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佳
?
“紅通”二號人物被遣返報道回顧
■戴佳
2016年4月27日,我于2015年5月10日在檢察日報頭版頭條發(fā)表的消息《“紅通”2號嫌犯李華波被遣返回國》被中央部委專業(yè)報初評推薦參加中國新聞獎定評。作為從業(yè)五年多的年輕記者來說,能與中國新聞界的最高獎項拉近一步,我甚感欣慰。此時此刻,一年前采訪過程中的每一個片段也不斷在我腦中回放。
2015年4月末,我接到了一起重大職務犯罪案件的采訪任務,并被告知案件目前處于保密階段,采訪要嚴格遵守保密規(guī)定,“五一”節(jié)后上班必須交稿。
做記者將近五年,聽到上述要求我并未感到壓力。當?shù)弥@起案件就是曾經(jīng)轟動一時的“史上最牛股長”李華波案,李華波作為“紅色通緝令”二號人物將于5月9日被遣返回國時,我心里一陣微微的激動。又得知中央領導同志高度重視李華波案,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最高人民檢察院曹建明檢察長與新加坡三任總檢察長多次磋商該案……“N”多個案件的重大意義和背景,心潮澎湃過后帶給我的便是沉甸甸的壓力——報道這起檢察機關查辦了四年的案件,采訪應該從哪些方面去展開?
采訪前,我做了大量資料搜集準備工作。但僅掌握到的公開信息是,李華波案是檢察機關運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追繳潛逃境外腐敗分子涉案贓款的第一起案例,李華波出逃前曾留下信件講述自己的犯案經(jīng)過。
在對案情知之甚少的情況下,我開始了從最高檢,到江西省檢察院、上饒市檢察院、鄱陽縣檢察院四級檢察機關相關辦案人員的采訪。
我的第一個采訪對象是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副局長楊書文。楊書文的闡釋讓我對案件的重大意義和背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全國檢察機關開展職務犯罪國際追逃追贓專項行動中首個成功的國際執(zhí)法合作案件?!崩钊A波案對今后檢察機關在開展職務犯罪國際追逃追贓工作的示范指導意義不言而喻。
隨后我又采訪了最高檢反貪總局偵查指揮中心常務副主任楊興國,整個案件辦理過程他參與并不多,但卻把案件的關鍵一一點了出來——“新加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可以說,新加坡司法、執(zhí)法機關是很給力的,雙方的合作非常友好,體現(xiàn)了國際社會共同反對腐敗的決心。”“檢察機關在對李華波進行追逃過程中,把強制性遣返和勸返兩方面優(yōu)勢都發(fā)揮了出來?!?/p>
隨著對案件越來越清晰的認識,辦案的具體細節(jié)又有哪些出彩之處呢?
采訪對象中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檢察官陳雷。2011年初,從李華波案發(fā)開始,陳雷就負責對外與新加坡,對內(nèi)與外交、公安等部門,對下與江西、上饒、鄱陽三級檢察機關的協(xié)調(diào)聯(lián)系等各項工作。四年多的時間里,陳雷幾乎都在忙這一個案件,他對案件來龍去脈,每一次重大轉折都如數(shù)家珍。
“2011年以來,我國分別由最高檢、公安部牽頭,8次派出工作組赴新加坡開展執(zhí)法合作,每一次我都有參加?!薄拔曳皆邵蛾柨h檢察院反貪偵查人員許軼峰赴新加坡出庭作證,這是中國檢察機關偵查人員在境外刑事法庭出庭作證的第一起案例。”……除了對中新雙方開展國際司法合作的情況作了充分詳盡的介紹外,陳雷作為長期致力于境外追逃追贓相關法律理論研究的專家,又向我詳細講解了中新兩國在尚未簽署雙邊刑事司法協(xié)助條約的情況下是如何開展國際司法合作的,以及基于哪些原則,還談到賴昌星被引渡回國適用加拿大的有關法律,與李華波被遣返回國適用新加坡法律的不同之處。通過對陳雷的采訪,我對懲治外逃貪官的國際刑事司法協(xié)助解決機制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
4月26日,我專程前往江西南昌、上饒、鄱陽三地,補充采訪當?shù)貦z察機關案件偵查、開展勸返等具體辦案情況。在采訪中,鄱陽縣檢察院檢察長肖連華告訴記者,他曾親自到李華波家中,看望其年邁的父母,并對李華波的父母和親屬做了大量正面勸返工作。近幾年來,李華波的家人都很配合檢察機關的辦案工作。李華波出逃后雖然囂張至極,在新加坡受審時也是負隅頑抗,極力狡辯,甚至偽造文書、庭上翻供,但他最終被成功勸返與其家人配合檢察機關的工作密不可分。對此,我認為,必須遵守客觀、公正、準確的原則,謹守中立立場,記錄上述事實。
在上饒市檢察院采訪過程中,與我一同采訪的中央電視臺記者,問到?jīng)]收李華波違法所得案承辦人申智勇,為何李華波案是運用違法所得沒收程序第一案?而不是其他案件?卻沒有找到答案,而我已經(jīng)深知個中的緣由。
央視記者未找到答案的原因是,此前他們并未采訪到最高檢反貪污賄賂總局,而采訪經(jīng)驗告訴我,職務犯罪案件的采訪,要遵循辦案順序,即先采訪自偵部門,其次是偵監(jiān)、公訴部門,先采訪上級檢察機關再采訪最基層的直接辦案單位。如果次序打亂可能不僅會影響前期采訪對案件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影響后續(xù)寫作的邏輯順序,但這些并不是主要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案件深層次的背景必須清楚,而對于一些上級檢察院高度關注、直接組織、指導辦理的重大案件來說,這一背景有時基層直接辦案單位本身并不了解。
經(jīng)過扎實的采訪,“五一”小長假期間,我完成了近萬字的通訊初稿《跨國緝貪:逃之夭夭?回頭是岸!》,并提交部門負責人檢察日報社編委、新聞中心主任王治國修改,后請最高檢反貪總局有關負責人核稿。
5月9日中午,我和攝影記者程丁早早來到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樓休息室,等待李華波被遣返回國的激動時刻,此時,我們還不能百分百肯定李華波是否能夠按既定時間被遣返回國。因為,在采訪過程中,一位采訪對象曾透露,“紅通”人物中曾有一名犯罪嫌疑人在被當?shù)匾泼窬止賳T押到機場準備送至中國的航班之前逃逸。下午2時許,在被告知李華波乘坐的航班即將到達,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因為如果此次遣返不成功,我此前的采寫工作也將付諸東流。
下午3時許,當飛機滑落在首都機場跑道的那一刻,當李華波在兩名警察的押解下走出機艙的那一刻,當我看到采訪對象楊書文緊隨李華波身后下機的那一刻,當我站在警車旁看見李華波被押上車的那一刻,當李華波在檢察機關批準逮捕決定書上按下手印的那一刻……我想,這次采訪經(jīng)歷讓我了解了檢察機關成功緝捕潛逃境外貪官的全過程,我相信,今后會有更多的貪官被緝捕回國,當我再面對這些案件的采訪時,內(nèi)心會越來越平靜,因為海外不再是“法外”,潛逃貪官終將落入“天網(wǎng)”。
晚7時許,看到江西三級檢察機關有關辦案人員將李華波帶至南昌的航班后,我和攝影記者程丁才離開首都機場,結束采訪工作,直到晚上10點,我們將稿件全部傳回報社,圓滿完成了全部報道任務。
(作者系檢察日報社新聞中心記者)