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基于對共生理想的追求,人們開始用共生理念審視當前的教育理論與實踐,進而形成了共生教育理論,推動了教育價值觀的新變革。但經過深入教育實踐,特別是進入課堂,我們發(fā)現教育實踐依然深受工具性和功利性思想的影響,造成了本應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課堂教學各主體、各要素之間的沖突和排斥,使課堂教學難以發(fā)揮其作為一個有機共生體的應有作用,以致在教學中難以達成共生的理想。
鑒于此,我們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重點完成了三方面的工作:對共生教學的內涵進行了界定;提出了小學語文共生課堂教學主張;探索了小學語文共生課堂的教學模式,構建了八種范式、明晰了四大環(huán)節(jié),并進行了廣泛推廣。
一、 內涵詮釋:共生課堂的源起與思量
1. 共生課堂:豐富具體的內涵?!肮采币辉~來源于希臘語,其首先是由德國真菌學家德貝里(Anton de Vary)在1879年提出的。他將共生定義為不同種屬生活在一起。隨著共生研究的逐漸深入以及社會科學的發(fā)展,20世紀50年代后,“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不為生物學家所獨享,逐步引起人類學家、生態(tài)學家、社會學家、經濟學家、管理學家、甚至政治學家的關注,一些源于生物界的共生概念和方法理論在諸多領域內正在得到運用和實施?!肮采保櫭剂x,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fā)展。共生教學,就是追求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互相激活與共生共長。個性、差異是共生的基礎,求同、協(xié)調是共生的實質。
共生課堂可以演繹出諸多具體而豐富的內涵。從教學的存在形態(tài)看,共生課堂可以理解為“共同生活”,即要實現由“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歸;從教學的終極關懷看,共生課堂可以理解為“互助互利”,即教學環(huán)節(jié)從“教學”走向“學教”;從教學的基本策略看,共生課堂可以理解為“共同生成”,即師生雙方智情意全生命的和諧生長。
2. 共生課堂教學: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策略。五年來,我們從多個維度深入探討語文課堂教學的內在規(guī)律,研究語文課堂在新課程理念下實效性、綜合性、審美性的統(tǒng)一,提出了“共生語文”的教學主張。通過主要問題的設計,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生命。強化課堂共生意識,優(yōu)化教學設計,充分考慮學生活動的因素、師生互動的因素、文本細讀的因素,有效提升了教學實踐水平和效益。并通過召開共生教學思想研討會、鄉(xiāng)村百校行等在省內外進行宣傳、推廣。
二、 實踐探索:共生課堂的教學模式、范式及環(huán)節(jié)
1. 共生課堂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的生長而教。我們將《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與學生的生長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緊密聯系,本著“以學定教、先學后教、能學不教”的原則,積極構建了共生語文課堂融合作、自主、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教學流程圖(見附)。
2. 八種范式:讓課堂生態(tài)呈現。八種范式即“走近文本,實現學與思的相長共生;走進文本,凸顯言與意的融合共生;跳出文本,體現情與理的和諧共生;再回文本,呈現象與境的協(xié)同共生;超越文本,構筑心與智的互動共生;緊扣文本,建構形與神的依存共生;感悟文本,搭創(chuàng)理與趣的相容共生;領悟文本,組建文與情的同構共生”。
實施“共生”教學,落實八個關鍵詞。一是“學思”。即無思不成學,有學必有思;課中腦不閑,多問“為什么”。二是“文情”。即文由情生,情重生文。教學從語言文字、寫作特點、內在意蘊入手,力圖在“文情”共生的語境中靜下心來,帶領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三是“象境”。即通過具體的形象來展示作者的思想、觀點、認識,表達作者的情感。教學中用力刻畫意象,寫好實境,“化象為境”。四是“情理”。即教學中,教師不應匆匆忙忙得到學生的正確答案,而要帶領學生感悟文字背后的情感、氣韻、意味,悟出文本內在真意,還語言以生命,形成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共生共長的學習過程,力求課堂入情入理、情理相融,實現情與理的和諧共生。五是“心智”。即教學需要處理好立足文本、超越文本和回歸文本之間的關系,拓展來源于立足文本的深入細讀,實施于超越文本的遠見卓識,收效于回歸文本的目標指向,其結果是為學生構筑心與智的互動共生釋放極大的可能空間。六是“言意”。即教師要和學生一同通過言語實踐活動,走進文本深處,實現言與意的轉換,進而構筑言意共生的雙贏局面。七是“形神”。即形則文本,神則策略。教師對教材獨到的見解,對文本適度挖掘,精辟分析,甚至于細微之處的放大、延伸,這是神似,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效果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具體操作。教師的操作,就是共生教學的“形”之所在。八是“理趣”。理趣是構建精神家園的重要元素。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以課文內容作為素材,把理性與趣味有機地結合起來,找準著力點,把課文語言的“淺”和內涵的“深”恰到好處地結合起來。共生教學的真正價值在于引領學生獲取這種感受,體驗這種情感,理解這種見解,轉化這種智慧,積淀這種文化,最終形成自己豐富的精神世界。
