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領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介入醫(yī)學部 四川 瀘州 646000
心理護理對于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
黃文領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介入醫(yī)學部 四川 瀘州 646000
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對于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不良情緒的作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的患者87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增加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比較兩組患者SCL-90評分的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SCL-90各項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提高患者自理的能力,提升生存的質量。
心理護理;下肢動脈閉塞癥;不良情緒
動脈硬化閉塞癥(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是由于多種原因導致血管壁內皮細胞損傷,之后在損傷部位出現脂質浸潤和凝血斑塊附著,繼而引起動脈粥樣物質的不斷擴大和繼發(fā)血栓的形成,由此引起動脈管腔閉塞,導致上肢或下肢動脈血流量減少或完全中斷,最后出現肢體缺血性癥狀的退行性疾病。主要發(fā)生在下肢中動脈、大動脈,較少累及上肢動脈,臨床主要表現為逐漸從患肢發(fā)冷、麻木、疼痛,發(fā)展為間隙性跛行,甚至趾或足的潰瘍或壞死,存在一定致殘率和致死率[1]。目前,隨著血管介入放射學的快速發(fā)展,介入溶栓已由于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療效確切、可重復進行等優(yōu)點已經成為臨床治療下肢動脈血栓的首選方法[2]。ASO患者下肢嚴重缺血導致肢體膨脹疼痛或形成潰瘍,活動障礙,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此外,加之介入治療病程較長,治療時間長,終身肢體殘疾和難以愈合的心理創(chuàng)傷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患者較易出現焦慮、抑郁等悲觀情緒,若不加以干涉,可能會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的治療進程。有效的心理護理干預可以消除患者不良的情緒反應,穩(wěn)定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提高治療的效率。為了進一步探究心理護理對于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不良情緒的作用效果,本文通過對我院就診的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進行治療和護理,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的患者87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3例)和觀察組(44例)。對照組男27例,女16例,年齡46~81歲,平均(64.1±2.6)歲;左下肢24例,右下肢19例。觀察組男30例,女14例,年齡44~82歲,平均(62.7±2.7)歲;左下肢23例,右下肢21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手術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下肢存在不同程度疼痛、間歇性跛行或靜息痛;②不能觸及脛后動脈、足背動脈搏動;③單肢體發(fā)?。虎荃纂胖笖敌∮?0.6; ⑤CT血管重建、核磁血管成像確診。排除標準:①精神病史或意識障礙;②使用抗抑郁、抗焦慮相關藥物者;③合并臟器嚴重性疾病者。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行常規(guī)護理,如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指導患者正確服藥。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增加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具體如下:①術前心理護理 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長期經受病痛的折磨,生活質量不高,加上沉重的經濟負擔和陌生的環(huán)境,很容易產生無助感。部分患者對于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多,擔心預后的狀況,害怕術后不能正常行走,心理壓力較大,身心疲憊?;颊哌^度的應激反應會降低疼痛的閾值,加重自身的疼痛程度,而強烈的軀體痛感又會反作用于心理,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護理人員及時評估患者的病情,輔助患者熟悉醫(yī)院的環(huán)境,密切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盡量采用安慰性的言語,耐心傾聽患者的主訴,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的情緒反應。同時,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的前提下,向患者介紹介入治療的相關知識,解釋手術的必要性,詳細介紹手術目的、方法、優(yōu)點及注意事項,提高患者對于手術的認知水平,建立配合手術的自信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迎接治療預后的正向作用。②術中心理護理 由于介入治療時患者是在清醒的狀態(tài)下進行的,血管造影機工作時的雜音、器械的傳遞聲、手術人員的討論聲都會使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導致配合能力下降[3]。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如情緒轉移方法、心理暗示、音樂療法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強化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避免情緒強烈波動,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4]。③術后心理護理 術后,多數患者生活不能自理,心理較為壓抑。特別是老年人,術后疼痛的耐受力更差,在閉塞的血管復通后傷口換藥清除壞死組織時,心理波動更為明顯。少數截肢患者很難在短時間內接受現實,意志較為消沉,甚至絕望。針對患者的具體情況,采取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對于過度關注傷口的患者,盡量實施合理的包扎方式減少傷口出血的可能性,減輕患者過度關注傷口所帶來的壓力,消除患者的擔憂和恐懼;對于疼痛耐受力差的患者可以采取情緒轉移療法、音樂療法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對于部分截肢的患者幫助其及時加強功能鍛煉,克服疼痛等不適帶來的恐懼心理,同時,調動家屬的能動性,用親情用信仰幫助患者重拾生活的意義和自信,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配合后續(xù)的治療和護理。
