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早晨9點整,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記者見到了準時出現(xiàn)的院長王振耀。辦公室內空間狹小、布置簡單,只有一張辦公桌和座椅及一個小沙發(fā),讓記者一時找不到可以坐下來進行面對面采訪的地方。
“咱們還是到外面聊吧,外面寬敞些。”王振耀很隨和地帶記者來到有桌椅的會客室,工作人員提醒9點半還有會議要開。在最近《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以下簡稱慈善法)(草案)通過并引起社會熱議的一段時間里,王振耀的日程排得非常密集。作為慈善法立法過程的推動者和參與者,他本人已經參加了無數的會議研討并接受了眾多媒體的采訪。然而,再次提到慈善法,王振耀依然打開了話匣子,掩不住內心的喜悅。
慈善法出臺是中國公共倫理一大轉型
“現(xiàn)在的慈善法,必然是規(guī)范公共倫理的基本法之一。該法的目的是促進慈善事業(yè)的廣泛發(fā)展,立法的目的是鼓勵而不是限制公眾的行為?!?/p>
《WTO經濟導刊》:歷經十年終于出臺的慈善法引起了社會非常廣泛的關注和討論,您一直行走在慈善前沿,也深度參與了立法,那么您怎么評價慈善法的出臺?
王振耀:我對慈善法出臺的評價意義很高,我認為這是中國公共倫理的一大轉型。過去行善都是發(fā)自內心就行,而現(xiàn)在是要依法行善,這是非常重大的公共觀念的轉變,現(xiàn)在民眾還不太適應。過去的觀念是《水滸傳》里的“替天行道”,全社會沒有一個共同遵循的標準,這樣做慈善就比較亂。整個中國社會從此以后做好事都要遵循法律的規(guī)定,所以這是中國社會非常大的觀念轉變。
《WTO經濟導刊》:一部法律醞釀了十年,為什么會經歷這么長的時間?
王振耀: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一個民族要學習。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就學習了三十年,對于慈善,我們也一直處于學習的過程。
第二,政府也需要一個摸索經驗的過程。行政部門主導社會性的法律制訂其實很難,可能要牽扯到上百個部委、辦、局,這樣征求完意見有一個部門不同意協(xié)調起來就難了,肯定有很多不同意見,這就需要時間。
《WTO經濟導刊》:的確是不容易,但慈善法在公布之后,也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您怎么看待這些各方的意見?
王振耀:我認為有不同的意見總體上來說是好事,有討論說明社會參與度很高。但是廣泛的討論中有些人仍然沿用一些老的思維方法,認為這與政府的其他法一樣,沒有意識到一場重大的社會進步啟程了。另外,這些不同的聲音對法律的實施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這部法律劃了大的框架,有許多細節(jié)還需要政府和慈善組織、個人進行對話。所以不同的意見恰恰是一種進步,并且我希望把不同的意見化為一種機制來促進立法的進步。
《WTO經濟導刊》:我們都知道,在慈善法的立法過程中,您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如今再回頭來看這個過程,讓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王振耀:通過慈善法的立法,我的感悟就是中國是世界上一個很好的民族,千萬不要再說中國人素質低,對中國社會出現(xiàn)的問題就說道德淪喪。我認為千萬不要對中國社會過于悲觀,中國社會的善、政府的善在慈善立法過程中都展現(xiàn)出來了。
另外,通過討論把社會的“善”的要素呼喚出來,并且通過“善”的方法解決各類矛盾,是在和風細雨而不是在對抗中解決的。這次立法是在一個非常好的體制中規(guī)范“善”的,高層關注、專家和社會各領域都參與進來,公開透明。這既是一部慈善法,也是一部善治進步的記錄。
“大慈善”時代到來
王振耀認為,如果慈善界能和政府形成積極的良性互動,這將成為中國歷史的新起點。從此以后,中國人開始理解“依法行善”的概念,這將是中國幾千年歷史上沒有出現(xiàn)過的一個時代。
《WTO經濟導刊》:在慈善法立法的十年中,中國慈善領域經歷著怎樣的變化?
