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資源。由于長期進化適應的結果,很多植物生長期短,生長緩慢,一般為多年生植物,生長環(huán)境特殊,種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資源極易破壞。其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結合青藏高原植物資源研究的工作實踐和保護現狀,對青藏高原植物資源瀕危的狀況、瀕危原因、保護的現狀以及保護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論述,指出了今后植物資源保護的方向,以期為青藏高原植物資源的保護與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青藏高原;生物多樣性;保護措施;瀕危原因
植物是生物圈中最基本的組成部分,占整個生物圈有機體的95%[1],是人類和動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然而,由于歷史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干擾,地球上的植物多樣性正在減少,大量的植物物種已經處在瀕于滅絕的危險之中。如果一個物種生存受威脅,與它有關的物種同樣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因此,每滅絕一個物種,將會引起更多的物種陷入危機之中[2]。
青藏高原所特有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孕育了特有的植物資源。這些種群主要分布于高山草甸、灌叢、高山流石灘等植被類型中[3]。常見植物的形態(tài)特征多為植株矮小,呈墊狀、蓮座狀、匍匐狀,常被厚的綿毛、絨毛或臘質,根系發(fā)達、平展。其植株耐冷凍,干物質有效積累高,活性成分亦高[4]。青藏高原的植物資源生長于青藏高原,由于長期進化適應的結果,生長期短,生長緩慢,一般為多年生植物,生長環(huán)境特殊,生長周期長,種群更新和增殖慢,植物資源極易破壞。其生長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一旦破壞,難以恢復[5]。因此,很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方面的研究。
1.瀕危植物的概念
瀕危植物是人類依據植物受危程度對保護植物進行的分類,這一分類可使人們對植物的受危程度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進而有針對性地對保護植物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國際上一般將那些由于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使其生存繁衍受到威脅的物種稱為受危種。按受危程度可分成滅絕種、瀕危種、易危種、未定種、非詳實種[6]。我國保護植物類型的標準是依據國際上通用標準,再結合我國保護植物受危程度的具體情況而劃分的,共4個類型:滅絕種、瀕危種、漸危種、稀有種。
2.青藏高原的物種多樣性
根據中國生物學工作者在青藏高原進行數十次生物考察的結果,已知整個高原(包括喜馬拉雅山和橫斷山側坡)有維管植物1500屬,12000種以上,種數占中國維管植物總數的40%。若僅計海拔平均4000m以上的高寒地區(qū),那么維管植物有955種,分別占青藏高原總數的8%和全國總數的3.2%。初步統計,整個青藏高原有60余個特有維管植物屑。至于有多少特有種,尚無精確統計。
3.瀕危原因
3.1生物學特性和氣候特征
青藏高原南側潮濕多雨、森林繁茂,海拔一般為3000~5000m。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逐漸下降,東南部為500~1000mm,西北部為200mm。由于高原地域遼闊,自然條件復雜,從而導致植被差異較大,物種分布懸殊。一般而言,東部和東南部植物資源豐富,依次向西北部遞減,西北部植物物種資源少而單調。
3.2過度采挖、盜獵造成很多植物資源瀕危
隨著人口的倍增和社會的發(fā)展,一方面人類自然資源需求量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類從自然資源索取的手段也越來越貪婪和高效,使資源的再生的能力受到嚴重的損害。在高原北部高寒草原及其毗鄰的高寒荒漠生態(tài)系統中——如可可西里山地區(qū),自80年代后期起,每年有成千上萬淘金農民涌進該區(qū)掘地淘金,造成被翻挖的泥坑在溝谷兩旁星羅棋布,數以萬計。不僅破壞了原野地的自然景觀,原始植被也被新土掩埋。另一方面,在淘金者所到之處,生活垃圾廢品到處堆積污染環(huán)境,并留下一道道數十或上百公里長的車道,車道上植被蕩然無存,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很大破壞。例如在西藏康西瓦谷地和斑公湖畔,原有的大片秀麗水柏技(Myricaria elegans Royle)已被砍伐殆盡,所剩無幾。在許多地區(qū),砂生槐(Sophora moorcroftiana(Benth)Benth.Ex Baker)和駝絨藜被大片連根挖掉,供作薪柴。