3. 四大環(huán)節(jié):體驗學習中自主發(fā)展。四大環(huán)節(jié)即:“情境導入,展示目標;自學實踐,釋疑解惑;檢測反饋,矯正補標;體驗學習,拓展延伸”。
(1) 情境導入,展示目標。
① 情境導入,揭示課題。教師要始終堅持“以學定教”原則,善于以學生學習的原有狀態(tài)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和依據,根據學生已有知識水平和生活體驗,找到舊知與新知的銜接點,激發(fā)學生求知欲望,水到渠成地導入新課。
② 確立目標,明確任務。教師通過小黑板或多媒體,也可印發(fā),準確具體地展示課堂教學目標;接著,出示導學提綱,提出自學的明確要求,引導學生快速駛入自學的“快車道”。
(2) 自學實踐,釋疑解惑。
① 自主學習。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學生主動地學習是學生成為學習主體的重要標志。要求學生根據教學目標要求,自學教材中相關內容,用筆圈點勾畫、細讀感悟,并標出自己不明白或不明確的問題。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促進學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學任務,及時表揚速度快、效果好,特別是能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的學生;可給“走錯”路或“走岔”路的學生說幾句悄悄話,給他們“指南針”,但教師的講話不宜過多,以免分散其他同學的注意力。要注意的是,過分的參與就意味著干涉,課堂教學的全過程,都要堅持讓學生自學。
② 合作學習。在合作交流中,由于有學習者的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不只是認知的過程,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課堂上,學生前后四人一組,采取“兵練兵”“師傅帶徒弟”方式,由各小組長逐一檢查核實本組同學對自學內容掌握情況,幫助后進生學會理解并掌握自學目標;圍繞自學中疑難問題,各抒己見,進行小組討論;最后,將本組不明白或不明確的問題,用紙條或主動舉手咨詢的形式傳遞給巡視督察的教師。期間,教師通過行間巡視、質疑問難、個別詢問、板書、提問、討論等形式進行調查了解,這樣,教師就能比較準確客觀地掌握了學生學習的基本情況。
③ 教師精講。教師要根據各學習小組提出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總結,要堅持從最后一名學生抓起,堅持不讓任何一位學生掉隊,準確地把握不同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啟發(fā)引導他們最大限度地通過自學思考、相互討論、共同交流,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教師講學生不會的、需要的,追求講得精致。
(3) 檢測反饋,矯正補標。
① 課堂檢測。教與學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知識可以傳授,能力必須訓練。聽說讀寫是感知和運用語文的能力,所以必須經過訓練,訓練到自動化程度才能成為習慣,成為習慣才能運用。課堂檢測要嚴格時間觀念,規(guī)范練習,盡量做到當堂批閱。訓練重在應用剛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創(chuàng)造性地“做”,像競賽、像考試,要求學生獨立、快節(jié)奏地完成,教師不做任何提示輔導,學生不得抄襲。為此,課堂訓練可設計為三部分:一是必做題,即鞏固部分,側重考查知識與技能;二是選做題,即拓展部分,側重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與方法;三是思考題,即深化部分,側重考查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這樣,課堂教學就真正達到了“讓成績好的學生吃得飽,成績差點兒的學生吃得了”的目的,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思考,人人都能得到成功的體驗;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學力,逐步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的“內驅力”。
② 檢測反饋。教師在總攬全局的基礎上,分上中下三類情況,高中低三檔難度進行展示反饋,富有針對性地點名解答問題,胸有成竹地激發(fā)質疑,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暴露問題,著力強化矯正學生做題中的錯誤行為,查漏補缺,訓練尚未達成的教學目標。
(4) 體驗學習,拓展延伸。
回顧整理,拓展延伸。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方式,重要的是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信任學生的學習能力,提供一個輕松、寬容的課堂氣氛,學生自由學習、師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參照教學目標,暢談課堂教學得失,回味、體驗學習過程。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引導學生發(fā)表一點新思想,談一點新見解,說一點不一樣的話。同時,教師還可引導學生“翻轉時空”,把課內學習向課外延伸。
三、 價值追求:“共生語文”因何而不同?
