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仁平
來自不同國家的5名西方外交官23日前往一名中國女異見人士的住所,他們宣稱這一行動受到中方“便衣”的阻攔。數家西方主流媒體加入炒作,共同制造針對中國的負面議題。
上月底美國將中國一名倪姓“維權人士”列入“2016年國際婦女勇氣獎”的獲獎名單,美國國務卿克里對此做了高調宣揚。那名倪姓女士是北京人,無律師資格,但熱衷幫北京拆遷戶“爭取權益”,不斷與執(zhí)法者發(fā)生沖突。在拆遷補償金持續(xù)高企、很多人盼拆遷的今天,她堅持指責北京市政府以“侵犯業(yè)主利益”的方式搞“強拆”。
由于這位女士身有需要坐輪椅的殘疾,而且據她描述是“被公安打的”,她成為境外媒體關注的新星。多家西方機構對她頒獎,鼓勵她在與政府的斗爭中“越挫越勇”。
不能否認,西方的支持對有些中國異見人士采取激進的做法形成了鼓舞。盡管西方以他們的規(guī)則說事,宣揚干預他國內政的事情屬于“普世價值”,但在本文所議的這類事上,西方的做法有著明顯硬傷。
首先,5名分屬不同國家的西方外交官“串連”在一起,已經不是簡單的“看望”一個人,而是聯合做出一個政治行動。他們自己也說,這樣做就是要釋放“明確信息”。而他們在一個主權國家里這樣做,是有違外交官的通常使命的。
第二,據報道,那位倪姓女士學歷不高,辨別國際政治的能力恐怕有限,對自己究竟在做什么也未必能搞得很明白。類似情況的人士很容易受一些外在態(tài)度的影響甚至綁架,西方國家的集體支持更容易把這種處境下的人搞暈,使其以幻覺代替現實。西方這樣忽悠、攛掇一名普通中國人做這種事情是很不地道的。
這名女士畢竟不是劉曉波那類人,后者見得較多,采取一種對抗的政治立場經過深思熟慮,對這樣做的利益和風險都是什么,他們更有能力計算清楚,實現個人的主動性。但北京胡同里的“大媽”很難做到這些,因而更容易“吃虧”。
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后,一些西方外交官跑到劉家附近,向他的家人朗誦西方政要的“祝賀信”?,F在上述5名西方外交官又針對中國內政搞輕浮的“串連”行為,如果這樣的事情多了,就會讓中國人感覺這些西方外交官怎么在我們的社會里“橫沖直撞”的。這只能增加中國人對西方的負面觀感。
西方頑固地把寬闊的人權話題集中在極少數中國異見人士身上,與中國人對人權的認識和期待越差越遠。西方這種脫離中國大眾的偏執(zhí)讓我們很失望,也對西方以“人權”做幌子來同中國博弈、找我們的麻煩產生了嚴重懷疑。應當說,西方對人權議題的操弄越來越失敗,多數中國人不僅對他們不領情,而且討厭他們那樣做。
北京有那么多人買不起房,西方還如此高調支持一個“訛政府”、鬧拆遷高額補償款的所謂“維權律師”,這不得人心。西方的外交官們如果連這一點都搞不明白,那他們也夠笨的,或者“太機靈了”:不僅耍了那名北京女士,也誑了他們的政府。▲(作者是環(huán)球時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