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茜
初識《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是在2011 年,至今已有5個年頭。在人的一生中,5年的時間雖然短暫,這本刊物對我的影響卻終生受益。
由于工作需要,我從包頭市昆都侖區(qū)委宣傳部借調到組織部搞組工信息和黨建外宣工作。組工信息字數(shù)不多,但信息量大,時效性強,短小精悍,與我平時擅長的新聞稿件的寫法截然不同。寫第一篇時我就傻了眼,感覺無從下手。全新的工作領域、工作內容和工作要求,對我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如何盡快進入角色,熟悉黨建工作,成為我朝思暮想的一件事。
偶然的一天,我在領導的辦公桌上看到一本《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借來翻看,很快被其中豐富多彩的內容所吸引。這是我接觸組工信息工作后遇到的第一本黨刊,其中的“黨建短波”欄目刊登的是各盟市、旗縣的黨建短訊,于是我就從學寫黨建短訊做起,圍繞區(qū)里的黨建工作照著樣子模仿,當我寫出的“豆腐塊”被采用時,激發(fā)了我繼續(xù)寫作的信心。
后來,《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我每期必讀,隨著時間的推移,我逐漸將視線聚焦到“基層黨建”“支部園地”“探索與研究”“論苑”等一些綜合性欄目上,從其中一些有深度的文章中汲取更多養(yǎng)分。我清楚記得,有一篇題為《以服務促和諧 抓管理求創(chuàng)新》的文章寫的是關于街道社區(qū)黨建工作的,讓我看后感觸至深,文章中提到的基層黨建的做法,正好符合我們這里的實際情況,于是我反復研讀,把人家的好做法、好經(jīng)驗與我們的工作相對比,找出相似點與不同之處,思考如何改進工作。
有一年,我廢寢忘食地把全年的《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刊發(fā)的關于街道社區(qū)黨建工作經(jīng)驗的文章全部翻出來,一篇篇分析,一篇篇學習,從各地的經(jīng)驗中汲取靈感,最終撰寫出《在推進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中提高街道社區(qū)黨建工作水平》的課題報告,提出了完善街道社區(qū)黨建工作的思路與舉措,得到領導的認可和好評。
從那以后,每月我都盼著《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能早點到,每次拿到刊物,我都會迫不及待地先翻看“黨建園”地欄目,然后再逐章逐篇地從頭讀到尾,這樣才覺得酣暢淋漓。有了這個伴我前行的“良師”,工作起來我不僅得心應手,在寫作上遇到困難也能從中受到啟發(fā)。由于較好的工作表現(xiàn),2012年初我被正式調入?yún)^(qū)組織部,與《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結下的緣分順理成章地延續(xù)到今天。
在《實踐》雜志黨的教育版伴我成長的日子里,我先后發(fā)表了《寫好組工信息要做到快勤準》《暢通民情聯(lián)絡的“工作站”》《居民的幸福就是我的幸?!贰墩{結構 轉方式 實現(xiàn)新常態(tài)下新發(fā)展》《在“雙聯(lián)系”中踐行群眾路線》等文章,產(chǎn)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回顧5年來我與《實踐》黨的教育版的點點滴滴,帶給我更多的是收獲和成長,素未謀面的編輯老師總是無私地幫助我這個組工“新兵”,對我的每一篇投稿,都字斟句酌,耐心地和我進行溝通核實,或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一次次地鞭策我成長,鼓勵我前行。
常言道“思路一變天地寬”,思路的拓寬,視野的放大,滿滿的正能量,正是“黨的教育”帶給我的最深刻影響。雖然我與“黨的教育”的交往短暫,但我把她作為終生的“良師”,她將繼續(xù)伴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