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葦
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米德萊·凱伯等三位法國修女在去向西部中國的漫漫長旅中,拉著一輛平板車,五次穿越河西走廊,到達哈密、吐魯番。她們見過發(fā)瘋的駱駝、癡呆的郡王、被遺忘的村落……在后來出版的《戈壁沙漠》一書中,她們將新疆比作一只耳朵,傾聽著來自中國內(nèi)地的消息。她們寫道:這只耳朵同時“傾身向西,滿懷興味,對每一則消息都機敏靈通,無論這些消息來自印度、伊朗高地或是歐洲”。
在今天,新疆仍是一只傾聽的耳朵,繼續(xù)傾聽著來自近與遠、東與西的消息。但是時代不同了,世界突然變小了。據(jù)說我們已進入“全球化”時代,地球已是一個村了。這個時代的耳朵,像孤聳的天線,能夠有幸傾聽到更多的豐富的聲音,也傾聽了太多的嘈雜和喧囂,太多的狂歡和憂慮,我們的耳膜有些疼,我們的視野模糊了。
現(xiàn)代交通、網(wǎng)絡媒介等,取消了人們空間上的距離感,世界變小了,但并不意味著人心近了,并不意味著隔閡與偏見一夜之間消失了。心理的“隔”往往比地理的“遠”更加冷漠、可怕。從前,新疆是馬可·波羅等人筆下的域外趣談,是天方夜譚的西域版本。今天,傲慢的文化霸權主義和無知的文化中心論者,仍在疑慮重重地眺望新疆,仍在隔岸觀火、霧里看花,仍不能、也不會給予新疆文化一個準確、恰當?shù)亩ㄎ?。新疆文化是遠方的“他者文化”,在本質(zhì)上仍是孤獨的、偏遠的、遮蔽的,是有待認識和挖掘的。
這樣,面對新疆,面對地球上這個唯一的四大文明融會區(qū),面對多民族共存的現(xiàn)實和豐盛多元的“活文化”,平等與理解、尊重與包容就顯得尤為重要,“修女三人組合”式的不帶偏見的觀察和表達就顯得彌足珍貴。在新疆,人與人可以互為鏡子和參照,民族與民族在差異性中呈現(xiàn)色澤和個性,文化與文化也能相互欣賞和映照……在新疆,我們需要傾聽自己,傾聽遠方,需要一種更加綜合的人文眼光、更加寬廣的人文胸懷。一種從“本己”到“他者”的目光,一種充滿了親歷、體諒和思考的目光,正是人類學的邀請,也是文學寫作的目標。所以我們的寫作,需要突破太多的“人為邊界”,地方與地方、民族與民族、人與人之間的邊界。寫作者僅僅體驗自我是不夠的,還要體驗他人;僅僅體驗同族的情感是不夠的,還要體驗異族之心。
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偉大驛站,新疆在歷史上是東方和西方進入對方的“橋梁”和“跳板”,這種進入的結(jié)果是文化的接觸、碰撞與融合。這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文明的擁抱。正如《福樂智慧》里描寫的那樣:“如果契丹人(中國人)的旗幟倒了,誰為我們運來夢想和遠方?”從長安到地中海,絲綢之路一直是點和線的關系,只有到了亞洲腹地的新疆,它才變成了一個面——一個徐徐展開的偉大的面。(最新的說法:絲綢之路的起源地應該在我的老家、“絲綢之府”的浙江湖州,湖州的錢山漾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家蠶絲織品,已有4700多年歷史,兩件絲綢殘片去年出現(xiàn)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上,十分轟動。湖州城里還有一座“駱駝橋”,向西則是“黃沙路”。這些信息說明了水鄉(xiāng)湖州與古絲綢之路的密切關聯(lián)。長安是絲綢之路的起始地,湖州則是起源地。從“絲綢之府”的江南到絲綢之路上的西域,或許是我個人的宿命)除了政治上與中原漢地的密切依存關系,新疆在文化上一直保持了“向西開放”的姿態(tài),它是一塊巨大的海綿,能吸納和融入的東西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我們所說的“新疆”,既是糾結(jié)復雜的現(xiàn)實層面上的,也是自然、歷史、文化、文明等層面上的。新疆消失的部分同樣令人迷戀,能有效點燃我們的歷史想象,就像對異域傳統(tǒng)的渴望和眷戀,幾乎是我的相思病。20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對新疆的表達,一種立體的、多角度的表達,于是有了《新疆詩章》《新疆詞典》《新疆盛宴》等作品。文學要為我們熱愛的土地去蔽、復魅,還原新疆的真實和真相。作為一位移民作家,此刻我更愿意成為一個“他鄉(xiāng)的本土主義者”。關于新疆,我曾有過幾個表述,如“一席自然的、風情的、文明的盛宴”,“美的自治區(qū)”,“以天山為書脊打開的一冊經(jīng)典”,“啟示錄式的背景”,“大地的原典和心經(jīng)”……我一直在修正自己的表達,這與認知的變化和深入有關。
漢字的象形蠻有意思,我總覺得“畺”和“疆”是為新疆專造的:三山兩盆,持弓守土。簡單來說,新疆就是“西”——西域、西極、西陲、西部、西疆。對于中國古人來說,“西”是天邊的事情、遠方的事情。而對于有佛教信仰的人,“西”是西方極樂世界,是天上的事情。這個“西”是垂直性的,上天入地的?!兑捉?jīng)》上說:西從金、從澤,金生水,水生木,木生土……這個“土”就是我們珍貴的疆土?!兑捉?jīng)》上還說,西從秋、從羊、從口,分別指的是西部的肅殺性、游牧與漂泊、以及歌詠般的感性色彩。下面是我的一首短詩《疆》:
1.
