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祠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典園林景區(qū),這里山環(huán)水繞,樓閣有序,亭橋點綴,進入景區(qū),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恍若進入了山清水秀的南國園林。歷朝歷代修建的殿、堂、樓、閣、亭、臺、橋、榭遍布園內,與蒼郁的千年古樹和晶瑩澄澈的晉水構成了一幅秀美的風景畫。穿行在自然與人文交融的石板路上,踏著濃濃的、漫長的歷史,品味著“古”的內涵。這里的殿古、堂古、樓古,但最古的恐怕還要屬那常綠不衰郁郁蔥蔥的古樹,它們是與大地連接的生命,釋放出來的那種古老生命的氣息令人著迷。
晉祠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古代政治、經濟、建筑、園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諸多領域的發(fā)展變化,晉祠的歷史、藝術、科學和鑒賞價值,使其成為古代宗祠與園林藝術相結合且跨越歷史最長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實例,也是中國古代文化和人類建筑藝術寶庫中一份最珍貴的遺產。據統(tǒng)計,晉祠核心景區(qū)內有古樹名木357株,其中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特級古樹30株,樹齡300年以上的一級古樹70株,樹齡300年以下的二級古樹257株,主要品種有槐、柏、松、銀杏、皂莢、桑、楸、榆、柳、牡丹等,分屬12科13屬13種,其中數量最多、樹齡最老的樹種為側柏、國槐、牡丹等。
古柏齊年得重生
周柏本為左右兩株,同年所植,故稱“古柏齊年”。齊年柏植于西周,在苗裔堂前,樹身向南傾斜,與地面成45度角,頭枕撐天柏,形若臥龍,盤根錯節(jié),故俗稱臥龍柏。
據了解,這株柏樹高18米,胸圍8.23米,胸徑2.62米,樹齡約2900年,至今老干新枝,蒼勁挺拔。偃臥的主干下方,有一個巴掌大的橢圓形樹洞,里面有一個樹節(jié),很像一只眼睛,俗稱“龍眼”。用手觸摸,十分光滑而帶有清涼感覺。
聽當地的老人說,那棵形如臥龍的老柏樹原為左右兩株,同一年分植圣母殿兩側,左如巨龍俯瞰,右似鳳尾翎毛,故有“龍頭柏、鳳尾柏”之說。它們曾一起注視著熙熙攘攘的人群,體味著世間的云卷云舒、日出日落??上М數乩杳裼谇宓拦饽觊g將左邊的一株砍伐了。留存的齊年柏恍如心傷身累,緩緩向南傾臥。就在它歷盡風霜雪雨、快艱難倒下的時候,一棵正值壯年的柏樹托住了它,在“晚輩”的攙扶下,那顆龍柏又煥發(fā)了生機,綠葉在斑駁皴糙的枝干上重生。更有導游極具聯想地將這古柏奇觀引申為“老有所依”。古柏齊年與難老泉、宋侍女雕塑被稱為晉祠“三絕”。
齊年柏是晉祠悠久歷史的見證,一向被認為是祠內的神圣之物,因此歷代文人墨客題詠不絕,尤以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的
“地靈草木得余潤,郁郁古柏含蒼煙”詩句和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書畫家傅山的“晉源之柏第一章”題詞流傳最廣、影響最大。
千年古柏的生命傳奇讓每一位游人駐足良久,嘖嘖驚訝!凡來晉祠游覽的人,幾乎都在樹前攝影留念,繞樹賞玩。
潘龍奇松顯氣勢
天龍山位于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群山之中,平均海拔1430米,這里峰巒秀美,松柏成蔭,石窟林立,古跡眾多,不僅以優(yōu)雅的自然風光享譽海內外,更以精美的石窟造像藝術、豐富的人文歷史遺存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聞名世界,是全國一座集林、泉、洞、寺為一體的歷史文化名山。
在天龍寺山門前,有一株歷千載而高不盈丈的奇異古松,其形如華蓋,狀似蟠龍,自身扭成螺旋形,盤旋而上,宛如一條狂舞的蟠龍,那屈屈盤旋的虬枝,儼然像一條騰空而蟠臥的蒼龍,這就是天龍山的蟠龍古松。它主干高約3米,胸圍1.7米,胸徑0.54米,樹齡約1500年,斑駁嶙峋,盤根錯節(jié),枝干向四面平伸輻射,冠如華蓋,桿似蟠龍,濃密的樹冠舒展開如同一把巨大的綠傘,綠蔭面積近300平方米,其形態(tài)之奇特,完全是吸收自然之精華,天然生成,舉世罕見。據了解,這樣的奇松在全國只有4棵,其他3棵分別在天津、北京和山海關。如論單株長勢、形態(tài),天龍山蟠龍古松無疑是其中翹楚,堪稱“中華第一奇松”。