1. 研究目標的價值取向不同。2009年之前,共生理念落實到微觀層面(課堂教學)的研究還沒有發(fā)現,本研究致力于課堂教學微觀層面對共生理念的追求和實踐,為實現學生和諧共生發(fā)展提供可借鑒的范型。
2. 研究內容的層次性結構清晰。“共生”教學是一種教學策略,更是一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是對語文教學本質在認識上的深延,是對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揚棄,更是對語文教學價值的新的追尋。這項研究具有一定的開拓性和啟發(fā)性。本研究不僅關注共生課堂的實然操作,還關注共生課堂的應然思考,在理論層面有所建樹。
3. 共生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科學有效。共生教學以言語活動為價值取向,著眼于學生基本言語能力的提高和發(fā)展。基本策略是讓學生“親歷”和“歷練”,講求“以語言帶動內容”,融工具性與人文性于一體。教學情境平等互助,教學內容協(xié)商確定,教學過程合作互動,教學評價多向自主。其模式為:“問題引入——主體探索——體驗習得——合作釋疑——課外延伸?!?/p>
4. 以生為本,落實五個關注。研究“共生”教學,要落實五個關注: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因為,指向學生生命質量的提高,把學生的發(fā)展和完善等基本生存問題是共生教學實踐的出發(fā)點和最高宗旨,即引導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獲得對生命的認識和感悟,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自然,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獲得身心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對差異的全面接納——因為,“異質共存”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即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盲從他人的思想,每一種聲音都應得到尊重,而不是拒絕,體現了更為廣泛的包容性;對競爭的理性引導——因為,在共生教學的視野里,生生之間不單單是潛在對手,還是自己發(fā)展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即重視積極的對話與合作,強調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加強合作,實現人人和諧共生;在過程中主動生成——因為,共生教學是一種價值取向,又是一種教學理想,即對共生理想的實現保持一種過程的理念,課堂教學內部各要素的積極互動、協(xié)調共生,直至生生、師生、自我之間共生這一最終目標的達成,這是一個長期不懈的過程追求;對片面發(fā)展的規(guī)避——因為,共生教學立足于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整體性,滿足生命質量提高的多重需要,即重視教學目標、過程和評價等要素的相互協(xié)調與支撐,注重教育整體性功能的發(fā)揮和教育主體的整體性需求,彰顯了共生教學的整體性特征。
四、 平臺搭建:“共生語文”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
1. 共生語文教學思想研討會。2012年4月,連云港市舉辦了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對象陳紅共生語文教學思想研討會。會議邀請了朱小蔓教授做學術報告。陳紅執(zhí)教的《理想的風箏》和專題講座《追求共生語文的新境界》,引起全省500多名與會代表的強烈反響和高度評價。
2. 共生課堂教學研討專場活動。開設了小學語文共生課堂教學研討專場活動,著名特級教師袁浩教授作《共生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專題講座,得到了省內外專家的高度贊譽。陳紅執(zhí)教的《課堂是生命相遇的場域》被評為連云港市百節(jié)優(yōu)秀課。該項專場被評為市十佳課程。
3. “共生百校行”活動。2012年,“陳紅港城名師工作室”開展“共生百校行”活動,使得千名村小教師萬名村小孩子受益。工作室還多次和南通名師互動、和安徽名師辯課,足跡遍布省內外。《蒼梧晚報》多次報道工作室活動,《教師論壇》專版宣傳工作室活動。省教科院網站、市教育局網站等多次進行專題報道。共生的教學理念得到了更廣泛傳播。