3.3 盲目發(fā)展牲畜頭數,使草場超載過牧,引起草場退化
青藏高原共有牧場150多萬km2,近40多年來,家畜總頭數增加將近2倍,造成嚴重超載,使大片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降低。例如,高原東部的苦爾蓋牧場已出現沙化,面積由70年代的1100hm2擴展到80年代的2900多hm2以上。此外,牧民不斷遷入高原北部無人區(qū),帶去大量家畜,對天然植被也造成一定破壞。在各種破壞因素的綜合影響下,已知有些物種數量趨于減少,走向瀕危。據初步統計(包括邊緣山區(qū)),植物方面已知受威脅或瀕危的有35種,如雨蕨(Gymnogrammitis dareiformis(Hook).Ching apud Tard.-Blot et C.Chr.)、巨柏(Cupressus gigantean Cheng et L.K.Fu)、全綠冬青(Ilex integra Thunb)、西藏八角蓮(Dysosma tsayuensis Ying)、西藏梨頭尖(Typhonium austrotibeticum H.Li)、寬果叢菔(Solms-Laubachia eurycarpa(Maxim.)Botsch)、藏瓜(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藏豆(Indofevillea khasiana Chatterjee)和青海茄參(Mandragora chinghaiensis Kuang et A.M.Lu)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導致青藏高原植物資源滅絕、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或者使其處于受威脅地地位的因素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內部因素,即植物在長期進化適應中逐漸形成的不利于自身發(fā)展繁衍的因素,包括遺傳力、生殖力、生產力、適應力的衰竭。由這一因素導致植物滅絕一般在有外力干擾條件下,可與植物新種的產生達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二是外界因素,即外界條件給植物生長發(fā)育造成的壓力脅迫,形成不利于植物發(fā)展和繁殖的因素,包括自然災害(如天文、氣象、地質、生物等造成的毀滅性的災害)和人為災害(如過度采伐、采收、刈割、放牧、開墾,以及人為火災等災害與人類活動所誘發(fā)的多種自然災害或環(huán)境災害)。這些災害往往能使植物生態(tài)受到威脅或大量滅絕,在致危因素中起主導作用。
4.青藏高原瀕危植物保護現狀
青藏高原的瀕危植物多樣性保護起步較晚,因此缺乏必要的科學研究和資料積累,資源不清,變化難以掌握,使得瀕危植物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存在盲目性;缺乏統一的保護規(guī)劃,尚未形成全面的保護網絡;雖然加入了一些國際組織,但參加的活動很少,合作項目不多,主動性不夠,使得現有的重點植物資源得不到及時、有效保護,更的不到科學合理的開發(fā)利用。
5.保護對策
5.1加強立法,強化西藏植物資源保護意識
當前西藏資源保護意識、法制觀念比較薄弱,野生植物資源亂采濫伐的狀況比較嚴重,造成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因此,加強植物資源保護的立法,提高植物資源保護意識,使人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協調發(fā)展,是解決植物資源保護的根本途徑。除了貫徹執(zhí)行《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野生藥材資源保護條例》、《國家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國家重點保護動植物名錄》、《中國珍稀瀕危植物》等法規(guī)外,還應根據藏藥資源實際,制定《藏藥資源保護條例》、采取多種形式,如電視臺、電臺、宣傳車、報刊、板報、領導電視講話等,進行宣傳,提高植物資源保護意識,全面推進青藏高原植物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
5.2保護與開發(fā)并重