王振耀:這十年慈善事業(yè)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有兩個標準:
首先,在捐款方面:2005年,當時我還是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時,在首屆中華慈善大會上提出,到2010年全國年捐款總額達到500億的目標,許多人認為我在開玩笑。因為當時,全國年捐款總額不到100億。2008年以后基本維持在一千億上下。在地域上,北京捐款數額持續(xù)引領全國,接著是江蘇、浙江、上海、廣東。
另外,2008年是中國的一個公益元年。汶川地震幾百萬志愿者到災區(qū),全社會出動,連乞丐都捐款了,展示出一個民族的大愛。特別是“80后”沖到第一線,我在現(xiàn)場特別感動。之后玉樹地震、去年尼泊爾地震,都是民間救災上去,這不得了。
《WTO經濟導刊》:那么慈善法出臺后,對公益慈善行業(yè)及整個社會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王振耀:我認為對行業(yè)來說有四個方面大的變化:
第一,“大慈善”來臨。“大慈善”意味著教科文衛(wèi)一體,公益事業(yè)和慈善事業(yè)終于打通了,中國從此不會再爭論公益與慈善的概念,這意味著今后公益事業(yè)的發(fā)展就注入了很多慈善的要素,整個民間社會的力量可以和公益事業(yè)對接了,政府事務和民間力量在慈善的平臺上匯合了,這是一個大的結構性變革。
第二,“慈善服務”這一章出來意味著慈善和社會服務打通了,社會工作的服務功能出來了。過去很多人認為慈善就是捐款,而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慈善需要專業(yè)化的服務,社會工作、養(yǎng)老、教育等各種各樣的第三產業(yè)打通,第三產業(yè)打通就意味著可以產生GDP,慈善產業(yè)化了。這樣將來的慈善就能和國際標準看齊。
第三,慈善信托發(fā)展,金融杠桿進入慈善將是非常大的促進。過去金融工具慈善不敢用,捐款都存到銀行里。
第四,政府的促進措施,把政府和社會的關系調過來了。政府支持行善,過去大額捐贈股權都不免稅,這次明確規(guī)定免稅,一年免不了稅的還可以再接轉三年。
《WTO經濟導刊》:您提到的慈善產業(yè)化,應該怎樣來理解?
王振耀:慈善產業(yè)化就是把養(yǎng)老、教育等第三產業(yè)都包括進來。這樣將來的慈善就會走向國際化,產生5%左右的GDP。慈善是能容納大量就業(yè)的行業(yè),美國一般是十分之一,1000多萬人在從事慈善。將來如果慈善涉及面越來越寬,可能容納幾千萬人就業(yè)?,F(xiàn)在慈善行業(yè)還是低薪行業(yè),如果和各個行業(yè)差不多甚至更高一些,那就業(yè)水平就不成問題了。
公德越發(fā)達對私德約束越多
“抽煙是個人行為,但我們現(xiàn)在逐漸習慣了公共場所不能抽煙?!痹谕跽褚磥?,慈善也是如此,即使出于自愿也需要有更多的規(guī)范,隨著社會進步公眾也將逐步適應。
《WTO經濟導刊》:與慈善法相關,《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加強企業(yè)社會責任立法”,那么強化對組織承擔責任的監(jiān)管是否是一種趨勢?
王振耀:是一種趨勢,企業(yè)社會責任不僅是中國而且是全球的趨勢。我們走向全世界都要強調產品質量、無污染、對消費者負責,不只是全球的趨勢,還制定出社會責任的標準和各種不同的版本。所以,中央提出這個規(guī)定我認為是重要的,是適合世界潮流的。
《WTO經濟導刊》:如果強化強制性和約束性,和慈善或者社會責任的自愿性是否相違背?
王振耀:強化強制性和約束性恰恰不違背,這就是我說的要“依法行善”,隨著社會的進步,社會責任的自愿性包括道德品行的不斷進步都要強制。現(xiàn)在公共管理規(guī)范對社會的強制性和約束性越來越強,不只針對企業(yè)還有個人。現(xiàn)在北京大家已經慢慢習慣,抽煙是個人的事,但公共場所不能抽。慈善也是這樣。國外更厲害的是遺產稅,富人們都寫信強烈要求收遺產稅。這就是強制行善,他們經過上百年的思考認為這樣是合理的。
所以將來行善會成為一種良性的互動,我們會接受,這就是我所說的一種公共倫理的轉型。自愿但是要有政府的規(guī)范,并且越來越多規(guī)范到個人的行為,公德越發(fā)達會對私德產生越來越多的限制,但這是社會進步的一大標志。就從慈善法開始,行善要有規(guī)范。
編輯|高丹丹 dandan.gao@wtoguide.net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