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薄袊鴩抑飨?xí)近平2016年3月26日在捷克《權(quán)利報》上發(fā)表的署名文章《奏響中捷關(guān)系的時代強音》
【原文節(jié)選】
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于明哲乎!人君當(dāng)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者也?!吨G太宗十思疏》
【原文釋義】
臣聽說要求樹木長得高大,必須鞏固它的根干;想要水流得長遠,必須疏通它的源頭;謀求國家安定,一定要廣積恩德和仁義。水源不深卻希望水流長遠,根干不牢卻想要樹木高大,恩德不厚卻期望國家安定,臣雖然卑下愚笨,尚且知道這些都不可能,何況英明圣哲之人呢!國君擔(dān)當(dāng)著帝王的重任,據(jù)有天下最崇高的地位,如果不考慮身處安樂之境而可能出現(xiàn)危難,不以崇尚節(jié)儉來革除奢侈,那么就如同砍伐樹根卻希望樹木繁茂,堵塞源頭卻想要水流長遠一樣啊。
【經(jīng)典簡介】
《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寫給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篇奏章。
魏徵從小喪父,家境貧寒,但喜愛讀書,參加反隋起義失敗轉(zhuǎn)入唐高祖李淵部下,后成為唐太宗的重要文臣,也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諫臣。魏徵病逝后,唐太宗親臨吊唁,痛哭失聲,言道:“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鏡矣?!?/p>
《諫太宗十思疏》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中心,提出知足知止、謙虛納下、賞罰公正、慎始敬終、知人善任、愛惜民力等十個建議。在這篇奏疏中,魏徵以事喻理,設(shè)喻引論,從正反兩方面予以闡述,語氣嚴肅而謙恭、直言不諱而態(tài)度誠懇。據(jù)說,唐太宗為此親自寫詔書嘉許魏徵,并把此疏置于案頭以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