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
著名財經(jīng)作家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工具的使用往往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
我的第一臺電腦是在1995年添置的,當時花了將近半年的薪水,同事們都覺得我瘋了。
有了電腦之后,我寫字的速度大大加快,原本笨拙的剪報被錄入到了電子文檔中,取用無比快捷。更要緊的是,我成為了中國第一批撥號上網(wǎng)的寫作者,互聯(lián)網(wǎng)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門。
現(xiàn)在想來,我們這一代人是怎樣淘汰上一代人的?不是我們比他們更勤奮、更聰明,而是我們比他們更樂于接受新的工具。
如同汽車淘汰馬車,電話淘汰書信,不是因為馬匹不夠健美強壯,書信不夠精致深刻,而是因為工具的革命性迭代。在新的工具革命面前,一切價值被重構(gòu),包括時間的意義和對能力的定義。
最近這幾年,我的很多同輩朋友,都開始患上了“淘汰恐懼癥”。在一次EMBA的課堂上,一位從事珠寶連鎖業(yè)的70后學生哀嘆生意不好做,消費者越來越不可捉摸。我問他,你有客戶管理工具嗎?沒有。你知道國外新的珠寶服務DIY模式嗎?不知道。你用過網(wǎng)銀和在網(wǎng)上購過物嗎?那都是秘書的事。我說,你把學費退了,快點回家,洗洗睡吧。
不久前去南極,隨團的有一位趙先生,是從紐約趕來的,已經(jīng)六十多歲,穿得青山綠水。老趙做了二十多年的襪子生意,去年,他在淘寶上賣襪子,一口氣做到了細分行業(yè)的第二名,六千多萬元的銷量,可是卻虧了幾百萬元。然而我看他卻好像沒有泄氣的意思,今年他放緩了在淘寶上的投入,轉(zhuǎn)而與唯品會合作,還推出了一個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襪子品牌。
70后的學生老了,50后的老趙還年輕。
有一次去一個中學講課,一位教師站起來與我辯論。他說,不能用80、90后來斷代,根據(jù)他十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95后才是“新新一代”,他們與90后的區(qū)別遠遠大于90后與85后的區(qū)別。
這樣的討論,時時聽到。在60后,大家覺得老三屆與之后的“統(tǒng)考一代”是兩類人,在70后,大家覺得1976年是個分水嶺,在80后,大家覺得第一批七位數(shù)的QQ用戶才是互聯(lián)網(wǎng)原住民的標志。這樣的斷代永遠不會有定論。
一代人對一代人的淘汰,從來不因為年齡。有沒有使用同樣的工具,比年齡的差異更具有斷代的意義。工具的改變,只與兩個要素有關,一是速度,二是效率。速度可以擊穿原有的成本邏輯,效率則改變利益的分配模式。
庫茲韋爾的《奇點臨近》一書提出過“加速回報定律”,據(jù)他的計算,從2000年開始,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而從2014年開始,只要花7年就能達到又一個20世紀一百年的進步,以此估算,人類在21世紀的科技進步將是20世紀的一千倍。
這一千倍的進步速度,顯然是非線性的,其核心的動力,來自于工具的快速迭代。在這個意義上,21世紀的工具衰老速度一定快于人的年齡衰老速度。
每一次工具革命發(fā)生的時候,原有生態(tài)中的既得利益者往往無法適應,他們的思維和運作體系已在原有的工具系統(tǒng)中形成慣性,那太讓人舒服了,改變則意味著砸爛一切,在猶豫和恐懼中,新的競爭者已經(jīng)刀逼頸部。所以,既得利益者轉(zhuǎn)型升級的成功率十分低,非有大勇氣者,不能背叛自己過去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