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新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笔堑?,語文實踐主要是言語實踐,離開“運用語言文字來表情達意”這個根本,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言語實踐應該成為語文教師的“本職工作”。執(zhí)教《宋慶齡故居的樟樹》一文,筆者試圖基于文本語言,教會學生習得言語,領會文章深刻要義。
一、 一詞一句總關情
課文第3自然段只有6個字:“這是兩棵樟樹?!苯處熢陂喿x文章伊始,就引領學生把目光聚焦在這6個字上。
【案例一】
師:(出示句子:這是兩棵樟樹。)讀讀第1、2自然段,想想,在哪里也可以交代這是兩棵樟樹呢?
生:有一次,周恩來同志覺得那房子小了一點,就勸宋慶齡同志搬個家。她不肯,說:“我舍不得這兩棵樟樹。”
生:宋慶齡故居的庭院里有兩棵樟樹。
師:看,就在1、2自然段的句子里加了一個“樟”字,就點明了“這是兩棵樟樹”,可作者為什么偏偏要單獨列出一段呢?
生:我覺得是多余的,我們這樣一改,就簡潔多了。
生:我認為這里起到聯(lián)系上下文的作用,下面就要寫這兩棵樟樹了。
生:我覺得作者是想強調“這是兩棵樟樹”吧。
生:他想告訴我們,這不是別的樹,就是樟樹。
師:到底是多余的,還是必需的?我們來讀課文,也許讀著讀著,你們就會有更深刻的想法。
這一教學片段,教師把著力點放在“這是兩棵樟樹”,這一獨特的言語表達形式上,在引導學生朗讀、理解、品味語言文字的過程中,體會其背后的內涵,為下文以物喻人的自然過渡埋下伏筆。課文中的一字、一詞、一句、一段,都有其一定的思想內涵,尤其是作者著力用心的重點字、詞、句、段,更有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教師的作用就是引領學生透過字面,去探尋字后的“秘密”,揣摩作者表達的目的、意圖,這不僅能夠更深層次地理解內容,體會情感,還能使學生學會表達上的一些知識、技巧,感悟語言的滋味,這也是語文學習的魅力所在。
二、 字字句句滲透情
上面這個教學片段,因為學生剛剛走進課文,對全文內容及思想的把握,還處在比較淺顯的層次上,只有帶領學生在文章里多走幾個來回,對語言文字的理解才會更加深刻。下面教師繼續(xù)引領學生在文章的重點段——第4、5兩個自然段朗讀、品味。
【案例二】
師:同學們,請讀第4自然段,這是怎樣的兩棵樟樹?
生:這是兩棵四季常青的樟樹。
生:這是兩棵枝干粗壯的樟樹。(不高、枝葉稠密、蓬蓬勃勃、粗壯……)
師:誰來讀讀這句話?(樟樹四季常青,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你從哪里體會到樟樹的蓬蓬勃勃?
生:我從“無論……總是……”體會到的。
師:既然是四季常青,為何不寫春秋兩季?
生:春天和秋天氣候好,適合各種植物生長,沒什么了不起的。
師:在怎么樣的條件下,樟樹頑強生長呢?
生:無論是炎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生:無論是驕陽似火的夏天還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它們總是那么蓬蓬勃勃。
師:這樣蓬蓬勃勃的樟樹,大家喜歡嗎?(齊讀第4自然段)
這一教學片段,教師即時抓住學生匯報時的一個關聯(lián)詞“無論……總是……”,引導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這個關聯(lián)詞就像是條紅繩,串起了相關的文字。教師以此作為語言訓練的突破口,引領學生逐步領會樟樹外形美與旺盛的生命力,其實也在引領學生明白:前文為什么要那么突出地強調,這是兩棵樟樹,作者、讀者、參觀者,甚至故居的主人,為什么會對這兩棵樟樹這么喜愛?在言語實踐的過程中,這種愛潤物無聲地走進了每一位學生的心中。如果把這兩個案例連起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對樟樹的喜愛不是無緣無故的,是在對語言文字一再地朗讀、品味中漸次產生的,課堂教學就在這種情感的鋪墊中不斷前行。
三、 關鍵之處升華情
為了進一步認識樟樹,理解樟樹的象征意義,產生對故居主人宋慶齡的敬仰之情,教者又引導學生把注意力聚焦于第5自然段語言文字的朗讀與理解中。
【案例三】
師:(出示:樟樹本身卻有一種香氣,這種香氣能永久保持。)讀一讀這句話,發(fā)現(xiàn)了什么?
生:我發(fā)現(xiàn)這句話和書上的不一樣,少了“而”和“而且”。
師:讀一讀第5自然段,比一比,想一想,作者為什么要加上“而”和“而且”呢?
生:前面說其他樹招蟲,后面說樟樹有香氣,前后說的不是一個意思,所以用“而”字。
生:用“而”字把前后句子聯(lián)系起來了。
師:再讀一讀,作者還想通過“而”字告訴我們什么?
生:作者是想告訴我們樟樹有香氣,其他樹沒有香氣。
生:這里的“而”字,還有強調這種香氣的作用。
師:“而且”呢?
生:告訴我們這不是一般的香氣,這是能永久保持的香氣。
師:讀讀下面兩句話,說一說什么叫“永久保持”呢?
(這里,學生又著重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兩對關聯(lián)詞,談自己對樟樹這種可貴之處的理解。)
師:再來讀讀,“而且”的運用你有新的理解嗎?
生:就是為了突出樟樹的可貴之處。
生:就是它不僅有香氣,能永久保持,還能拒蟲。
師:看似平常的字眼,原來卻蘊含著這么豐富的內涵。同學們,讀書就要這樣,要善于關注到文章中一些特別的字眼?,F(xiàn)在誰來說說:“這是兩棵怎樣的樟樹?”(學生開始不僅關注樟樹的外形,而且關注到樟樹的獨特之處了。)
師:現(xiàn)在,第3自然段“這是兩棵樟樹”的寫法,你還能琢磨出有怎樣的用意呢?
生:想引起我們的注意,告訴我們這是兩棵不一般的樟樹,要我們用心讀下面的內容。
生:告訴我們樟樹不僅外形美,而且有獨特的可貴之處。
此案例中,教者抓住“而”和“而且”,引導學生逐層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體會隱藏在語言文字背后的秘密,這樣就把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與言語的訓練緊密結合在一起了。
以上三個案例中,教師緊緊抓住“這是兩棵樟樹”“無論……總是……”“而……而且”等關鍵詞句,引領學生品味言語表達的獨特。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表達的欲望越來越強烈,內涵越來越深刻。學生對這是兩棵樟樹的情感逐漸走向飽滿。教學結尾,教師向學生展示了宋慶齡一生輝煌的革命生涯,學生自然也就理解了作者以物喻人的寫作目的,教學水到渠成。
由此可見,教師只有立足教材,尋找并落實文本中的言語實踐點,讓學生在感覺、品讀、實踐中習得語感,才能領悟到語言表達的滋味與魅力,并由此喜歡、戀上語文課堂。
(作者單位:南京市濱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