4. 培訓培養(yǎng)教師。作為連云港師專兼職教師、淮北師范大學、桂林師?!皣嘤媱潯敝髦v教師,陳紅執(zhí)教100余節(jié)課,多次送培至省內省外。培養(yǎng)特級教師、名師等20余名。
5. 建立互動平臺。建立市小學語文共生課程基地網站和小學語文共生課堂基地在線論壇、“陳紅名師工作室”網站,互動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五、 悄然變化:“共生語文”給大家?guī)砹耸裁矗?/p>
1. 構建出符合共生理念的新型課堂并推廣。共生是建立在對生命關懷和對異者接納的基礎上,通過平等對話和理性競爭,達成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的理想生存狀態(tài)。在共生理念引領下的課堂教學尊重師生生命活動的自主性和多樣性,強調理解、對話與合作,達成全面的共生理想。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課堂管理、教學環(huán)境、教學評價和師生關系等六個方面體現出新的價值取向,進而構建出符合共生理念、以共生性為典型特征的新型課堂。
2. 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得到轉變。在“共生語文”課堂中,教師實施“以學定教,先學后教,能學不教”策略,學生的自主學習方式得到徹底轉變,他們在課堂上既可以圍繞自己提出的問題或辯論,或演講,或互助探究;也可以利用專題學習網站、在線學習論壇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答案,“共生語文”課堂真正實施“讓學”。
3. 省內外同行、專家的認可。本項研究具有原創(chuàng)性,在理論和實踐上有所突破,教育理念先進,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學校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培養(yǎng)規(guī)律。國家督學朱小蔓教授、著名語文教育家李吉林、李振村、李希貴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袁浩等眾多專家對該項成果給予指導并予以肯定。江蘇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yǎng)對象教師組專家也給予傾心指導。成果已推廣到安徽、山東、河北、山西、新疆等多個省市。
4. 階段性成果?!肮采Z文”課堂模式得到推廣應用。該課堂模式深化了連云港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高效推廣建構式生態(tài)課堂,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學校年年被評為市教學質量獎。陳紅2011年受市局嘉獎,2012年被評為連云港市基地建設領軍人物,同年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貼。
精品課題。2012年,陳紅主持的課題《小學語文共生課堂理論與實踐研究》被連云港市教科所確立為“精品課題”。陳紅被評為連云港市“521工程”學術技術帶頭人。2013年該項研究成果獲得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專著出版。公開出版《追求共生的語文境界》《語文,為共生而來—陳紅共生教學新思路》。專著獲得連云港市中小學“十一五”教育科研優(yōu)秀成果獎?!度嗣窠逃贰冬F代中小學教育》《遼寧教育》《江蘇教育》《小學語文教師》等多家報紙雜志對該項研究成果進行了推廣。
結束語
系統(tǒng)論有這樣一個著名定律:“整體大于各孤立部分之總和?!被诖耍Z文教學應以“共生”為核心。首先,共生是語文教學的獨有功能。其次,共生教學符合語言學習的內在規(guī)律。第三,共生教學是促進語言發(fā)展的基本途徑。第四,共生教學是語文學科的本性使然。實踐證明,共生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帶來的是師生學習、發(fā)展的變革。共生語文,讓兒童在共生共長中,展現天性與自由,在互助共贏中,向著明亮那方,收獲最大可能。
(陳紅,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副校長,正高級教師,江蘇省小學語文特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首批培養(yǎng)對象,江蘇省教育學會小學語文專業(yè)委員會學術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