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龍,冉景丞,楊 洋,蒙文萍
(1.貴州大學林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貴州貴陽550001;3.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資源調(diào)查
黃小龍1,冉景丞2*,楊 洋3,蒙文萍3
(1.貴州大學林學院,貴州貴陽550025;2.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貴州貴陽550001;3.貴州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為全面了解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獸類群落組成及資源分布狀況,為其保護區(qū)建設和管理提供參考,對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結果表明: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共51種,隸屬8目22科42屬,約占貴州哺乳動物總數(shù)(142種)的35.92%。其中,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易危(VU)物種5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極危(CR)物種1種,瀕危(EN)物種5種,易危(VU)物種13種,近危幾近易危(NT幾近VU)物種8種;國家I級保護動物3種,II級保護動物10種;三有物種17種,特有種5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附錄的物種13種。從分布型來看,東洋型29種,占保護區(qū)總數(shù)的56.86%;南中國型10種,占19.61%;古北型8種,占15.69%。
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資源;區(qū)系;保護動物;貴州
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位于貴州從江、荔波、榕江和三都4個縣的交界處,地理位置為東經(jīng)108°13′~108°19′,北緯25°34′~25°39′,屬于中亞熱帶過渡到北亞熱帶的濕潤季風山地氣候,年均溫12.1~15.7℃,年均降水量1 030.2~1 688.2mm,最高海拔1 508m,最低海拔440m。保護區(qū)總面積34 556hm2,其中核心區(qū)11 420hm2,緩沖區(qū)7 201hm2,實驗區(qū)15 934hm2。植被為常綠闊葉林,因地勢抬升而造成生物氣候變異在海拔1 100m以上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至今仍保留著大面積的原始常綠落葉混交林,森林覆蓋率高達77%,主要保護對象為樟科、殼斗科、木蘭科等常綠闊葉林。由于月亮山地處偏僻,至今保存著十分完好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有若干與恐龍時代的動植物,如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桫欏(Alsophila spinulosa)等。保護區(qū)內(nèi)動植物資源豐富,但對具體物種資源和特征缺乏有效證實。為進一步加強貴州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的建設和管理,全面了解保護區(qū)內(nèi)獸類群落組成及資源分布狀況,于2014年9月,以原從江月亮山保護區(qū)和榕江月亮山保護區(qū)范圍為基礎,重點對榕江縣的計劃鄉(xiāng)、水尾鄉(xiāng)和興華鄉(xiāng),從江縣的光輝鄉(xiāng)、加鳩鄉(xiāng)和加勉鄉(xiāng)的獸類資源進行了調(diào)查。
1.1調(diào)查方法
根據(jù)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的地形特征、植被類型狀況以及獸類生物學特征,分層抽樣布設調(diào)查樣線,主要采用樣線法、鋏日法、網(wǎng)捕法和非誘導式訪問調(diào)查法。
1.1.1樣線法 調(diào)查路線按照保護區(qū)重點考察區(qū)域,穿越不同生境類型和海拔段,共設置10條樣線,單條樣線長度(Li)≥3km,調(diào)查時以4~5人為一組,沿途觀察并記錄樣帶兩側25m內(nèi)的獸類實體、活動痕跡如足跡、皮毛、糞便、巢穴,發(fā)現(xiàn)珍稀、重點保護動物時,記錄生境類型和GPS信息等。樣線總抽樣面積為150hm2,約占保護區(qū)調(diào)查總面積的0.43%。
1.1.2鋏日法和網(wǎng)捕法 小型獸類(鼠類、兔類、食蟲類)采用鋏日法調(diào)查,在營地周邊的林地、灌叢地和農(nóng)用地(含新棄耕地、菜地和農(nóng)田)三大類型地類中布鋏[1-2]。鋏距5m,行距20m,以花生、新鮮肉類為誘餌。翼手目采用網(wǎng)捕法進行調(diào)查,主要選擇在保護區(qū)的巖洞內(nèi)。采集標本后,進行常規(guī)測量、記錄和標本制作,然后進行室內(nèi)鑒定。