1.4 觀察指標和判定標準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比較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其中SCL-90共有90個項目,9個維度,包括焦慮、抑郁、強迫、敵對性、人際關系、軀體化等,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不良情緒越嚴重。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
表1 兩組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比較分)
組別 例數 軀體化 人際關系 焦慮 抑郁 恐怖 敵對性 強迫 精神病性 偏執(zhí)對照組 43 1.79±0.52 1.67±0.27 1.35±0.21 2.02±0.16 1.51±0.28 1.61±0.52 1.75±0.16 1.42±0.23 1.51±0.18觀察組 44 1.03±0.21 1.41±0.38 1.06±0.41 1.51±0.26 1.18±0.17 1.15±0.22 1.35±0.24 1.03±0.05 1.26±0.24t7.650 3.121 3.516 9.340 5.675 4.598 7.757 9.368 4.665P0.000 0.027 0.008 0.000 0.004 0.000 0.011 0.000 0.000
隨著我國生活水平的不斷上升、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下肢動脈閉塞癥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該病常見于老年人、風濕性心臟病、動脈粥樣硬化及血管手術后患者[1]。大多數患者癥狀嚴重,表現為下肢的急性缺血,若不能及時得到治療和對癥護理,會迅速造成下肢嚴重缺血,從而壞死導致截肢致殘,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目前,介入治療是臨床治療下肢動脈血栓的首選方法,然而,患者由于長期經受疼痛的折磨,介入手術認知水平不高,預后顧慮嚴重,較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絕望、悲觀的念頭和自暴自棄的行為,若不加以及時解決,將會給手術和后續(xù)的康復治療帶來巨大的隱患。
任密果[4]等通過研究發(fā)現,個性化的系統(tǒng)性的心理護理可大大減輕 ASO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使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配合治療,提高手術成功率。孫曉吉[2]認為,恰當的心理診斷和護理已成為提高 ASO患者生存質量和促進康復的重要手段。術前心理護理可以幫助患者熟悉醫(yī)院的環(huán)境,接受個人的社會角色,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消除不良的情緒反應,以正面的心態(tài)去接受手術,以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現實。此外,有效控制應激反應的程度可以提高疼痛的閾值,減輕軀體的疼痛感,讓患者以舒適的狀態(tài)迎接手術。術中采取多種轉移注意力的方式,如情緒轉移方法、心理暗示、音樂療法等,強化患者自我控制情緒的能力,提高配合手術的依從性,保證手術順利的進行。術后針對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護理措施,減輕患者過度關注傷口多帶來的心理壓力,轉移注意力緩解疼痛,克服原有的心理障礙加強功能鍛煉,提高自身生活的能力,重拾生活的自信心和勇氣。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在軀體化、人際關系、焦慮、抑郁、恐怖、敵對性、強迫等方面的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下肢動脈閉塞癥患者的心理狀況,減輕患者的不良情緒反應,提高自身自理的能力,改善患者的生存質量。
綜上所述,對下肢動脈閉塞癥患者實施科學有效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緒反應,提高患者手術的配合度,幫助其以健康的心態(tài)面對疾病和治療,加速康復的進程。
[1]陳彩玲,藺英,李艷華,等.下肢動脈血栓介入治療的護理進展[J].解放軍醫(yī)藥雜志,2013,25(11):113-116.
[2]孫曉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4,8(19):210-211.
[3]田素紅.應用健康信念模式對下肢動脈閉塞癥介入治療患者不良情緒的影響[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8): 1321-1323.
[4]任密果,封永芳,羅玉賢,等.下肢中小動脈閉塞腔內治療圍手術期心理護理[J].河北醫(yī)藥,2013,35(21):3328-3329.
Eff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n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underd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Huang-Wenling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Medic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west Medical University, Luzhou 646000, 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r the eff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on negative emotion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underd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Methods: 87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43 cases)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44 cases) randomly.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nursing care,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s on the basis of that. Scores of SCL-90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bout scores of SCL-90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could relieve negative emo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ving of patients with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underdo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
Psychological Nursing Care;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Negative Emotions
R473.5
A
1672-5018(2016)09-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