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也許會被很多人問起:“這個世界是公平的嗎?”也聽過無數(shù)人埋怨,生活和家人如何對自己不公平。這往往是一個人怨懟世界的主要原因。
也許在我們接受的教育中,充滿的是“按勞取酬”的認(rèn)識;也許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我們的父母在對每一個孩子的教育中力爭公平,會讓我們認(rèn)為這個世界原本是公平的。其實,在生活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悖論,那些口口聲聲四處尋找公平的人,其實并不是公平的捍衛(wèi)者,而是在換一種語言說他們沒有得到特殊的照顧。他們在說自己要得少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感覺別人得到的比自己多。大多數(shù)這樣的人,嘴上談著公平,心里想的卻是自己沒占著便宜。這種認(rèn)識,是造成人際關(guān)系出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給自己挖的第一個陷阱。
“世界是公平的?!边@句話可能是參照能量守恒定律說的。所謂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也許真有其事,就是我們活的不夠久罷了。如果我們在此糾纏,就會生出很多情緒,桎梏了心靈,捆住了手腳?!俺蕴澥歉??!睘槭裁闯蕴潟歉D兀恳驗槌蕴澅旧聿皇歉?,讓你自己不被吃虧這件事困擾了情緒,才是福。這是老祖宗用智慧幫我們找的平衡。不衡量不計較,不被自己的認(rèn)識困住,才是福。
人生的第二個陷阱叫“將心比心”。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想法和期待去要求別人的行為,結(jié)果越比越失望,越比越覺得自己吃虧,嚴(yán)重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zhì)量。
我今天給你一個饅頭,明天你就會還給我一個或者比一個更多的饅頭。如果別人沒這樣做,我們就會很生氣。這就是在深層心理學(xué)里反復(fù)提及的界限。界限就是心理的疆界,建立起來界限之后,我們就能夠區(qū)分,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就不會要求別人和我們一樣。我們和別人的溝通就變成了兩方的溝通,而不是自己和自己期望的溝通。
比如甲有兩個饅頭就會主動分給乙一個,每每這么做的時候,雖然甲心里不舍得,但還會這么做,突然有一天,甲發(fā)現(xiàn)乙有四個饅頭,卻沒有分一個給正在挨餓的自己,甲就會非常生氣,這就是甲與自己的期望在溝通,而不是在和乙溝通。
將心真的比不了心,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將心比心,只適用于一種情況,就是在別人身處苦難時,用心去理解別人的難受。
第三個人際陷阱是“你的想法我早知道”。這是認(rèn)知治療中的度人之心。
比如,早晨起來,同寢室的同學(xué)小李去買早點,回來給小王帶回來一杯牛奶、兩根油條。小王起床后,看見床頭的早餐特別生氣,因為他認(rèn)為小李知道自己喝牛奶會拉肚子,還給自己買了牛奶,況且自己也很少吃油條,小李這不是成心氣他嗎?
本來給小王帶早點的同學(xué)還以為幫到了他,卻不知道他那么生氣。再仔細(xì)想想,去掉心里的那些“應(yīng)該”,別人不是那么關(guān)注自己,也沒那么了解自己,或許自己也沒有告訴過別人自己早點吃什么,不吃什么,那氣到底是和誰生的呢?多半是和自己生的吧?知道了這些就會知道,度人之心,其實是自己給自己挖的一個陷阱。
生活中,只要不跟膽小的人一起去冒險,不和小氣的人談錢,不在好嫉妒的人面前自我表現(xiàn),不和偏執(zhí)的人發(fā)生爭論,那就能很好地避開別人的不美好。這樣的回避不是怯懦,也不是虛偽,而是大氣和智慧。
編輯 鐘健 124976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