1.1.3訪問法 為更好地了解保護區(qū)內(nèi)獸類資源的多樣性,對大部分獸類采用訪問法調(diào)查。主要訪問樣線周邊村落里對獸類有一定識別經(jīng)驗的獵人、居民和經(jīng)常在保護區(qū)中巡邏的工作人員,根據(jù)被訪問者的描述,通過對照《貴州獸類圖鑒》及動物實體照片判斷獸類物種。同時查看居民家中保存的皮張、骨頭、足爪等標本,以確定保護區(qū)過去和現(xiàn)在可能存在的獸類種類。
1.2研究方法
分類參照《中國獸類野外手冊》[1]及《中國哺乳動物種和亞種分類名錄與分布大全》[3],區(qū)系和分布型參照《中國動物地理》劃分,參照文獻[3,7-9]劃分保護物種,根據(jù)文獻[10-11]劃分生態(tài)類型。從較大的地理區(qū)域尺度上看,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與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在生境類型和植被類型上較為相似,因此將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與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獸類群落進行比較,分析其相似性。
群落相似性分析采用Jaccard相似性系數(shù),計算公式:
Cj=j/(a+b-j)
式中,Cj為群落A與群落B的相似性系數(shù),a、b分別為群落A、B的物種數(shù),j為群落A、B共有的物種數(shù),當0.75≤Cj≤1.0時,群落組成成分極其相似;當0.5≤Cj≤0.75時,群落組成成分中等相似;當0.25≤Cj≤0.5時,群落組成成分中等不相似;當0≤Cj≤0.25時,群落組成成分極不相似。
2.1獸類組成及區(qū)系特征
從表1看出,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物種共計51種,隸屬8目22科42屬,占貴州哺乳動物總數(shù)[4]的35.92%。其中,食蟲目1科2屬3種,占保護區(qū)獸類總數(shù)的5.88%;翼手目3科4屬4種,占7.84%;靈長目1科1屬3種,占5.88%;鱗甲目1科1 屬1種,占1.96%;食肉目6科15屬16種,占31.37%;偶蹄目4科4屬5種,占9.80%;嚙齒目5科14屬18種,占35.29%;兔形目1科1屬1種,占1.96%。
表1 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動物物種名錄Table 1 The list of animal species in Yuelingshan Nature Reserve
續(xù)表1
從區(qū)系上看,在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51種獸類中,東洋界物種37種,占獸類總數(shù)的72.55%;古北界物種8種,占15.69%;廣布種6種,占11.76%。從分布型來看[5],東洋型29種,分別是臭鼩、皮氏菊頭蝠、大馬蹄蝠、彩蝠、獼猴、熊猴、中國穿山甲、黑熊、黃喉貂、豬獾、大靈貓、小靈貓、斑靈貍、花面貍、食蟹獴、金貓、豹貓、云豹、赤麂、赤腹松鼠、隱紋花松鼠、紅頰長吻松鼠、青毛碩鼠、北社鼠、黃胸鼠、紅白鼯鼠、中華竹鼠、銀星竹鼠和豪豬;南中國型10種,分別是灰麝鼩、長尾大麝鼩、藏酋猴、貉、黃腹鼬、鼬獾、林麝、小麂、珀氏長吻松鼠和華南兔;古北型8種,分別是黃鼬、狗獾、野豬、黑線姬鼠、高山姬鼠、小家鼠、巢鼠、褐家鼠;季風型有東亞伏翼、中華斑羚和東方田鼠;云貴高原型有大絨鼠。
2.2保護物種
2.2.1國家重點保護物種 月亮山保護區(qū)51種物種中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3種,占總數(shù)的25.49%。其中,國家Ⅰ級保護物種3種,分別是熊猴、云豹和林麝;國家Ⅱ級保護物種10種,分別是獼猴、藏酋猴、中國穿山甲、黑熊、黃喉貂、大靈貓、小靈貓、斑靈貍、金貓和中華斑羚。
2.2.2《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名錄物種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獸類)》名錄的物種50種[1、68];極危(CR)物種只有金貓1種(占總數(shù)的1.96%);瀕危(EN)物種5種(占總數(shù)的9.80%),分別是中國穿山甲、大靈貓、云豹、林麝和中華斑羚;易危(VU)物種13種(占總數(shù)的25.49%),分別是彩蝠、獼猴、熊猴、藏酋猴、貉、黑熊、豬獾、小靈貓、斑靈貍、豹貓、小麂、赤麂和豪豬;近危幾近易危(NT幾近VU)物種8種(占總數(shù)的15.69%),分別是黃喉貂、黃腹鼬、黃鼬、鼬獾、狗獾、花面貍、食蟹獴和紅頰長吻松鼠;其余23種為無危(LC)等級,占總數(shù)的45.09%。
2.2.3IUCN紅色名錄與CITES附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物種10種。其中,易危(VU)物種5種(占總數(shù)的9.80%),分別是熊猴、黑熊、金貓、云豹和豪豬;低危/近危(LR/nt)物種5種(占總數(shù)的9.80%),分別是獼猴、藏酋猴、中國穿山甲、林麝和巢鼠。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CITES)的物種13種。其中,列入附錄Ⅰ的5種,分別是黑熊、斑靈貍、金貓、云豹和中華斑羚;列入附錄Ⅱ的5種,分別是獼猴、藏酋猴、熊猴、豹貓和林麝;列入附錄Ⅲ的3種,分別是黃喉貂、黃腹鼬和黃鼬。