青藏高原的生物十分獨特,高原上許多部分仍保持著當今地球上難得的原野地(Wilderness),不僅從科學和旅游的價值看應該好好加以保護,從經濟價值看也有它的特殊意義,例如,天麻(Gastrodia elata)、貝母(Fritillaria spp.)、紅景天(Rhodiola spp.)、多種雪蓮(Saussurea spp.)等藥用植物。高原上有數百種可作蜜源的野生植物,其中特別是菊科的風毛菊屬(Saussurea),其養(yǎng)蜂價值極大,僅在西藏就有80余種,廣布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寒草原。風毛菊泌蜜豐富,能生產大量優(yōu)質商品蜜,是高原上價值很高的資源。
5.3加強瀕危植物物種的調查與研究
針對瀕危植物資源底數不清和最新發(fā)展變化,系統調查瀕危植物資源現狀、瀕危原因與發(fā)展趨勢,編制瀕危植物資源目錄,為制定保護發(fā)展規(guī)劃提供依據。調查的重點應為處于瀕危境地的植物物種,調查內容包括資源現狀(種類、分布范圍、數量、質量、瀕危原因、發(fā)展趨勢、采取措施)和應用現狀。
5.4建立瀕危植物資源的保護區(qū)(片)
通過建立瀕危植物資源的保護區(qū),可使野生植物材資源休養(yǎng)生息,繁育更新,永續(xù)利用。根據某些植物資源生物學特性、分布特點和青藏高原自然條件,在資源相對集中、有保護價值的地域,建立一些保護區(qū)。對一些生境特殊、價值高的瀕危品種,可建立個別品種的保護地,使瀕危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
5.5建立瀕危植物物種種質資源庫
通過建立低溫、低濕的人工種質資源庫,可對植物種子、果實、花粉、無性繁殖體等進行保存。美國在50年代就投巨資建種質資源庫,搶救了大量珍稀種質,為美國的農業(yè)現代化作出了重大貢獻。七五期間,我國在浙江建立了第一個藥用植物種質庫,在保護藥用植物資源方面邁出了第一步[8]。青藏高原很多植物資源的保護可利用和借鑒這些成功的經驗。
實踐證明,無論對瀕危物種的保育或持續(xù)利用,都需要開展研究,沒有研究,一切將束手無策,對青藏高原的植物資源來說,更值得考慮這一點。大量的保護區(qū)建立后,擺在人們面前的最迫切需要的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瀕危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正是基于這一點來制訂其實施的辦法。保育的目的就是為了持續(xù)利用,而要做到真正的持續(xù)利用就必須加強保育和研究。兩者不是對立的,而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而研究在其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保育和挽救瀕危物種,意味著要采取得力措施保護基因、物種和生態(tài)系統。通過保護生境,例如建立保護區(qū),防關鍵的生態(tài)系統退化,同時也應在植物園、繁殖場、基因庫來保存和有效管理、研究瀕危物種。要弄清它們受威脅的程度,通過了解其遺傳多樣性,種群組成和生態(tài),以及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作用,確定險入瀕危的原因,以制定挽救措施。持續(xù)利用瀕危物種要在上述基礎上,通過合理利用和人工栽培以及其它的方法進行開發(fā),從而促進青藏高原植物資源與經濟社會的良性協調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祖元剛,張文輝等.瀕危植物裂葉沙參保護生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10~15
[2]陳靈芝.中國森林多樣性及其地理分布[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36
[3]羅達尚.論藏藥資源研究及開發(fā)戰(zhàn)略.山東中醫(yī)學院學報[J].1996,20(6):417
[4]羅達尚.論藏藥資源的開發(fā)與保護.拉薩國際藏醫(yī)藥學術會議論文集[G].2000,767
[5]李隆云,次仁巴珠,占堆.藏藥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1,26(12):808
[6]解焱,汪松.國際瀕危物種等級標準[J].生物多樣性,1995,3(4):234~239
[7]劉務林.西藏自然保護區(qū)[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3
[8]李隆云.藥用植物品種資源的收集、保存和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1,16(7)
作者簡介:金增濤(1980—),男,漢族,山東臨清人,碩士,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yè)調查、規(guī)劃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