住在弓上
住在土里
住在高山和盆地
大隱隱于疆
2.
持弓守土者
身旁的
疆
丟盔卸甲者
天邊的
畺
3.
弓上的月光
土里的流亡
三山兩盆的雪和沙
斯人噓嘆
恰在咫尺天涯
在我眼里,新疆不是一個地域概念,而是一種精神向度。我們知道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一說,那么,精神地理呢?我們擁有什么樣的精神地理?寫作者需要什么樣的精神地理?我理解的“精神地理”,既是一種地理氣象,更是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是人和地理融合后的一種氣質(zhì)與個性。精神地理無疑與地方性、地域性等概念有關,也與現(xiàn)代性、當代性有關。精神地理由地域的人來呈現(xiàn),也由每一個寫作者來創(chuàng)造。黃金時代和白銀時代創(chuàng)造了俄羅斯的精神地理,“爆炸文學”創(chuàng)造了拉丁美洲的精神地理,東歐文學創(chuàng)造了“第二個歐洲”的精神地理……換言之,精神地理就是一種與地域有關并超越地域的文學精神。
在我眼里,新疆是一部地理、歷史、人文、風情的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一部散佚在沙漠、戈壁、綠洲、草原、群山中的真正的大書。而我理解的“亞洲腹地的精神地理”,是一種“正午精神”、“正午氣質(zhì)”,也就是加繆所說的“正午的思想”——“地中海精神”?!罢纭笔切陆囊粋€關鍵詞,一個拱頂。新疆位于古地中海(特提斯海)的邊緣,后來因為大陸架板塊移動和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地中海逐漸退化、萎縮成現(xiàn)在的樣子。因為新疆文化“向西開放”的特征,常使我們在新疆的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中,感受到濃郁的印度味道,阿拉伯—波斯味道,乃至希臘—羅馬味道……在新疆,在消失的特提斯海邊,西與東、近與遠、過去與未來,都融匯成一個整體,一種正午的此在。我想起加繆對虛無的反抗,他說:“如果說,古希臘人制造了絕望與悲劇的概念,那總是通過美制造的……這是最崇高的悲劇,而不是像現(xiàn)代精神那樣,從丑惡與平庸出發(fā)制造絕望。”(《置身于苦難與陽光之間》)“亞洲腹地的精神地理”也好,“當代西域精神”也罷,如果存在,就是一種反抗虛無和死亡的精神。這是我通過持續(xù)的“新疆主題”寫作想要表達的。
我較近出版的一本書是《新疆詞典》增訂版,用111個詞條構(gòu)建我理解的“新疆”,采用了散文、隨筆、札記、童話、日記、書信、傳記、劇本、小小說、散文詩、田野調(diào)查、微敘事、民間故事等十多種文體。這本書出版時沒有《前言》《后記》,最近我用詩的方式補寫了:
前言:
“世界的存在是為了成就一本書”
她愿意成為我的一本書嗎?
因為她已是大地的原典和心經(jīng)
后記:
我找到愛她的111個理由
同時得到166萬平方公里的憂傷
在新疆生活,我曾有一個夢想,希望成為西域三十六國隨便哪個小國的一名詩人。在數(shù)千人甚至只有幾百人的綠洲上,母親們將我的詩譜成搖籃曲,情人們用我的佳句談情說愛;我的詩要給垂死者帶來安寧,還要為亡靈們彈奏;我要走村串戶朗誦詩歌,在閑暇季節(jié)到曠野去給全體國民上詩歌課。當然,我還要用詩歌去影響和感化國王,使他的統(tǒng)治變得仁慈、寬容而有人性。如果能做這樣一名詩人,我認為是幸福的。但此刻,我更愿面對置身其中的現(xiàn)實:地域,時代,邊緣處境,對潮流的旁觀,個人命運與他人命運的切身性和同一性,等等。文學是什么?文學是一種力量,因為文學改善我們內(nèi)心,進而改善語言的現(xiàn)實處境,是抵御種種野蠻裹挾,免于心靈碎片化、齏粉化的一種力量。在說出足夠的“不”之后,我們需要更加有力地說出“是”。不必說生活如此美好,或者何等糟糕,我只想說:經(jīng)過詩和文學打量、審視的人生,值得我們一過。
“拙見”是一個很好的交流思想與觀點的平臺。我理解的“拙見”是“謙遜的洞見”,我理解的“夢開始的地方”,是出發(fā),和再次出發(fā),換言之,是對新疆的祈禱和祝福。今天,在我們熱愛的這片土地上,對話、交流、和解、共存……已變得多么重要。尊重地域傳統(tǒng)和文化多樣性,同時做一個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現(xiàn)代人”。讓我們在亞洲腹地擁有真正文明的擁抱!讓我們傾聽新疆,傾聽世界!
(2016年1月9日在“拙見論壇”新疆站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