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團
慈善法為何出臺
在慈善法出臺之前,作為支持慈善法的民間參與者,我一直都有點擔心,擔心它會成為一個惡法,一路關注、努力發(fā)聲都是想盡一份微薄之力。
我以為,慈善法是良法還是惡法,重在能否厘清群己權界,也就是私權與公權、公民權利與公權力的關系,以及兩兩組合的關系。慈善法要用公權力保護公民自愿和自由選擇做慈善的權利。
有人說,慈善既然是我們每個公民自愿選擇的自由意志體現,為什么一定要用法的形式加以約束?它是否違背了公民自由選擇慈善的權利呢?這是慈善法大眾傳播中必須搞清楚的問題。
我們說,公民個人對他人的善意幫助是基本的公民權利,而當公民自組織成為社會慈善組織時,就屬于公民權的延伸,延伸到公民的社會權利。這兩者有時候不見得一致。
我們都知道,3月26日,演員李小璐被微博上一名因孩子生病,向社會求助捐款的假冒“苗女士”給騙了;3月12日,一名中山大學團委干部因孩子病情嚴重,以公益眾籌的方式向社會求助,結果本來只需要8萬元,卻籌集了100多萬,被人說成是騙捐,糾紛不斷,致使他開始全額退款……這類事件不斷發(fā)生,從我1993年進入慈善界以后,似乎從來沒有停止過。顯然,個人求助用公募的方式是有可能帶來不良后果的,尤其在網絡時代,公募行為在形式上難以分清是個人還是組織。如果不采取法治手段強制分開,而將個人求助這種基本公民權利與延伸的社會性、組織性的公募權利混為一談,就往往導致惡劣后果。上面兩個例子中,無論是求助者還是捐贈者都被傷害了就是證明。
顯然,要解決慈善領域中的這些現實問題,正是慈善法必須出臺的根據所在。我認為,一定要強調法治,因為以上的問題,用道德、道義治理是不可能的,必須要用法治。
慈善法為何十年懷胎?
對慈善認識不清。從2005年開始到今天,慈善法十年磨一劍方得以通過,為什么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其實主要是因為大家對慈善的認識不清,每個人都明白:慈善不是屬于民政部一家的,而是大家的。慈善到底是傳統(tǒng)民政部門管理的“小”慈善;還是超越扶貧濟困為主體的“大”慈善?慈善究竟如何定義,范圍放到多大?這些問題一直爭論不斷,需要研究、厘清。
《立法法》出臺。2013年,我國《立法法》出臺,要求所有的立法都由人大常委會來完成(之前是由各相關部門來提的,比如《交通法》由負責交通的部委來提),不再允許各相關部門提案后再交予人大表決。2014年我國慈善法提上立法議程,剛好就是第一個在《立法法》出臺后要立的法,是第一個由全國人大內部的部門自行立法的法律。這對全國人大來說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全國人大內司委非常努力,兩年內到處調研,開了約30場研討會,光是參加北大、清華聯合召開的《慈善法半月談》就有14場之多,參加中國靈山促進會組織的綜合性大型研討會就有4場。他們認真聽取各方代表意見,與大家無數次地商討,得到真知才去做法條。作為這兩年民間協助國家立法的參與者,我的確是被他們的精神感動了。
一切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
在慈善法出臺之前,慈善界呼吁要搞一個慈善法典,也就是說這個慈善法的法條要具體、細致、可操作,要能落地,要能解決實際問題。只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法,才是一個良法。
也就是說,慈善法如果能解決像魔鬼助學達人,李小璐被騙捐等等這些問題,它就是一個良法。
在協同、推進立法的過程中,我們的方式,是把慈善領域中所有發(fā)生過的實際問題一一排列出來,然后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來商討法條。應該說現在出臺的這個慈善法是非常不錯的,它規(guī)定了很多內容,其中很重要的是對慈善定義、對組織登記、放開公開募捐、激活慈善信托、明確慈善財產管理等等,還有信息公開、稅收優(yōu)惠、全方位的監(jiān)管體系和法律責任規(guī)范統(tǒng)統(tǒng)以法的形式確定下來,整體架構相當完善。其中有幾大亮點:
倡導大慈善。慈善法明確了自然人、法人和其他開展慈善活動以及與慈善有關的活動的組織,都是慈善法的主體,他們用捐贈財產或者提供服務等方式,自愿開展的公益性質的活動,包括促進教育、科學、文化、衛(wèi)生、體育等事業(yè)的發(fā)展;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護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等等,都屬于慈善。慈善法最后還有個兜底條款,叫做符合本法規(guī)定的其他公益活動都在內。這就很寬了,包括在社區(qū)、單位內部開展群眾性互助互濟活動,還有慈善組織以外的其他組織開展的公益性質的活動。那么,宗教組織的慈善,企業(yè)的慈善都可以包括在內了。