“老干孤標香葉濃,陰森盤踞緣蒙茸。天功蜿蜒多神異,云雨空山叢化龍”——這是明萬歷年間(1573~1620年)駐守太原的晉藩靖安王胤龍題寫的“天龍八景”之“虬柏蟠空”的景象,是流傳至今對蟠龍松最形象、最生動的描述。
蟠龍松有著美麗的傳說:在金天會年間(1123~1137年),天龍寺著起一場大火,這場火一燒就是三天三夜,撲也撲不滅。沒想到這場災難驚動了天地,一場及時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大火終于撲滅了,寺廟里還殘存著一些塑像和建筑,村民們?yōu)楦兄x蒼天的保佑紛紛來此禮拜。沒過多久,鄉(xiāng)民們發(fā)現在寺廟旁邊竟然長出一棵松樹,它盤根錯節(jié)、造型奇特,細細看來像一條騰空而蟠臥的蒼龍,而且樹冠碩大,巧似綠色的涼棚,人們皆從遠處來觀賞這株奇異的古松,百姓們就給它起名叫蟠龍松,希望能從此得到保佑和庇護。到金皇統(tǒng)八年(1148年),這件奇聞異事傳到了太原當地一位官員的耳朵里,于是他親自來此瞻仰禮拜,并決定出資重修天龍寺,重建千佛大殿,至此天龍寺香火日漸旺盛,又恢復了往日的輝煌。
1999年10月,這顆古松曾出現過葉黃枝枯的現象,失去了當年的風采。太原市政府高度重視,請來多名國家級古樹保護專家進行會診,采取果斷措施,運用科學的復壯技術,投入專項資金,拆除寺院院墻,并在蟠龍松四周種植草坪,以改善古松的生長環(huán)境。在專家的悉心指導和工作人員的精心呵護下,經過兩年多的“治療”,蟠龍松終于起死回生,枯枝又發(fā)新芽,呈現出一派郁郁蔥蔥的景象。
如今蟠龍松長勢蔥郁、枝繁葉茂,已是天龍山自然景觀的代表,它獨立天地、蒼勁博大的崇高品格值得我們敬仰和崇拜!人們把它視為人間的神靈之物,長壽健康、求子求學的象征之物,滋養(yǎng)一方百姓,造福一方人民。這株古樹在當地民間留下深厚的感情,是祖祖輩輩訴說的活著的歷史,每年初一、十五,人們都要進行祭拜、祈福。
雌雄銀杏寫奮發(fā)
最勵志的傳說,還數王瓊祠前的雌雄銀杏樹。這兩株銀杏樹枝繁葉茂,生長良好,樹圍數人難以合抱,兩樹相距丈余,樹冠相連,交織成一片難分彼此的華蓋。南株為雄株,樹高21.5米,胸圍6.5米,胸徑2.04米,開黃花不結果;北株為雌株,樹高19.5米,胸圍4.15米,胸徑1.32米,開綠花結果實。每到夏日,樹冠如傘如蓋,成為人們雅賞休息乘涼的好地方;秋高氣爽時,金黃的銀杏扇葉閃閃發(fā)光,絢爛如霞。
雌雄銀杏樹相傳為明代重臣王瓊所植,他希望后代子孫發(fā)奮讀書,能像文學理論家劉勰一樣,在銀杏樹下寫出傳世佳作,取“銀杏樹下可成材”之意,可謂用心良苦。
王瓊,太原晉源人,曾歷事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是明朝中葉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治理漕河、平定宸濠叛亂和總制西北三件大事上,留名青史,和于謙、張居正被并稱為明代三重臣。王瓊一生鉆研經史,務求實用,考察世情,反對空談,著有《漕河圖志》《西番事跡》《北虜事跡)《雙溪雜記》等書籍,后人又將其奏議編成《戶部奏議》《晉溪奏議》《三邊奏議》3本書。他曾在嘉靖年間于晉祠建晉溪園,在園內遍植銀杏樹。晉溪園今已不存,王瓊的子孫在原址上建成的晉溪書院古色古香、幽靜清雅,書院后的那兩株銀杏,植物學家確定其樹齡都在500年之上??磥?,它們?yōu)楫斈晖醐偸种驳膫髡f并不虛妄。
晉祠內的王家祠堂展覽館內,王氏族人在世界各地的發(fā)展和取得的成就足以說明王瓊之思想對后人影響之巨大,因為這些走向世界的有識之士大多是讀書之人。
螺旋奇柏沖云霄
螺旋柏栽植于晉祠圣母殿東南側,拔地而起,直沖云霄,樹高15米,胸圍4.11米,胸徑1.31米,主干高5米,向東北傾斜左旋,因此也稱左扭柏。螺旋柏相傳植于宋代,始終不離不棄地陪伴著圣母殿中侍女們,至今有1000余年的樹齡。螺旋柏樹冠中有2/3干枝,葉稀少,冠幅東西8.6米,南北9米。
《晉祠志》載:“左扭柏,膚理極細,宛若新梳髻發(fā),整飾不少紊亂,干修而柯繁,涉青陽不增其華,歷低置不減其翠?!甭菪貙崬闀x祠古柏中之奇柏,很受游人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