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小龍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阿勒泰小土爾根銅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類型
■鮮小龍
(新疆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新疆阿勒泰836500)
新疆阿勒泰地區(qū)是我國重要的資源供應地。本文以小土爾根銅礦為例分析該地的礦產資源。小土爾根銅礦位于諾爾特盆地,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與紅山嘴組凝灰質砂巖、凝灰質粉砂巖的內接觸帶附近,礦體呈脈狀,受節(jié)理及裂隙控制。礦化主要為浸染狀、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圍巖蝕變具硅化、鉀化(鉀長石、黑云母)、黃鐵礦化、絹云母化、高嶺石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化。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巖心觀察、鏡下鑒定和對比研究,認為小土爾根為斑巖型銅礦。
新疆;阿勒泰小土爾根地質特征礦床成因銅礦床
背景阿勒泰造山帶位于中亞造山帶西南部,中國境內長約500 km。大地構造上,中國阿勒泰包括西伯利亞板塊的北阿勒泰早古生代陸緣活動帶、南阿勒泰晚古生代活動陸緣,前者進一步分為諾爾特泥盆—石炭紀上疊火山-沉積盆地、喀納斯-可可托海古生代巖漿弧。新疆阿勒泰劃分為北阿勒泰、中阿勒泰和南阿勒泰。北阿勒泰位于紅山嘴-諾爾特斷裂以北;中阿勒泰位于紅山嘴斷裂與阿巴宮斷裂、巴寨斷裂之間,主要為早古生代變質巖系;南阿勒泰北以阿巴宮斷裂為界,南以克茲加爾斷裂為界與額爾齊斯構造帶相鄰,主要由早泥盆世康布鐵堡組和中泥盆世阿勒泰鎮(zhèn)組變質火山-沉積巖系組成。諾爾特盆地位于中-蒙邊境的北阿勒泰,大地構造屬諾爾特泥盆—石炭紀上疊火山-沉積盆地。出露震旦—寒武系庫衛(wèi)群、下泥盆統(tǒng)諾爾特組、上泥盆統(tǒng)忙代恰組和庫馬蘇組、下石炭統(tǒng)紅山嘴組(圖1)。
圖1
2.1 礦區(qū)地質
礦區(qū)出露地層為下石炭統(tǒng)紅山嘴組,為一套火山碎屑巖沉積組合,巖性主要有凝灰質粗砂巖、凝灰質細砂巖、凝灰質粉砂巖斷裂以NW向為主,次為NE向,NW向規(guī)模一般較大,NE向較小。節(jié)理(裂隙)受巖體多次侵位及斷裂構造長期活動影響,巖體內外接觸帶發(fā)育密集節(jié)理裂隙,尤其是礦化體內,密集節(jié)理組成的裂隙帶為含礦熱液提供了良好儲礦和導礦空間。礦區(qū)內侵入巖主要為花崗閃長斑巖、二長花崗巖,少量花崗斑巖?;◢忛W長斑巖呈巖株狀分布于礦區(qū)中東部,出露面積3.42 km2。
2.2 礦體及礦石特征
小土爾根銅礦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體內外接觸帶附近,在巖體內接觸帶形成由細脈浸染狀礦化組成的復式脈狀礦體。礦區(qū)圈定3組工業(yè)礦體,近EW-SE向雁行狀排列。
斑巖銅礦床屬巖漿熱液礦床,通常指與具斑狀結構的花崗巖類侵入體共生的浸染狀、細脈浸染狀和細脈狀銅和鉬-銅、銅-金組分的富集體。礦化與以中性成分為主的斑巖侵入體(花崗閃長斑巖、石英二長斑巖),及少數(shù)偏酸性,如花崗斑巖和偏基性的侵入體有關,與閃長斑巖有空間聯(lián)系。礦化或直接發(fā)生于斑巖侵入體中,或發(fā)生在緊靠侵入體外接觸帶圍巖火山巖、侵入巖和變質巖中。圍巖蝕變分帶明顯,由石英-鉀長石-絹云母-綠泥石帶→鉀化帶(石英-黑云母-鉀長石±絹云母±硬石膏帶)→絹英帶(絹云母-石英-黃鐵礦)→青磐巖帶(綠簾石-綠泥石-碳酸鹽)→泥化帶(石英-高嶺土-明礬石)。斑巖銅礦通常發(fā)育于大洋俯沖帶上部,在島弧形成斑巖銅金礦,在大陸邊緣形成斑巖銅鉬礦或斑巖銅金鉬,斑巖銅礦形成于大陸環(huán)境,沿古縫合帶分布和遠離現(xiàn)代或古代縫合帶分布,可能是碰撞后和板內環(huán)境產物。小土爾根銅礦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與紅山嘴組凝灰質粗砂巖、凝灰質細砂巖、凝灰質粉砂巖內接觸帶附近,少量賦存于外接觸帶。礦體呈脈狀,受節(jié)理和斷裂裂隙控制明顯。礦化主要為浸染狀、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團塊狀、角礫狀構造。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鉀化(鉀長石、黑云母)、黃鐵礦化、絹云母化、泥化(高嶺土化)、青磐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碳酸鹽化。這與斑巖銅礦極相似,而與巖漿熱液有關的脈狀銅礦明顯不同,礦床的形成與斑巖期后熱液作用有關。小土爾根銅礦與典型斑巖礦床相比其蝕變具一定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礦化位于內接觸帶,缺乏鉀硅化蝕變帶,鉀化不發(fā)育,以發(fā)育中低溫硅化、碳酸鹽化、高嶺土化和絹云母化為特色,特別是硅化往往與碳酸鹽化伴生,即使在主成礦石英-黃鐵礦-黃銅礦階段,也有少量方解石共生。與典型斑巖銅礦蝕變分帶相比,小土爾根鉆孔資料顯示的是絹英帶(絹云母-石英-黃鐵礦)和青磐巖帶(綠簾石-綠泥石-碳酸鹽),總之,小土爾根銅礦具斑巖銅礦床基本特征,成因類型屬斑巖礦床。
小土爾根銅礦賦存于花崗閃長斑巖與紅山嘴組火山碎屑沉積巖內接觸帶附近,礦體呈脈狀,礦化主要為浸染狀、細脈狀、細脈-浸染狀、網脈狀、團塊狀。圍巖蝕變有硅化、鉀化(鉀長石、黑云母)、絹英巖化(絹云母-石英-黃鐵礦)、青磐巖化(綠泥石化、綠簾石化、碳酸鹽)高嶺石化、碳酸鹽化,表明該礦床為斑巖銅礦。
[1]楊富全,劉鋒,柴鳳梅,等.新疆阿勒泰鐵礦:地質特征、時空分布及成礦作用 [J].礦床地質,2011,30(4):575-598.
[2]董永觀,芮行健,周剛,等.新疆諾爾特地區(qū)化探特征及成礦潛力分析 [J].地質論評, 2010,56(2):215-223.
[3]芮行健.新疆阿勒泰巖金礦床 [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3,1-12.
[4]李東.新疆阿勒泰山北帶諾爾特盆地成礦規(guī)律及找礦標志淺談 [J].新疆有色金屬, 2013,增刊:48-50.
F416.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