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科”(“民間科學愛好者”的簡稱)這個詞匯,如今已逐漸被國內大眾媒體廣泛接受和采用,它的一般定義是:沒有在相應的科學共同體中任職,其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也未被科學共同體所認可的人。例如,一個無業(yè)人員研究星占學或煉金術,那么他很容易被視為“民科”;又如,一個紡織廠的紡織工程師,雖然在紡織技術領域堪稱專業(yè),但是如果他業(yè)余開始證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他在數學領域就會被視為“民科”。
時至今日,當人們回首愛因斯坦在1905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時,早已習慣將他視為主流科學界的神話。然而,你是否知道,這個為世界物理學作出了不朽貢獻的偉大科學家,在巨大光環(huán)的背后,曾經也是一位超級“民科”。
象牙塔時光
1895年秋,16歲的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投考了當時歐洲最好的學校之一蘇黎世綜合技術學院,卻不幸名落孫山,后不得不進入瑞士的一所補習學校備考。1897年,他終于如愿以償,順利考進了蘇黎世綜合技術學院。
在大學里,愛因斯坦很快就和女同學米列娃墮入情網,但因米列娃不是猶太人,兩人的戀情遭到了愛因斯坦父母的強烈反對。
1900年,愛因斯坦拿到了蘇黎世綜合技術學院的畢業(yè)文憑,可是卻未能獲得學校的助教職位,只好到處打零工。就這么晃蕩了兩年后,愛因斯坦經一位同學父親的推薦,才在伯爾尼專利局獲得了一份三級技術鑒定員的工作,當時那份工作的年薪為3500法郎,任務是鑒定新發(fā)明的各種儀器。
1903年,愛因斯坦和米列娃沖破各種阻力結婚了,但婚后沉重的家庭負擔,使愛因斯坦這位年輕的專利局職員窮困潦倒。理所當然,一個窮困潦倒的專利局小職員,當然沒有機會與當時的主流科學家來往。然而,愛因斯坦卻在伯爾尼結識了幾位志同道合的年輕朋友,他們共同研讀了大量的哲學和科學著作,此外,像索??死账沟摹栋蔡岣昴?、狄更斯的《圣誕故事》、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等世界文學名著也都是這幾位好學年輕人的最愛。
雖然生活清貧,但他們卻過得充實而幸福,而一起閱讀學習的最大樂趣,來源于他們思想碰撞的火花。后來,當他們共同回首那段青澀歲月時,特意把這段珍貴難忘的時光稱為“不朽的奧林匹亞學院”。
1905“奇跡年”
1905年,26歲的愛因斯坦發(fā)表了五篇劃時代的科學論文,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創(chuàng)立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和《物體的慣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關嗎?》。一年之內,愛因斯坦在布朗運動、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這三個領域都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后來有科學家評價道:“當初愛因斯坦在以上三個研究領域的任何一項貢獻都足以贏得現在的諾貝爾獎。”
1905年,年輕的愛因斯坦在科學研究上取得的不朽成就,讓人不由得聯想起牛頓在1665~1667年問,因躲避瘟疫而離開劍橋回到故鄉(xiāng)度過的那幾年時光。在那段時間里,牛頓提出了微分學思想,創(chuàng)立了萬有引力定律,成功地將可見光分解為單色光,這三項研究使牛頓在數學、力學和光學三個領域都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那幾年由此被業(yè)界稱為“牛頓的奇跡年”。“奇跡年”這個源于拉丁文的詞語,后來也被用在了同樣在科學研究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愛因斯坦身上,所以后人將1905年稱為“愛因斯坦的奇跡年”。
也許人們不禁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一個當時根本沒有進入主流科學共同體的小職員,憑什么能創(chuàng)造1905“奇跡年”呢?
對于以上疑問,我們從愛因斯坦逝世前一個月的自述中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我當時在大學里找到了工作,就必須集中精力準備講義和晉升職稱的論文,哪有時間進行自由思考呢?”
愛因斯坦還寫道,“鑒定專利權的工作,對于我來說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它能迫使我從物理學上進行多方面思考,以便為鑒定提供依據。此外,這個實踐性很強的職業(yè)對于我來說,無疑是一種拯救——學院式的環(huán)境迫使青年人不斷提供科學作品,而困境中只有堅強的性格才能讓我的作品不流于淺薄?!?/p>
啟示
愛因斯坦在1905年之前的生活境遇,非常符合如今“民科”的定位標準:未能在主流科學共同體中得到職位,研究出來的東西又不是在現行主流理論基礎上的“添磚加瓦”。愛因斯坦相對論,在那個年代曾被科學界一致認為是嚴重違背日常經驗的“荒唐之作”,而愛因斯坦本人也當之無愧地被劃入了“超級民科”的行列。
時至今日,當人們在回首愛因斯坦1905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時,仍舊將注意力放在愛因斯坦在那一年提出的“物理學危機”之類的話題上,而對愛因斯坦本人的生活,卻很少有人提及。例如,在《愛因斯坦奇跡年》一書的導言中,主編施塔赫爾比較了牛頓和愛因斯坦這兩個“奇跡年”的多項異同,但對他們兩人的一個驚人的相似點卻完全沒有提及,那就是牛頓和愛因斯坦在創(chuàng)造科學奇跡時,都沒有用過一分錢的“科研經費”!
由此可見,愛因斯坦的經歷,仿佛與現今的“民科”的命運如出一轍,事實上,如今很多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都是在沒有任何經費支持的條件下完成的。而那些動輒就花掉國家億萬金錢才取得的“科研成果”,與牛頓的萬有引力和愛因斯坦相對論比較起來,是何等的卑微!
從牛頓“奇跡年”開始算起,歷史的腳步已經走過了300余年。在今天這個科學研究高度職業(yè)化和建制化的學術環(huán)境里,人們普遍認為,如果不能進入科學體制之內任職,且科研成果不能被主流科學共同體認可的話,那自己的身份則只能被定位為“民科”這個卑微的境地里。筆者認為,現今中國的“民科”們心目中最值得崇拜的精神偶像應該是愛因斯坦這個雖被科學共同體頂禮膜拜但曾經確是“超級民科”的科學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