厘清政社界限。慈善靠民間,靠的是大眾,而不是靠政府,靠大款。過去的慈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就是政府直接上手,帶頭募捐,捐款放入與政府有關的組織自行分配。這就混淆了政社界限。政府做社會福利公共事業(yè)依靠的是稅收,稅收是強制的,所以,政府是以強制求公益,這是政府公益不是慈善。慈善是民間公益,是公民自由意志的體現。公民以自愿求公益,政府公益和民間公益即慈善的方式和機制是完全不同的。兩者混淆了,政府來替代民間做慈善募捐,掀起募捐風暴,要求企業(yè)、機關干部等要為政府規(guī)定的目標捐贈,這就是攤派,就是強制。慈善法明確規(guī)定了慈善是民間的,不許強迫、逼捐、攤派。
慈善法治。為慈善底線負責是此次立法的目標。此次立法把底線定牢,開啟民間與政府共同為社會筑底的時代,這也是用法治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里程碑。
重視可操作性。這部慈善法在擴展慈善的范圍、鞏固慈善組織直接登記制度、逐步放開慈善公開募捐資格、激活公益信托制度、明確稅收優(yōu)惠政策、慈善服務法定化等等方面都有明確的法條規(guī)定,無論慈善范圍、主體、登記、公募資格、服務、獎懲規(guī)定全都突出了操作二字,一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使立法走向專業(yè)化、法制化。這也是檢驗慈善法是不是一個良法的一個重要標準。
慈善法時代的企業(yè)作為
保護、規(guī)范企業(yè)社會責任。企業(yè)社會責任原本是從商業(yè)倫理角度提出的,后來擴展了。企業(yè)為什么應該擔當公共責任呢?因為企業(yè)的權力在全球化時代大大提升了。權力大了責任也應該跟著長大。尤其跨國公司和聯盟,你的全球影響力更大,更要站在公共立場上考慮對環(huán)境、扶貧、弱勢群體等地域性甚至全球性的社會重大問題做出應有的回答。此次出臺的慈善法把企業(yè)道義的責任以法律的方式保護、規(guī)范了,以后如果再遇到捐款攤派的,就可以手持慈善法來講理,通過法治解決問題。
多選下的慎重抉擇。此次慈善法提出了一個大慈善的概念,那么在這個背景下,企業(yè)該何去何從?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公益,公益就是公共利益的領域,是為不特定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因此企業(yè)能做的范圍很寬,沒有哪個領域是不可以進的。所以大公司要認真挑選進入的領域,選擇參與的規(guī)則和方式,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因為什么都可以進,所以更要慎重。
專業(yè)人才和長期志愿。企業(yè)未來的慈善活動該朝著什么方向走才是對的呢?為社會提供專業(yè)志愿者是一個重要方向之一。我發(fā)現目前的國際大公司在支持志愿服務時,不光支持錢,更重要的是支持人,以專業(yè)的人支持社會組織、支持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支持方式是捐出時間;比如1000個志愿捐贈小時。我以為是很好的項目創(chuàng)新,它將志愿捐贈的時間作為一個項目而且長期化了。
以慈善為生活方式。這不僅僅是捐錢與否的事情,也不僅僅是人的自由選擇,而是更加重大的影響人類走向的大領域。如果慈善公益能夠成為人類哪怕是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社會的生態(tài)就能得到相當的改變。所以,大公司未來如果能夠培養(yǎng)一大批以慈善為生活方式的人,就能起到改變社會生態(tài)的排頭兵作用,讓這些種子在企業(yè)、在社區(qū)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隨風傳播,影響更多的人,更多的社區(qū)和公司,促推人和社區(qū)和機構的共享慈善、共同發(fā)展。
編輯|董亞雪 yaxue.dong@wtoguide.net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本文根據作者在和眾澤益志愿服務中心承辦的2016年第一期V力沙龍上的發(fā)言整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