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艷
摘要:為探討不同立地條件對林下參生長的影響,在堿廠林場五間房工區(qū)開展試驗,結果表明:天然林與人工林冠下栽植林下參均可;林下參的保存率及產(chǎn)量受坡向、坡度影響明顯,坡向以東北最佳,坡度以24°最好;土壤容重對林下參的保苗率有明顯影響,林下參生長的最佳容重范圍為0.85~0.95;南坡郁閉度0.7以上的地塊完全可以發(fā)展林下參。
關鍵詞:立地條件;林下參;影響
林下參又稱棒棰,是五加科人參屬多年生草本森林植物,含有多種人參皂甙、人參醇、人參烯、多種糖、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膽堿、揮發(fā)油等。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有興奮作用,對心肌小劑量興奮??稍鰪娙梭w抗有害因素侵害,味甘、微苦,性溫平不燥。臨床應用于挽救體虛欲脫、氣息短促、脈微衰竭、抗衰劑。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林下參是唯一可以替代野山參的一種人參種類。野山參對多種癌癥均有抑制作用,野山參一般自然生長在原始森林中,有的長達百年,由于沒有經(jīng)過人工培植,采集比較困難,但藥用價值極高,是一種非常名貴的中藥材。在多年的挖掘中越來越少,在東北大部分地區(qū)已絕跡。
林下參是“林下籽”經(jīng)人工播種,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參,是植物的自然返籍,由于其生長環(huán)境相對惡劣(受病、蟲、害影響),以及對生長環(huán)境要求苛刻(土質、坡向、坡度、自然樹陰遮光等因素),因此存活率很低且生長緩慢。例如生長到約20克重時,具備五形,一般需要20年左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對于野山參的定義是:“自然生長于深山密林下的野生人參或‘林下籽經(jīng)過若干年后能完全體現(xiàn)野山參特征的可視為野山參?!边@一國家標準的修改,對于保護和繁衍野山參物種,將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為了探索林下參栽培技術,從1990年開始在國有堿廠林場開展不同立地條件對林下參生長影響的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天然林試驗地設在堿廠林場五間房工區(qū)后山草河掌東山和天然林內,每處理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選取面積0.33公頃,管理水平一致。具體概況見表1。
人工林試驗地設在堿廠林場五間房工區(qū)后山落葉松林內,原蘭河峪鄉(xiāng)南營房村謝庭庫后山,試驗設3次重復,每個重復選取面積0.33公頃,管理水平一致。具體概況見表2。
1.2 方法
調查天然林下和人工林下林下參性狀和產(chǎn)量。采取隨機取樣調查10平方米,林下參各性狀數(shù)據(jù)平均值,2004~2008年商品參產(chǎn)量調查,同時統(tǒng)計地下形狀數(shù)據(jù)。
2 結果與分析
2.1 天然林和人工林對林下參生長的影響
由表3分析可以看出,人工林下的林下參單株重量要優(yōu)于天然林下的林下參單株重量;人工林下的林下參體長和根粗也要大于天然林下的林下參的體長和根粗;但人工林下的林下參根長和體紋密度小于天然林下的林下參的根長和體紋密度。單株重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表4),人工林下栽植的林下參單株重量明顯高于天然林下栽植的林下參。由于F0.05(1,4)=7.71 2.2 地理環(huán)境對林下參生長的影響 2.2.1 不同坡度和坡向對林下參產(chǎn)量和保存率的影響 由表5可以看出,東北坡向產(chǎn)量最高,其次是東南、西北、西南。坡度以24°時產(chǎn)量為最高。由于F0.05(3,16)=3.24 2.2.2 不同土壤容重對林下參生長的影響 由表9可以看出,土壤容重對林下參生長的影響比較明顯,當土壤容重大于1.1和小于0.75時,林下參不能存活,最佳林下參生長的土壤容重應為0.8~1.0。對于3年生的林下參而言,當土壤容重為0.94克/立方厘米時,林下參的地莖和株高較高,當土壤容重為0.98克/立方厘米時,林下參的單株重量和保株數(shù)較高。 3 結論 天然林與人工林冠下栽植林下參均可,但是天然林下栽植林下參的產(chǎn)量明顯低于人工林下。本研究進一步修正了天然林下最適于栽植林下參而人工林下無法栽植林下參的傳統(tǒng)理論誤區(qū)。林下參的保存率及產(chǎn)量與坡向、坡度有明顯的影響關系。坡向以東北向最好,其次東南、西北、西南。坡度以24°為最好。土壤容重不同,林下參的保苗率有明顯差異,林下參生長的最佳土壤容重范圍是0.85~0.95。從而解釋了為何南坡、北坡很多不適合種植林下參,是因為南坡土壤容重過小,易干旱;北坡土壤容重過大,易得病;同樣坡度大,落差大,土壤容重小,不保水,易干旱;坡度小,落差小,水分大,易發(fā)生病害。綜上可知,以往認為南坡不適宜林下參生長的結論是不全面的。試驗表明,南坡土壤容重在0.85~0.95之間,郁閉度0.7以上的地塊完全可以發(fā)展林下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