫母親必須為他辦理休學手續(xù)。在萬般無奈下,全家一起走進了心理咨詢室內。王華的家庭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傳統(tǒng)家庭。父母均是20世紀80年代大學生,父親在國家機關工作,母親在公司工作,爺爺、奶奶都是知識分子,家庭衣食無憂。王華小時候聽話乖巧、聰明伶俐,學習成績非常好,多次在班里獲得第一名,對人禮貌又樂于助人,老師和同學都非常喜歡他。五年級第二學期的5月份開始,王華和母親因為打網絡游戲的一次爭吵,向母親提出不去上學,母親以為是開玩笑,沒有當真,結果王華連續(xù)一個星期沒去學校,后來勉強去學校了也不學習,也不與別的同學來往,母親最后妥協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xù)。
在與王華的接觸中發(fā)現,王華總是莫名其妙地擔心母親的安危,擔心母親會出危險。原來王華的父親工作非常忙,應酬也多,常常是王華和母親在家,父母由于過度疼愛,一直是王華和母親一起睡覺,父親單獨在一個房間睡覺。父親脾氣有點暴躁,教育孩子時非常情緒化,自己高興的時候,孩子怎么都行,自己情緒不好時,手邊有什么就拿什么打孩子。母親對孩子有點溺愛,要什么給什么,父母當著王華的面經常吵架,吵架時父親也是對母親動手打,母親常以死相逼父親。王華永遠站在母親一邊,同情母親,和父親吵架,嚴重時也會拿東西打父親,這一點使父親非常無奈。孩子對父母認識的所有人都充滿敵意,不信任任何人。在母親的回憶中,孩子在7歲時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狗,孩子回家后和小狗抱在一起親,家人覺得不能忍受,就在孩子小姨來的時候,悄悄讓她將狗帶走了。孩子回家后問狗哪里去了,家人說是在遛狗時不小心丟了,孩子問母親小姨哪里去了,并認為是小姨將狗帶走了。
在咨詢中發(fā)現以下問題:首先家庭三角關系異常。心理學中常常用等腰三角形來比喻家庭關系,其中父親和母親分別是等腰三角形的一個底角,孩子或者孩子們在頂角處,這是比喻家庭中父親和母親的關系應該是最親近的,孩子或者孩子們應該和家長們有一定的距離,這個距離不僅是生理上,而且包括心理上。
案例中的王華在五年級開始出現與母親的對抗直至不去上學,從這個事件中可以分析,王華在五年級時已經到了青春期兩性意識開始萌發(fā)的年齡,母親還和他一起睡覺,這對于他來說是一種很糾結的情緒。從心理上想盡快擺脫,但不知如何擺脫,演變?yōu)閾哪赣H的安危,是潛意識中希望母親離開,甚至是危險的離開,所以他總擔心母親會出現危險;其次王華的行為是對父母行為的認同。一般來說孩子最初的認同對象都是父母,對于男孩子來說,對父親的認同常常是其形成男性意象的重要過程。
在咨詢中母親說這個孩子不知像誰,怎么能豁出去自己。看看這個家庭處理矛盾的方式,父親采用的方法是簡單粗暴,母親是歇斯底里,父親摔東西,母親自殘,因此在孩子處理人際沖突的時候,他無意識地就采取了父親的粗暴態(tài)度來應對家庭中的糾紛,在父母發(fā)生矛盾的時候,用武力對抗父親;再次是對父母的報復。
王華的父母都是非常情緒化的人,王華長期處于一種不穩(wěn)定的家庭關系中,他不知道父親什么時候會暴怒,也不知道母親什么時候會自殺,他的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母親雖然很愛王華,但同時也忽視王華內心的情感需要,比如在不經過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把王華喜歡的寵物送人。對此,王華內心有憤怒,但他無力與父母抗爭,也不能有效地表達自己的不滿。王華不去學校并沉溺于網絡游戲,而且并不向父母隱瞞自己的行為,忽略自己行為給父母帶來的傷害,在交流中,他能明顯知道這是對自己的一種不負責任,但他不向父母屈服。在這一矛盾現象的背后,其實反映的王華潛意識里對父母的憤怒,他是采用毀壞自己的方式來報復父母。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像王華這樣的學生不在少數,尤其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隨著自我意識的高度發(fā)展,出現明顯的叛逆情緒,在教育不當的時候,可能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甚至一生,產生難以彌補的影響。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比學校更加重要,學校在教育孩子學習知識,同時也在教育孩子做人,但家庭直接使孩子學習如何處理各種矛盾及處理情緒,當情緒及矛盾不能很好處理的時候,直接就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在現代社會,家庭開始有了越來越重要的意義。家長們一定要認識到,青春期孩子表現出來的自我意識,可能需要我們從家庭教育做起,以身作則,教育好孩子,為社會負起責任。
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 青春期教育要在青春期前進行,甚至更早
在青春期前一定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的形成,要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引導孩子發(fā)展自我意識和獨立意識。
2 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
常常說一個異常的孩子背后是一個病態(tài)的家庭。孩子很多的行為都是對父母行為的內化,家長不經意間的不良言行就成了孩子模仿的對象,這是家長們常常沒有意識到的。家長以為孩子小,不會在意大人的行為,所以在孩子面前不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事后卻責備孩子行為不良,并為如何讓孩子走上“正道”煞費苦心,殊不知自己才是罪魁禍首。
3 父母要與孩子坦誠交流
孩子察言觀色的能力是非常強的,在孩子幾個月的時候,就能分辨出喜歡或者討厭等面部表情。案例中的王華母親撒謊說狗丟了,其實孩子從母親的表情中發(fā)現這是欺騙。
孩子因為最親近的人的欺騙感到傷心,并因此導致對與家長認識的所有人都帶有警惕感,這也是形成孩子內心焦慮的重要因素,其實王華的母親完全可以和孩子敞開心扉討論狗的去留問題,如果孩子不同意,大人堅持送人也可以,但應該如實告訴孩子狗送人了,讓孩子對周圍人有最起碼的信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