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玉芳 劉月嬌 羅錦蘭 王坤 張興輝 陳巨漢
【摘 要】 目的:觀察金屬烤瓷聯(lián)冠治療牙周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88例牙周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4例。對照組實施樹脂粘接橋式夾板修復治療,觀察組采取金屬烤瓷聯(lián)冠式牙周夾板修復治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0.4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觀察組美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存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金屬烤瓷聯(lián)冠治療牙周病患者臨床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牙周??;金屬烤瓷聯(lián)冠;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781.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6)06-0116-02
牙周病為口腔破壞性、慢性疾病,為牙菌斑、創(chuàng)傷及炎癥等因素引發(fā),常會導致牙周組織破壞、牙齒松動、咀嚼能力下降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臨床主要通過消除炎癥方法控制病情,但是難以恢復咀嚼能力。近年來,尋找牙周病全面及有效的治療方法,為臨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有研究發(fā)現(xiàn)[1],金屬烤瓷聯(lián)冠對牙周病治療具有獨特優(yōu)勢,可輔助固定松動牙齒,促進咀嚼能力提高。本研究對牙周病患者使用金屬烤瓷聯(lián)冠治療,對其治療后美學評分及口腔各功能恢復情況進行分析,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8例牙周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符合中華口腔醫(yī)學會對牙周病的診斷標準[2]。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4例,對照組中男性25例,女性19例,年齡25~61歲,平均年齡(41.8±5.3)歲;病程1個月至3年,平均病程(8.2±1.2)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牙齒松動、脫落。觀察組中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23~64歲,平均年齡(41.2±5.8)歲;病程2個月至4年,平均病程(8.5±1.3)月;均有不同程度的牙齒松動、脫落。納入標準:符合牙周病診斷標準;18~80歲;與本研究配合者;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者;重要臟器功能不全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兩組患者性別、病程及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牙齦清洗,沖洗牙周袋,保持根面平整,癥狀嚴重者可先進行牙齦切除術、牙齦翻瓣術等。均給予口服阿莫西林100mg及甲硝唑3mg治療,1次/d,服用1周。再進行患牙X線拍攝,牙槽骨吸收為根長1/2、暗影、殘根等患者實施根管治療,以樁核實施殘根殘冠修復,保持基牙完整。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根據(jù)牙周缺失、松動情況制備固定橋備牙數(shù)目。金屬烤瓷冠橋制備與牙體制備相同,但基牙各軸壁齦殆聚合角度明顯較大?;篱g保持平行,制備為共同就位道,便于聯(lián)冠就位。需注意軸壁不能出現(xiàn)倒凹,保證修復體保持密合。前牙修復,需對松動患牙做截冠,根據(jù)樁核牙體制備做相應制備。印模制取前,先制作石膏模型,再進行金屬烤瓷聯(lián)冠式夾板制作,嚴格符合制作標準。對照組患者在樹脂粘接橋制作時,先進行模型制取,模型上作蠟型及埋盒、去蠟、填盒及煮盒等,樹脂夾板完成后,再進行口腔試戴,隨后使用牙釉質粘合劑將其固定。
1.3 觀察指標 治療后2年根據(jù)《口腔疾病診療指南》[3]中牙周病療效判斷標準予以評估。顯效:牙周炎癥消除,牙齒無松動,咀嚼能力基本或完全恢復,牙槽骨硬板清晰;有效:牙齒松動及牙周炎癥有明顯改善,咀嚼能力有提升;無效:牙齒松動及咀嚼能力、牙周炎癥均無明顯改善。美學評分[4]:對遠中牙齦乳頭、齦緣外形、牙齦顏色、近中牙齦乳頭、牙齦高度、牙槽嵴定缺損、質地等變量進行綜合評估,總分為10分,10分表示完美,0分為失敗。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數(shù)據(jù)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TX-*3]±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3.18%,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的70.4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美學評分變化比較 治療后1個月、6個月、12個月、24個月觀察組美學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咬合創(chuàng)傷是最為常見的口腔疾病,會誘發(fā)牙周炎,若未及時治療,則可能導致炎癥加重,出現(xiàn)牙齒移動、骨破壞、傾斜等,甚至可能導致牙齒缺失,咀嚼能力下降,直接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目前,針對牙周病的修復方案較多,但是均存在一定缺陷,因此,選擇一種安全性高、修復能力好的修復方案,為臨床研究的焦點[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