2.2.4三有物種 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jīng)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17種,占總種數(shù)的33.33%。此外,中國特有種5種(占總數(shù)的9.80%),分別是藏酋猴、小麂、中華竹鼠、大絨鼠和高山姬鼠。
2.3生態(tài)類型
根據(jù)獸類生境和生態(tài)習性[9-10],將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生態(tài)類型分為6類,地下生活型:竹鼠科共2種,占保護區(qū)獸類總數(shù)的3.92%;半地下生活型:鯪鯉科1種、鼩鼱科3種、鼬科小型食肉類6種、鼠類10種,豪豬科1種,共21種,占保護區(qū)獸類總數(shù)的41.18%;地面生活型:主要是食肉目和偶蹄目中的大中型獸類,如野豬、小麂等,共7種,占13.73%;樹棲型:包括松鼠科共5種,占9.80%;半樹棲型:靈貓科和貓科共8種,占15.69%;巖洞棲息型:翼手目共4科,占7.84%。
表2 月亮山與雷公山自然保護區(qū)獸類比較Table 2 Mammal comparison between Yueliangshan and Leigongshan Nature Reserve
2.4相似性
從表2看出,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與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共有的獸類42種,其獸類群落Jaccard相似性系數(shù)較低(Cj=0.48),為中等不相似。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面積廣闊,受人為活動影響較小,不同海拔地區(qū)生境植被保存完整,獸類物種豐富;而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面積相對較小,保護區(qū)內(nèi)道路、建筑、耕地、捕獵及砍伐等人為活動頻繁,獸類生存環(huán)境受人為干擾較為嚴重,因此二者在物種組成和物種多樣性方面相差較大。
調(diào)查結果表明,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現(xiàn)有獸類51種,隸屬8目22科42屬。從物種組成上,食肉目和嚙齒目種類較多。從區(qū)系分布看,東洋界物種37種,占獸類總數(shù)的72.55%;古北界物種8種,占15.69%;廣布種6種,占11.76%。東洋界種數(shù)占絕對優(yōu)勢。
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由于地處偏僻,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保存完好,具有較強的典型性、高度的脆弱性和自然性以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為野生動物生存提供了一定的條件。然而,由于人們對自然資源缺乏了解,保護意識薄弱,對自然資源進行盲目性和掠奪性開發(fā)利用,如亂砍亂伐、修建公路、保護區(qū)內(nèi)人工建設建筑等,不但破壞了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導致了野生動物生境的破壞和逐漸喪失。同時,非法捕獵等因素導致大型有蹄類動物和食肉動物減少甚至滅絕,多數(shù)群眾不了解當?shù)匾吧鷦游锏姆N類、保護級別和保護價值。大肆捕獵重點保護物種,使其數(shù)量銳減、瀕臨滅絕,亟須加強保護;另外,因缺乏天敵的捕食,同時具有較強繁育力的鼠類種群數(shù)量逐漸增多,與當?shù)鼐用裆a(chǎn)活動的沖突日趨加重。
基于保護區(qū)獸類資源特點、保護管理現(xiàn)狀和社區(qū)居民保護意識的了解,并結合有關政策,提出如下建議:1)加快保護區(qū)升級建設,制定并完善月亮山自然保護區(qū)野生動物保護管理制度;健全保護區(qū)管理職能,提高保護區(qū)管理水平,有效發(fā)揮保護區(qū)的綜合效益。2)完善保護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劃定野生動物重點保護管理區(qū)域,并進行定期監(jiān)測和巡護。3)積極開展保護區(qū)科學研究,加強生境和物種保護,對珍惜瀕危物種的種群動態(tài)實行長期監(jiān)測。4)加大執(zhí)法力度,遏制非法捕獵行為。5)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宣傳工作,加強保護意識,完善因野生動物活動對居民造成損失的補償機制。
[1]Andrew T.中國獸類野外手冊[M].解 焱,譯.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34.
[2]羅澤詢,陳 衛(wèi),高 武,等.中國動物志:獸綱第六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3]王應祥.中國哺乳動物種和亞種分類名錄與分布大全[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3:394.
[4]羅 蓉.貴州獸類志[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1993.
