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建中
?
土默特與﹃燕明刀﹄
儲建中
土默特這個地方,我的理解是:單從目前行政區(qū)劃講,當然只是講土默特左旗和右旗了,但是從土默特平原講,范圍就廣大了。比如呼和浩特市就在平原的東部,比如卓資、涼城的一部分,和林、清水河的一部分,以及托克托縣的全部,都在這塊平原上。扯了這么多,其實我想說的一件事是土默特與“燕明刀”的事。
幾年前,我有一次坐汽車去北京,從呼市東郊白塔機場過南店后,順東南方向的老呼涼公路而去,在進入蠻汗山的一處溝口時,路邊有一個不起眼兒的古董小店。于是,我讓司機停了下來稍事休息,并進店察看一二。結果發(fā)現,簡陋的柜臺上有幾個陶罐、石斧、石鏟之類的工具,應是新石器時代的,陶罐應該是秦漢時期的,確實古樸厚重。待仔細往下看,玻璃柜下邊躺著若干大小不一的古錢幣,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刀幣了。
我知道,涼城、和林一帶,在戰(zhàn)國時屬于北方各少數民族與漢族軍事割據的地帶,解放以來,如“燕明刀”之類的刀幣,多有出土,而且批量不小。所以,要了一枚,拿在手中細細地玩,發(fā)現可能是真的。老坑銹,“明”字中“日”字的圓圈內有一圓點。問及店主人,其模樣質樸憨直,不乏幽默,說:“這是我們這兒的土特產?!北娙瞬唤粯?。
回到家中后,經閱讀對比,我知道,“燕明刀”的正面都鑄一“明”字,是戰(zhàn)國時在河北易縣建立燕下都的燕國鑄幣。我所購的“燕明刀”是戰(zhàn)國中期偏晚鑄造的燕刀。刀首逐漸變窄,刀身相對加寬,刀刃不再內凹,刀背與刀柄的連接處出現圓折,刀柄北面的兩條豎線上端延伸到刀身內,通常13.3厘米,首寬1.6厘米,環(huán)經1.4厘米,重15克左右。
刀幣是戰(zhàn)國時北方國家的主要貨幣,而燕國的刀幣近些年來在河北、山西、遼東、北京以及內蒙古南部的涼城、和林、清水河、托縣多有發(fā)現,且存世量極大,這首先說明的是,在戰(zhàn)國至少中期以后(公元前300年左右),內蒙古中南部同河北、山西等地的經貿往來,貨幣流通就已相當可觀,跨地域的百姓之間實際的經濟生活遠非今天歷史教科書上的那點內容,只不過因文獻資料的缺乏而難證其詳了,正如燕太子丹與荊軻刺秦王的那首古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傳說燕太子丹墓就在涼城,真假與否我未作考證,但土默特文化的源遠流長卻是可以肯定的。這不是牽強附會,有興趣,你不妨坐下來,一邊閱讀一邊品味,相信會有不俗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