[5]張榮祖.中國動物地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6]汪 松,解 炎.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一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4-300.
[7]汪 松,解 炎.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二卷,脊椎動物,上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50-730.
[8]汪 松,解 炎.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第二卷,脊椎動物,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6-568.
[90]魏輔文,馮祚建,王祖望.野生動物對生境選擇的研究概況[J].動物學雜志,1998,33(4):48-52.
[10]張明海,李言闊.動物生境選擇研究中的時空尺度[J].獸類學報,2005,25(4):395-401.
[11]陳繼軍,謝振國,張 旋,等.貴州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獸類調(diào)查[J].凱里學院學報,2008,26(6):92-95.
(責任編輯:馮 衛(wèi))
Mammal Resources in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 of Guizhou
HUANG Xiaolong1,RAN Jingcheng2*,YANG Yang3,MENG Wenping3
(1.College of Forestry,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2.Guizhou Management Station of Wild Animals and Forest Plants,Guiyang,Guizhou 550001;3.College of Life Sciences,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
The mammal resources in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 was surveyed to discuss mamm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nd resources distribution in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 overall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 in Guizhou.Results:There are 51species,42genera,22families,8orders in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which accounts for about 35.92%of total mammal species(142)in Guizhou.5species are listed as VU according to IUCN.1species,5species,13species and 8species are listed as CR,EN,VU and NT according to CRDB respectively.3species and 10species are listed as the national first-rank and secondary-rank protected animal separately.There are 17species with protective,beneficial and important economic or research value and 5endemic species among 51species.13species are listed in appendix of CITES.29species (56.86%),10species(19.61%)and 8species(15.69%)belong to Oriental,South China and Palaearctic realm from the pattern of distribution respectively.
Yueliangshan Nature Reserve;mammal resouirces;fauna;protect animal;Guizhou
S75
A
1001-3601(2016)02-0076-0103-04
2015-08-31;2016-01-08修回
貴州省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黔科合外G字(2012)7013]
黃小龍(1989-),男,碩士,從事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研究。E-mail:guidah365@126.com
*通訊作者:冉景丞(1968-),男,研究員,從事喀斯特環(huán)境野生動植物研究。E-mail:Rjc68c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